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中国农业补贴形式与特征

中国农业补贴包括多种形式,诸如通过提高外部农产品进口关税的贸易保护行为,避免本国农业生产受到外部冲击,导致农业崩溃,以及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支持农业发展,如我国现在采用的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小农生产的农业经营模式面临的制约与挑战越来越明显,农业发展的后续动力弱,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对我国的农业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农业补贴非常必要。

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始发于20世纪50年代,而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历史变迁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紧密相关。 1950~1978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为1577.12亿元。而同期农业税收总额为818.47亿,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为5100亿元。两相抵扣后,国家给予农业的支持为负4341.35亿元。正是由于国家财政对农业抽取过多,本来就落后的农业因积累率难以提高而失去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发展差距并未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大,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避免入世后的外部冲击,提高农业竞争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措施以促进农业发展,农业补贴大致经历了7个时期(表16)。

表1-6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

续 表

表1-7 1950~1978年国家财政用于绿箱政策支出数量 单位:亿元

注:数据包括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0.73亿,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1.71亿。

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部农业司主编《1950~1995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统计资料》整理

绿箱政策是指政府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中转移而来,且对生产者没有影响的农业支持措施,这些政策都可以免于减让承诺。

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以对农村的剥夺为代价的传统计划经济发展思路仍未根本扭转,土地征收与出让之间产生的巨大增值收益农民无法分享,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得不到合理补偿。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是社会“反哺”农业和农村,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无不如此,虽然当前实施了一定的农业补贴政策,但通过土地征收对农民的利益剥夺仍然严重。 高科技带来的产量提高,使粮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出现了普遍过剩,由于粮食的低需求弹性,如果没有国家的农业支撑政策和大量的农业补贴,不要说绝对地租,恐怕农民连平均利润也难以获得。

目前,农民作为耕地资源保护的承担者,土地征收补偿经济基于的是农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而农地资源除了经济产出功能外,还具有社会效益(即保障农民生活)、生态效益(农地是多种生物的宝库,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气候、净化环境也有积极效果)、美学价值(农地景观是极具观赏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教育功能(农地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重要学习内容),除了经济价值,这些外部性价值并未在农地的价格中得到体现,导致土地征收补偿价格偏低,农民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必须重建耕地资源价值并通过农业补贴实现这些价值,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以及维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农村文化多样性遗产、承传传统历史文化的功能。 5NtcNrpaI4VlcL3V1aBjnzL9qktMM0VSn3dGoZdkjzbzal/owKW6FGqUcSJo6R5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