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又提出了另一种人格,这一种人格就很难了,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难找到。这种人真是厉害,“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全世界人都恭维他了不起,喊万岁,全世界人跪下来捧他,他理都不理。因为他也不想了不起,他听了恭维的话,就像在听冷气机的声音一样,与他自己毫不相干。“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反对他,骂了他,他也绝不改变方向。这个太难了。
你们听过我讲的《易经》的啊!孔子就在“潜龙勿用”那一卦爻里提到,潜龙有独立超然的人格,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这就是潜龙勿用。可见儒家和道家思想是同一道理,同一的人格修养标准,特别是庄子,用他美妙的笔法,把文章写得更美了。老庄文章飘逸潇洒,汪洋浩荡,而孔子只说了“鸟兽不可与同群”一句话,这就是齐鲁的文章,方正朴实。
像“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这一类人啊!他的智慧,他的学问,已经确定了他的人生观。“定乎内外之分”,不是分开的分,而是分量的分。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么是心,什么是外在世界的一切,什么是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智慧、道理,以及做人的道理,他都看得很清楚。
“辨乎荣辱之境”,他对于人世间的两种现象,也看得很清楚,一种是光荣,一种是倒霉。倒霉就是侮辱,他对于什么叫作真正的光荣,什么叫作真正的耻辱,看得很清楚,绝不会受现实社会的影响。当然,钱多了,很光荣,倒霉了,人家看不起,他不管,一概不管。因为这是现象,这个现象同他本身独立的人格毫不相干,所以他能够辨别,辨别得很清楚。庄子讲到这里说,“斯已矣”,他说这些人了不起啊!做人做到这个样子多么了不起!我们儒家所标榜的圣人、贤人、君子,庄子也非常佩服,人做到了这样,算是做到极点了。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这一句话妙了,庄子这一句话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的解释是,这一类人,几百年出一个,很不容易看到,“未数数然也”,不是随时可以看到的。历史上的高人、隐士不是随时有的,很少见,可以这么解释。这一句话是什么用意呢?我们只好问庄子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如此,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数数,是没有常常认为,换句话说,他们对于世界的一切,对于现实世界的许多情况并不同意。
所以,隐士思想就像是西方政治文化里的保留票,不同意权。这个并不是反对票,他们并不反对,可是也并没有同意。这是这句话的第二个解释。也可以说,他们有许多地方不同于现实世界。
关于隐士思想,我们再插一段闲话。刚才提到我们这里挂的这副对子,是陈抟的,后来道家称他为陈抟老祖。这位老祖对于《易经》象数的学问,高深莫测,未卜先知。他在华山修道,到了五代的末期,几个皇帝都找过他,最后找陈抟的,是五代的后周皇帝,历史上称为周主(世宗)的柴荣。周过了就是宋,赵匡胤出来了。
这个周主,很精明,很了不起,当时他几乎可以统一中国了。他像年轻时的唐太宗一样,应该说是几乎像,可惜三十九岁就死掉了。当时,这个周主找过陈抟,请他出来帮忙,可是他说什么都不肯出来。见面以后,陈抟对周主说,你做得很好了,何必要找我,像我这个人没有用,还是希望你帮忙,让我回到华山高卧吧!
陈抟一天到晚睡觉的,所以我们听小孩子讲话,“彭祖年高八百岁,陈抟一睡一千年”。一睡就睡一千年,他睡醒后问:“我那个老朋友彭祖呢?”别人对他说,彭祖早死掉了,他说,短命鬼!才活了八百岁就死了,这就是陈抟。我们这里挂的这副对子就是他写的啊!他写的字都是神仙味道。后来这个周世宗下一道命令,凡是陈先生在山上所需要的,要什么给什么,尽量地照应好。这就是隐士,陈抟是有名的一个,后来他回到华山题了一首诗:
十年踪迹踏红尘,
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
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
野花啼鸟一般春。
他也希望国家天下太平,但是,他看不惯那个时代,就是庄子所讲的那个样子,“紫陌纵荣争及睡”,紫陌就是到京城之路,所以后来宋太宗请他当宰相、当军师,他都不干。古代做大官穿着紫袍,所谓锦袍玉带。京戏舞台上,文官武将佩戴的那个玉带,好像有水桶那么大,围在腰里,并不是为了把衣服捆住,那只是个标明阶级的装饰品而已。“朱门虽贵不如贫”,发了大财很有钱,大门房子都漆最好的红油漆。这虽然好,但是世界上最享福的却是穷,什么道理?无牵挂。
“愁闻剑戟扶危主”,他知道周世宗活不长,武功很好,中国几乎被他统一了,但是陈抟已经知道他活不长。再看到街上那些跳舞厅啊,夜总会啊,他最讨厌了。“闷听笙歌聒醉人”,他说这些环境吵死人,没有意思,听得都发闷,所以不如“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这个是陈抟有名的一首诗,是隐士思想的代表作。像这一类思想,事实上是介乎道家、儒家之间的。后来宋朝的大儒邵康节,就是他的徒孙辈,《易经》的学问,就是邵康节接手的。
有一次,陈抟见到赵匡胤,就哈哈大笑,笑得从驴子上跌下来。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他大笑说从此天下太平,中国有两三百年的安定了,他高兴的就是这个事。这一类的人,万事都可未卜先知,就是庄子所讲,“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知道了这些历史故事,再读庄子这一句话,读起来就有味道了。
这一段庄子提出来所谓人化,拿佛学打比方,就是人世境界的比量,涵盖了人的思想范围和人的一切观念范围。道家思想同佛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属于俗谛,不是真谛,是世俗的范围。
“虽然,犹有未树也。”这里庄子的文章又转了一个气势,这类人还没有找到人生生命的真价值,他们还没有建树,还没有建立一个东西。换句话说,还没有得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