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学世家

章家是仓前镇的大户,人丁最旺的时候约有300多口,广有田地和房产,到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手上,章家家财过百万,这是章氏一族最盛的时期。

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是清代乾隆年间余杭县学的增广生,后授职海盐训导,在海盐教授学生。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是清代雍正年间余杭县学的附学生,后选贡为国子监生。章家藏书十分丰富,收有宋、元、明、清刻版书5000余册,可惜这些书后来毁于战火。太平军进攻浙江,章鉴率全家先后逃难至江南和浙西,他的儿子章濬随他而行。章濬逃难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两手紧紧抱了一份《章氏家谱》,一时在乡间传为笑谈。这个视《章氏家谱》为生命的人就是章太炎的父亲章濬。

章濬是清代道光年间余杭县学的禀生,他精于诗词,又承继父业,长于医术,为四乡八邻解除了无数病痛,深得乡人崇敬。章濬曾经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诂经精舍担任监院一职,职掌监察,地位仅次于院长。章濬原配陆氏,育有两子,名章篯和章箴。陆氏去世后,章濬续娶海盐朱有虔的女儿为妻,育一子一女,即章太炎和章炳芹。章太炎的兄长章篯和章箴二人双双中举,成为章太炎的楷模。章太炎幼年的时候,两个兄长都是他的严师。章太炎的汉学启蒙教育就深受长兄章篯的影响。

章太炎7岁那年,外祖父朱有虔受女儿女婿之托来到余杭,专门开馆教授章太炎。朱有虔也出生于一个汉学世家,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外孙,每日督促外孙诵读《四书》。像许多小孩子一样,章太炎喜欢大人给他讲故事。每逢课余,章太炎总要缠着外公给他讲故事。

杭州余杭仓前镇章太炎故居

有一天,外公给他讲了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故事。章太炎听了以后,对外公说:“异种乱华,这是天下第一恨事!”

朱有虔回答:“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意。”

章太炎问:“这是谁说的?”

朱有虔说:“这是顾炎武、王夫之说过的话。”

讲到王夫之“攘夷”的故事时,朱有虔热泪盈眶地对章太炎说:“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章太炎初生牛犊不怕虎,口无遮拦地说:“大明之亡与南宋之亡一样,不是汉人的耻辱吗?”

朱有虔点头说:“国之变革不足患,而胡人入主中夏则可耻。”

章太炎愤愤地说:“明亡于满清,不如亡于李自成,李自成非异族也!”

朱有虔说:“不说此话了。如果李自成得天下,李虽非善类,但他的子孙未必不是善类。今天说此话也无益了。”

朱有虔的一番话在章太炎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

章太炎13岁那年,外祖父朱有虔离开余杭,父亲章濬和长兄章篯共同督促章太炎继续读史颂经。在父兄的严厉督促下,章太炎涉猎史传、浏览老庄,阅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昭明文选》、《东华录》、《明季稗史》等书籍。

在博览群书的日子里,章太炎对音韵训诂之学发生了兴趣。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阮元的《学海堂经解》等书籍成为他每天晨颂夕读的功课。

《学海堂经解》是一部大型丛书,汇辑清初至嘉庆年74家治经著作188种1408卷。光这部书,章太炎前后读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此后,他又阅读了《南菁书院经解》,这部书收110家治经著作209种1430卷,是《学海堂经解》的续编。

在章太炎当时阅读的书籍中,《东华录》和《明季稗史》对他的刺激最大。《东华录》凡32卷,戴名世、曾静、吕留良、查嗣庭等人遭遇的“文字狱”让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更让他刻骨铭心。章太炎日后回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说:“自十六七岁时读蒋氏《东华录》、《明季稗史》,见夫扬州、嘉定、戴名世、曾静之事,仇满之念固已勃然在胸。”《东华录》、《明季稗史》在章太炎的心里种下了仇满的种子,他立志要为浙江、为中国的父老乡亲雪耻。

章太炎按照父兄的意愿在八股文中徜徉,却十分厌恶八股文。在家训的督促下,16岁的章太炎奉父命第一次报名参加余杭县的童子试。在开考的那一天,章太炎忽然倒地不起,两眼上翻,口吐白沫,神智不清,不过几分钟工夫,章太炎就醒来了,只是全身乏力,无法参加童子试了。章太炎就这样与童子试擦肩而过。 章濬见儿子无意于科举,此后不再强迫他参加科举考试。少年章太炎如放归山林的笼中之鸟,一下子获得了解放,从此以后告别了八股文,也告别了科举仕途。

章太炎一心一意专研音韵训诂,为日后成为一代赫赫大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章太炎日后反思说:“吾生二十三岁而孤,愤疾东胡,绝意考试,故得研精学术,忝为人师。”章氏家训要求子女“精研经训”,章太炎日后成为华夏一代有影响的国学大师,不能不说受益于家训。

章太炎22岁那年,父亲章濬病逝。章太炎安葬父亲后,根据父亲的遗愿,从余杭来到杭州,进入清代浙江最高学府——诂经精舍。这是章太炎学术生涯的起点。

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经学大师俞樾。

俞樾(1821—1906),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朴学大师。俞樾经学功底十分深厚,罢官后移居苏州,潜心学术。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章太炎在诂经精舍跟从俞樾学习近8年,奠定了他的国学基础。

俞樾先生

章太炎在家乡余杭跟随外祖父、父亲和兄长学习经史,博览群书,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朴学训练,没有受过名师的指点。章太炎的不足之处在诂经精舍经过俞樾的点拨后,学业大有长进。章太炎深受俞樾校正群经、研读诸子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着力最勤,收获也最大。

诂经精舍的教学很有特点,俞樾鼓励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问,提倡教学相长。章太炎深厚的国学功底,一经俞樾点拨,很快便掌握了通过训释诸经疑难字句名物,进而阐明经文本义的方法,在同侪诸人中成绩斐然,受到俞樾的器重。章太炎在读书时养成随手记笔记的好习惯,凡心得体会、疑难杂感,一一记录在案。他就周秦以降的经学文字、典章制度、名物考订等撰写了若干札记,其中30多篇收入俞樾主持的《诂经精舍课艺》第7集和第8集,其余汇编为《膏兰室札记》4卷。

在诂经精舍学习期间,章太炎得到当时著名学者高学治、谭献、黄以周、孙诒让等人的指导。这些著名学者与诂经精舍掌门人一样,终其一生最大的快乐和享受,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除了学问还是学问。成名以后的章太炎手不释卷、衣着随意、生活简朴、不苟言笑,这些性格的养成可以说是诂经精舍和一代著名学者熏陶的结果。

章太炎在诂经精舍学习的8年,是古老的中华大地风云跌宕的8年。时代的风雨吹皱了西子湖的一池碧水,也吹动了诂经精舍古朴的窗帘。章太炎在诂经精舍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受到了西学的影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陆海军一败再败。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舰队竟被“蕞尔小国”打败。第二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地赔款。消息传来,原来一直埋头书本的章太炎义愤填膺,恨兵之不强,国之不富。

不久,从北京传来“公车上书”的消息,身在诂经精舍的章太炎拍案叫好,并开始关注康有为。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11月,上海强学会随之成立。章太炎闻讯后立即汇去16元钱,要求入会。章太炎说:“乙未(清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设强学会,余时年二十八岁。先是二十五岁始居杭州,肄业诂经精舍,俞曲园先生为山长,余始专治《左氏传》。至是闻康设会,寄会费银十六元入会。”

章太炎希望能以古今中外的良方妙药改造中国,愈来愈感觉诂经精舍的空气过于沉闷,他希望走出书斋。这时,他开始关注一份刚问世不久的报纸——《时务报》。《时务报》是1896年8月由梁启超等维新派在上海创立的报纸,专门宣传变法维新。12月29日,章太炎提笔给《时务报》经理汪康年写了一封信,对如何办好《时务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封信引起了梁启超和汪康年的注意。1897年初,章太炎接到了《时务报》的正式邀请,决定离开生活了八年的西子湖,离开学习了八年的诂经精舍。

章太炎的决定,遭到了他的老师俞樾的激烈反对。俞樾认为学人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板凳甘坐十年冷,不要追逐政治的时髦。然而,章太炎决心已定,他不顾老师的一再挽留,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号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NwZUMO9+fzoa4puVmVSMra1zGMGZQIuiVhyxxvk7Vpkiez8lQ9Oha3Lyj6gb+u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