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寿禅师从《楞严经》中引述有关见性的经文以后,又加了那么多的结论,然后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了。
如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我们要了解历史,佛在世的印度,等于我们中国春秋时期一样,也有很多的国家。这个“国”字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与印度,不是现代国家“国”字的观念,那时候的“国”是地方政治的区域。波斯匿王就是靠近中印度一个地方的国王。他给释迦牟尼佛盖了一个讲堂,所以有时候佛一年中间总有几个月,带领许多弟子前往居住。讲《楞严经》的时候,佛就是在这个讲堂里头讲的。这部经上说,波斯匿王站起来问佛了。 “我昔未承诸佛诲敕” ,我从前还没有亲近你的时候,看到印度的外道大师迦旃延毗罗胝子他们都说, “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他们认为人这个身体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实际上那个时候,求快死,早死早了早好,而死了那时候那个境界叫涅槃。我们要知道这种哲学的理论、说法,差不多等于现在流行的唯物论。两派理论,看似相同,但稍有不同,只能说两者差不多。因为印度外道不怕死,并且认为死的那个境界是对的,那个是道,叫做涅槃。
波斯匿王说,我从前听两位大师是这样讲的,现在听了您老人家的话, “今犹狐疑” ,你讲的理论我都信得过,但是我还没有成佛啊!我还怀疑哩!波斯匿王讲的是老实话,实际上,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尽管信佛,以为只要信佛,循自信就可以成佛,明心见性,你信不信?不要睁眼说瞎话,有时自己并不相信,有时相信却又信不过。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他说,怎么样想办法,请你 “发挥” ,很透彻的跟我讲,使我得到证明。 “证知” ,注意这个 “证” ,不是理论上知道,佛学很好,佛经讲得很好,那是你的理论,你要真的身、心两方面投进去,像科学一样地去求证。“这是一杯水,你知道吗?”喝喝看,“嗯,是水。”“咸的还是甜的?”“是水,没有咸也没有甜。”“现在放了糖,变成甜水了。”再喝看看,“嗯,甜的。”这叫证知,如果告诉你:“放了糖,水变甜水。”你说:“我相信。”“你喝了没有?”“我没喝。”那你是迷信,甜到什么程度你也不知道。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以现在的观念来讲,是要有真正的科学精神,要我们自己身心投进去,完全得到证明。
所以波斯匿王请佛发挥,以证知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是不生不灭之地,永远存在。他说:“佛啊!这不但是我个人的要求,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而且是在座的大众,乃至于您的出家弟子们没有悟道、证道的人,还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外漏,都同我一样,都要听这个道理。”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这段《楞严经》原文,翻译得最美了,道理也讲得很透彻。 “佛告大王” ,佛就答复波斯匿王,我现在问你: “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我问你,你现在人站在这里,你这个肉体,永远像金刚一样永远不变吗?还是随着时间要变坏了的?上面这几句是佛反问他。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老师啊!这问题很简单嘛,我这个肉体,总归要死,要变灭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佛所讲的话,现在称为经典,在当时就是论辩、问答的记录。佛说:“那我问你,你还没有死,你怎么晓得你一定会死呢?”这个话问得很妙。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文字很美,道理也清楚得很。他答复,老师啊! “我此无常变坏之身” ,我现在这个身体,不会永恒存在,总归要变去。这个肉体 “虽未曾灭” ,还好好地站在这里,但是, “我观现前,念念迁谢。” 这句话很值得注意了。现前,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反省自己, “念念迁谢”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固然由于接受了刺激,而会起种种念头,但即使没有这些刺激,我们的意识上也不停地涌起念头,跳跃在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这些念头在迁流、散掉之过。
“新新不住” ,好像有新的念头产生了,但又停不住地消灭了,如此不息的心海中翻浪,波斯匿王由此体会我们的生命,就像念头般在生生灭灭之中。
“如火成灰,渐渐消殒” ,我看我们这个生命,由现在这个状况就知道将来的,就像火烧东西一样,慢慢成灰,渐渐消失。 “殒亡不息” ,时间促使我们这个生命不朽的消耗,以至消散,没有了。 “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因此可以断定,此身有一天就会谢了,没有了。这是波斯匿王对佛所提问题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