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睡时死时 见性何在

我们继续上次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的问题,他们谈辩的结论是:人的生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东西,佛当时提出一个名词叫“见性”。

对于“见性”,我要再强调一次,通常我们看到“见性”二字,往往会将之与“明心见性”连在一起。“见性”这个观念,当然代表唐代以后禅宗的宗旨,它的来源是从《楞严经》释迦牟尼佛“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而来。上次讨论的中心重点在此,而留到这次要讨论又更加难以说明。

佛与波斯匿王谈到“见性”,佛告诉他以眼睛做引导,当张开眼睛时看得明明白白;闭起眼睛看见了,看见那个什么都看不见的样子,我们叫它“黑暗”。“明”与“暗”有代替,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那个“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现象而变化。这是上次的结论。严格而言,这在学理上叫“见性”,以现代观念来说,我们不讲宗教盲目的信仰,真正佛法是要“正信”的,而正信是要求证的,所以佛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证得菩提”,求证到真正的作用。因此,从求证的层面,我们必须先在逻辑上做一个论辩。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二现象有交换、有代谢,不管这二个现象,哪个能见明见暗的,也不生也不灭。在理论上,我们承认这个说法,但是这里有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我们活着时,眼睛、视觉神经没有毁坏,可以见明见暗;当我们死亡,眼根的生理结构也还没有坏,然而却看不见明看不见暗,那个时候本性在哪里?佛与波斯匿王只讨论到活着的时候,死后怎么求证?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醒着的时候,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当我们睡着,既不作梦又没有张开眼睛,那个见性到哪里去了?这是第二个问题。不过有些人虽然未张眼,梦境中仍能见到一片光明,此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有些画家、艺术家的梦境是彩色的,因为他们在意识上经常是彩色的。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眼睛能看见的“见”,它本身的性能只能在活着的这一段来讲。也就是说,佛所举的这个例子,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二种现象有交接,然而能见明见暗的本身没有生灭,没有生死,这只是指活着的时候,眼识配合眼根而起的能见的性能而已!如果以这个例子说明人的生命本身是不生不死的,在逻辑上似有近于以偏概全的味道! EWSFVBvy7l5CDvqbPiaCg0AnVj6j2+W1o4JuHGNfX8IJfQ2Dl9sOHiTB4wQkCz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