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农村流动人口的城镇化意向研究

2.2.1 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收入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人口仅占全国比重5.9%的江苏省,创造出占全国10.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占全国15.7%的进出口总额。虽然江苏省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内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却不尽相同。三个发展板块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小差距,这种不平衡造成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推动了多年来省内人口由北向南的流动。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还造成当地农民收入结构的差异。根据表2-1,在苏南(以苏州为例),农民收入主要以在本地乡镇工作的工资为主(占总收入的55.03%),苏中(以南通为例)的农民则以外出打工收入和家庭农副业收入并重(分别占33.72%和33.48%),而苏北(以盐城为例)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家庭农副业(占51.73%),外出打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4.27%。同样是工资收入,苏南农民以在本乡镇工作收入为主,而苏中、苏北则以外出就业收入为主。此外,转让承包地经营权等财产性收入在苏南已达到一定额度,而苏中苏北则刚开始。农民收入高低和收入结构的不同影响了农民对城镇化的认识及进城定居意愿。总体而言,苏南地区已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农村的设施与保障正逐步与城市接轨;而苏中、苏北地区尚处于城乡差距较大的状态。

表2-1 2010年度江苏省苏州、南通、盐城三市农民年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各市农村住户调查年报表,2010。

2.2.2 农村流动人口特征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在江苏省由多个党政部门合作展开的针对城镇暂住人口的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江苏省内农村流动人口的城镇化意向,为制定相关的城镇化政策做准备。调查对象为在全省各级公安部门登记,来自省内农村的非学龄(16岁以上)城镇暂住人口。为使调查在地域上具有代表性,调查点涉及江苏省全部13个地级市(按各城市的规模抽取其中17个城区)和全部64个县(市、区)的城关镇,并另在省域内抽取27个镇。该调查根据登记底册,采取无关标志排队、随机起点等距方法抽中人口进行问卷访谈,问题涉及暂住人口的基本信息、拥有农地状况、不同情况下的定居城市意向等。数据整理后,共得到有效问卷7151份(表2-2)。

表2-2 问卷基本信息(数量:7151份)

续 表

初步分析调查问卷,可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苏南最多,来源于苏北最多。按人口现居住地,居住在苏南、苏中、苏北的比例分别为39.1%,25.6%和35.3%。按来源地,68.4%的被调查对象来自苏北,这与江苏省内农村人口由北向南的迁移总趋势相一致。

(2)来自苏北的被调查者拥有农地的比重最高、面积最大,来自苏南的农村流动人口拥有农地的比例最低、面积最小,这与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和景观城市化程度有关。据调查,来自苏北的农村流动人口拥有承包地(61.3%)和宅基地(68.6%)的比例明显高于苏南(45.9%和58.3%)和苏中(59.4%、67.8%)。苏北被调查者拥有承包地(5.04亩)和宅基地(183.38 m 2 )的面积也高于苏南(3.58亩、174.24 m 2 )。根据江苏省的农村土地政策,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占本调研总数的41.1%)中,仅有较少比例分配到农村土地,这一定程度影响到农村流动人口总体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比例。

(3)在城镇落户的意愿并不强烈(约50.0%)。其中苏北最高(53.7%),苏中和苏南分别为41.5%和43.0%。不愿意的原因主要是:工作收入低、在城镇居住困难、老家有人需要赡/抚养。

(4)按照问卷中“是否愿意放弃原籍的承包地,户口转入本市(县、镇)城镇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有55.7%的被调查者选择愿意。其中,苏南为51.4%,苏中为46.9%,苏北为59.2%。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在城镇买不起房、有困难可以回家种田、在城镇收入低。

(5)按照问卷中“是否愿意放弃原籍的宅基地和住房,换取适当经济补偿,把户口转入本市(县、镇),享受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58.4%表示愿意。苏南为55.8%,苏中为50.1%,苏北为61.5%。不愿意的原因是:给予的补偿不高、在城镇买不起房、不愿意放弃老家的房子、在城镇收入低。 o9hCImVyno7fuvNNk/ySpL+kU5FJXh1RCXMYP4TFMN/+SRVk8WvACT97KKxBlm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