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追寻自我的成长

儿童发展

儿童有一种天生的能量促使他通过吸收性心智适应当下的时代与文化。

在蒙台梭利的眼中,生命既遵循科学规律同时又充满浪漫诗意。她认为万物的出现皆非偶然,每个事物在宇宙中都有它的用处和功能,而且都通向终极目的,不过她解释的时候使用了一些像宇宙任务和创造因子之类过时的术语。她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每个人都有需要扮演的角色,没有谁的使命高于别人。她说使命感就是“应该与一切和谐相处来服务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事物都在无意识地为世界服务,每个事物也因此在这个世界存在,这就是相互依存的道理。每个事物,无论有无生命,都为世界奉献着自己。比如说蜜蜂,在满足了自己温饱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帮助花儿授粉、繁殖,所以花儿需要蜜蜂,蜜蜂需要花儿,人类也需要蜜蜂。

幸福就是找到它存在的原因,然后去完成它存在的使命。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有改变环境的特殊任务,因为人类不局限于一块土地、一个时代、一种气候。他们能适应几乎所有的环境,因为他们生来就具有适应的能力。

每个婴儿都是人类的一个新希望,每个人都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因为人类天生拥有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生命的爆发力,这种爆发力会容纳他、超越他。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成长。他参与人类的大演进,而这个缓慢的演进过程就在漫漫童年中进行的。

“儿童有一种天生的能量,促使他通过吸收性心智适应当下的时代与文化。这就是人类漫长童年存在的意义。” 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 L'Esprit absorbant 中写道。

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

儿童自然、逐步地吸收他周围环境中的一切,这是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最基本的特点。她将其描述为“儿童就是海绵”,他们吸收环境中所有的一切,然后与之互动,得到成长。

儿童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儿童再将这些印象进行分类和重组。这些经历在儿童生理(身体的体验)和心理(大脑的工作)之间持续地相互影响,成为儿童心智成长的基础。蒙台梭利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作“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这种吸收性心智从出生到3岁是无意识的,在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地吸收。儿童在这种为他准备好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人格。

儿童通过吸收性心智内化各种认知体验,一方面建构属于他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使自己成为适应当下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现代人”。换言之,吸收性心智让这些小人儿建立适应他成长环境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他吸收风俗习惯、社交准则,他也建立了自己对群体的归属感,这个归属感能给予他安全感和自信。

“在出生的最初几年,儿童就通过吸收性心智开始拥有种种个体的特质,而且它们都是无意识的。有益的环境也有益于开展教育。这段时期就是人类最不知疲倦学习的年龄,就像从食物中吸收赖以生存的营养一样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 蒙台梭利在《科学教育法(儿童之家)》( Pédagogie scientifi que La Maison des Enfants )中写道。

找准孩子的6个基本敏感期

吸收性心智由一种本能反应而指引,这种本能反应就是蒙台梭利所说的“敏感期”。敏感期是内在的倾向,特别的敏感点促使儿童自发地投向环境中的某一部分,而这部分环境内容此时此刻正是他成长发展中所需要的。儿童在环境中也有选择,对某些事物非常感兴趣,对其他则兴趣全无。他自发地选择在他发展过程中促进他大脑自我构建的内容。一旦他选择了一项活动,他就会全身心地关注,自然、开心、毫不费力地学习。比如,当他经历书写敏感期的时候,他就会对所有的字母产生兴趣,为此他会放下其他的活动。不用担心,只要他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掌握知识后,他就会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

敏感期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同敏感期也会相互重合。有一些敏感期从妈妈怀孕时就开始了。

蒙台梭利将基本的敏感期分成6个部分:

● 秩序敏感期(0~6岁);

● 运动敏感期(0~5或6岁);

● 语言敏感期(0~7岁);

● 感官敏感期(0~6岁);

● 细节敏感期(1~6或7岁);

● 社交敏感期(从子宫内开始,在6岁达到高峰)。

敏感期是暂时的,只要敏感期的这个能力已经获取,它就会停止。

敏感期这个概念是蒙台梭利借用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Marie de Vries)的。德弗里斯在1902年发现了“敏感期”。他发现毛毛虫在刚出生的时候被光线吸引。它们出生后就开始从树根下朝树枝顶端移动,因为树枝顶端含有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几天之后,它们不再被光线吸引,不需要同样的食物了。它们会沿着树枝重新下去,因为之前所需要的光线现在已经妨碍它们了。这些连续的本能反应正是符合它们敏感期的需要,帮助它们在环境中找到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只要它们不再需要这些物质,这种本能就会消失。另一个例子是:在沙漠出生的小乌龟,从出生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来自海洋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召唤。它们需要沙漠的高温来破壳而出,然后就需要水来维持生命。如果有什么阻碍了它们的这种本能,它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敏感期是一种生命的号召,所以不可抗拒。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如果不能回应这种号召,就会感到身心痛苦。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但是却造成暴躁、伤心、不愉快这些情绪反应。蒙台梭利觉得这些痛苦有时候正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任性。有时候的任性就是随意、放肆,是情绪的起伏不定,但是另一些却是心理遭受巨大创伤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分清楚孩子的不同反应。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对某一件事痴迷,这件事对我们却微不足道。如果我们打扰他,或者更糟糕的是,阻止他继续进行,我们就束缚了他们对生命的激情和由心而发的工作热情,他们就容易发怒,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事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他们没有能力描述这种创伤,尤其是他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们只是跺脚。在我们看来,儿童的活动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小细节,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意义重大。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注意不要阻碍儿童满足生命本能的内在自我建构。如果儿童在他成长过程中常常受到阻碍,未来他就难以自如地生活。当敏感期一过,如果儿童还没有获得这项技能,以后这种学习将会很费力,有时甚至会出现学习障碍。

也有一些很极端的事例,如果环境中的某些方面长时间地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就会酿成悲剧。

迪尔戈的故事

我在巴西生活了一年多,曾在一家人道主义社团工作。我们夫妻俩和一个10岁的小男孩迪尔戈生活在一起。他从出生起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他在4个月的时候就被遗弃在医院里,然后被送到孤儿院,几年下来在孤儿当中他从来都是形单影只。10年间,他的活动范围几乎就是一张被围着栏杆的床,除了吃饭的时候离开。这里很贫穷而且缺乏专业人士,无法给他合适的照顾和关注。

因为没有成长必须的感官开发,迪尔戈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卫生清理。在某种程度上,即使在群体中生活,他也没有任何与人的互动,有点儿像我们之前提过的伊塔博士的野孩子维克多。由于太长时间没有感官开发,迪尔戈完全没有掌握他作为人类这种生物所应有的特质:说话、运动和社交。

我在10年之后又回巴西看过他,他生活得依旧很痛苦,一点儿也没法独立。他没有任何主动性,在婴儿期就经历了剧烈的心理创伤,和人类也没有产生联结,10年间就在围着有栏杆的床,如同在监狱里一样……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但是孩子们或多或少需要感官开发来进行自我构建,但是很可能因为我们不需要,甚至有时候我们以为是出于好意而不去满足孩子们。

儿童探索发现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很开心,因为学习能使他快乐。事实上,儿童天生渴望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他们被新鲜事物吸引,就像新大陆的探索者一样。他们天生想去发现生活,尝试、实验、再尝试……这样就会让他们热情高涨。他们都不知疲倦,精力充沛、快乐地学习。当然,如果总以相同的方式强行将一项学习内容安排在他面前,他却不一定会有动力,因为这不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

在敏感期学习,学习自然会很轻松,当过了敏感期再学习同样的东西,就很困难了。就像睡意已过,就很难再睡着了一样。同样的,儿童能轻松地掌握一门外语,只要在语言敏感期将他放在合适的环境中。然而到了成人这里,过程就完全不一样了,学习一门外语似乎太难了!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后者是需要理性的工作。在掌握阅读和书写方面也是一样,一些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能学会。不要让孩子错过敏感期的列车,不然以后学习就很难再那么轻松自然了。

学习的热情是一块宝石,我们要重视它、守护它。当它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要耐心!对于所有的学习都一样,像教孩子走路、上厕所,等等,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及时!

“智力只有通过内心的追求才能被激发。只有感到快乐才能有欲望。智力只有在快乐学习中才能得到开发,并开花结果。学习的快乐对于求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呼吸对跑步者来说十分重要一样。” 玛丽亚·蒙台梭利写道。

儿童用我们为他提供的内容进行自我建构,这个过程自然也屏蔽了我们没有为他提供的内容。这也表明,给儿童提供一个满足他需求的环境有多么重要。

环境需要在对的时间提供对的内容。在敏感期中有益的开发需要适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如果过度开发,就会淹没孩子的求知欲。一块海绵吸收不了整个浴缸里的水!

蒙台梭利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出类拔萃的潜力,并且只能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数量,同时辅以高质量的开发,才能将其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认识儿童敏感期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才能在儿童经历的时候识别出来,并且最大限度地开发它。

重点词汇

认知:认识事物并且在感官上留下印记的动作。

印记:痕迹,留下的烙印。

吸收性心智:儿童能够自然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内容。

敏感期:儿童在某段时间内,对环境中某一项内容特别感兴趣,这种兴趣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

秩序敏感期

这点常常被质疑。“我的孩子对秩序敏感吗?当然不了,他把什么都弄得乱七八糟的!”可能事实是这样,但是他会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0~6岁这段需要秩序的时期。这是一种基本的需求,这种秩序可以让儿童获得安全感。通过外在的秩序让儿童建立内部秩序,从而通过积累的经验在认知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个敏感期决定着儿童整体的心理建设。

对秩序敏感并不是儿童的怪癖,这种需求要求我们对待儿童时,态度要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吃饭、睡觉、洗漱、怀抱的方式上保持程序化和固定化。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要那么严格,生活本身有其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但是我们可以用大概统一的、有规律的方式来照顾孩子。

让孩子始终在一个很熟悉的环境里才能让他逐渐将自己和妈妈区分开来。他在刚出生的那会儿是区分不开的,因为当孩子还在子宫内的时候,胎儿和妈妈密不可分。大约在出生后8个月的时候,儿童会发现物体是永恒存在的。他明白了即使他看不到,那些事物也还继续存在,而且他将其和自己区分开来,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我们玩的游戏,比如用手挡住脸然后再打开,孩子就会感觉奇妙无比,这个游戏帮助儿童加深理解“对方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儿童发现消失了的人或物又出现了,这说明当他看不到的时候,这个人也还存在。

儿童拥有各种各样的体验。这些规律性的认知帮助他分类和组织信息,识别出曾经有过的体验,使他全面融入现实生活: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车、同样的声音、同样的香水、同样的关注。稳定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宁静祥和、健康发展。往后,环境中是否有秩序将决定他是否能识别出曾经有过的体验,也决定他是否拥有安全感,更决定了他未来是否对自己、对生活有信心。

运动敏感期

“儿童在运动中构建自我。”蒙台梭利说过。

孩子总是动来动去,有时候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成人当然感觉他们很麻烦,但是运动在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生命在于运动。儿童应该能自由活动。

幼儿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从出生起他的运动机能并不成熟,但是一些动物出生后在运动方面就很快成熟了。人类是唯一直立行走的生物,这让他的成长更加复杂,需要循序渐进。但是直立行走带来的好处就是有助于解放双手并用大脑思维。大脑细胞的髓磷脂 在婴儿出生后的前两年非常活跃。就是在这段时期宝宝学会了走路、跑步,练习身体由上往下的一系列运动:抬头、坐起、站起。一旦会走,小人儿就像哥伦布一样要起航探索新大陆了!从那时起,就不再是精神心理支持运动,而是运动辅助大脑建构,成长通过大量的体验来完成。

合适的刺激对于运动的协调和发展与蒙台梭利所说的“智力运动”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运动是有目的的。之前提到过的迪尔戈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能进行运动是多么的重要。迪尔戈从4个月到10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围着栅栏的床,所以也从来没有学会走路。12年来没有得到锻炼,他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肌肉没有得到开发,不工作的关节就连成了一块……运动发展和精神生活两者一直是相互影响着的。

所以尊重儿童,提供一个有利于儿童运动的环境,也可考虑怎样利用公园让孩子多运动,不要只是守着孩子,试图让他远离危险。

语言敏感期

“一切皆语言”,这是法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弗洛索瓦兹·多尔多(Françoise Dolto)写的一本书的书名。语言敏感期是最基础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从出生前就开始了。早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儿就认识了他周围的各种声音,发现了各种的声调、韵律和其中的细微差异。

语言敏感期分三个部分:

● 第一个是从出生到第一次说话;

● 第二个是从掌握口语到开始写和读;

● 第三个是开始对语法敏感(对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句子结构的敏感)。

这三个部分是逐步开发的。儿童一点点地吸收听到的语言,突然有一天就开口说话了!然后语言表达越来越精准。最初的几年都是在为写和读做准备,突然有一天,他就写出了第一个字!然后认出另一个字……这个过程不断持续。语法也是这样。这三个部分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有时候孩子都是不知不觉,瞬间开窍的。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成人帮助开发。小动物在出生后就能交流,但是小孩子却要先学习语言。如果这个功能没有得到开发,就会像“野孩子”一样,永远学不会说话。18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曾见证一段悲惨的经历。这个国王要找出9种语言(拉丁文、希腊语、西西里语、阿拉伯文、诺曼底语、德语、希伯来语、依地语和斯拉夫语)中哪种是人类最天然的语言。他让一些保姆照顾6个婴儿,但是从来不跟他们说话,他认为这样就能让他们自发地说出最原始的语言。他想象这应该是拉丁文或者希腊语。但是,将这些婴儿放在一个寂静无声的环境中只会导致他们早期语言发展的停滞。语言是生活的条件,也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儿童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语言。他轻而易举地吸收着身边的语言,不管这种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身边有几种他就吸收几种。

在开始的时候语言不用教,它自己就能发展,但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的一个步骤就是用手去指,这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动作。当孩子用手指指着一样东西时,他在这个东西和他想交流的那个人之间来回看,这时他在期待一个回应、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语。手指也可以用来交流。对方若是给这个东西命名,孩子就很满意。当这个东西不见了,就要说出它的名字来指认它。儿童在不会说话前认为世界就是他看到的模样,后来他明白了即使有些东西看不见,它们也仍然存在。从他意识到物体永恒存在的时候起,家长就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给不在孩子眼前的物品命名。

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的符号。儿童和事物之间的距离可让儿童自己学会去表达和命名这个事物。词汇是人类大脑活动的基础,思想通过语言得到发展。

儿童如果没有机会在父母身边成长将会是非常不幸的事情。有个特例,在罗马尼亚罗兹(Roznov)的孤儿院,老师们意识到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关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为了避免父母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这个孤儿院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固定的亲近保姆。孩子总是与同样的人保持着亲密关系,总是看到同样的脸庞,受到同样的照顾,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对于他们很重要,因为他们正在秩序敏感期中构建自我。他们需要每次识别出来一样的模式。这些保姆在悉心照顾孩子的时候,都要将所做的事滔滔不绝地讲给他们听。

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开发语言,与他们产生联结,给他们讲发生了什么。读书、讲故事、唱歌,用准确的语言聊天,细致地描绘、鼓励孩子叙述事情等,这些都是开发语言的机会。

感官敏感期

儿童在积累各种体验。这些感官经验就像是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钥匙一样,但是这些经验要足够多、足够丰富。大约在6岁的时候,即使这一切还没有停止,儿童的感官体验也已经很精细了。他将这些认知进行分类、选择、命名、排列,感官体验也就变得更加精细。通过命名这些感官体验可以让孩子抽象化地理解它们,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精细感官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开发感官极其重要。环境刺激越多,感官发展就越好。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将这些认知分类,像联系游戏、对比游戏,等等。蒙台梭利构想了一套丰富的教具来促进儿童精细感官的发展,将不同的属性分离开来进行认知。这就是我们在蒙台梭利教室中看到的感官教具。

细节敏感期

我们总担心他们吃掉一些小玩意,但是却没有发现这些小玩意对孩子有多么强烈而独特的吸引力。对微小事物的钟爱和感官的细致敏锐有关。所以,最好给孩子多一些这样的小玩意,当然一定要注意安全!

社交敏感期

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只是依靠个体的生物属性并不能生存,他还需要庞大的社会关系。为了生存下去,也为了更好地成长,小人儿需要有人在身边,与他人发生持久互动,极度依赖别人。

在他出生后第一年,孩子开始区分出自己和妈妈。然后逐渐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大约从6岁开始,在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后,他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存在。然后学着给予。他将注意力投向别人,随时准备为他人效劳。他很喜欢承担责任,需要别人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他自信的来源。

孩子对别人的需求很敏感,懂得尊重别人的意愿。这是一个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但这需要一段时间。对于已经脱离以自我中心的成人来说这个时间有点儿长。耐心点儿,快到7岁的时候孩子就进入到逻辑思维的年龄,瞬间就开始融入社会了!

这些敏感期帮助儿童构建自我。蒙台梭利说它们是“激发内在创意的能量”,敏感期在不被阻碍的情况下,儿童会非常自然地开始学习。

家长和教育者要非常注意敏感期的到来,适时地识别出不同的敏感期,然后充分利用,帮助孩子轻松地学习,更加健康地成长。所以,要在每一阶段给予相应的开发,帮助启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如果有些功能没有得到开发,紧随而来的就是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嗜睡、做噩梦,等等。

识别孩子珍贵的专注时刻

儿童在专注中成长,而不是成长后才能专注。我们常常说孩子太小了没法集中注意力。但是,当观察一个新生儿的时候,我们很快会发现他常常表现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事实上,专注力是由选择的活动所决定的。

尽量不要打断一个正在很努力投入的孩子,当他正在对一个活动着迷,这就是他正在构建自己的大脑,形成自己逻辑思维的过程。他通过实验、体验,然后梳理自己的认知结构。

睡眠也是进行认知分类的重要时刻。这也是为什么尽可能不要唤醒一个正在熟睡的孩子的原因。

这里所有的讨论,出发点都是孩子的兴趣。当孩子被某一个活动吸引的时候,他就会全身心地关注它,重复这个活动多次,非常专注。这个专注是他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孩子是在活动中进行心理的自我构建。

“教育的关键就在这里:能够识别出珍贵的专注时刻,然后应用到学习当中……对此,唯一的教学方法就是激发起孩子深层的兴趣和持久活跃的注意力。目的都是利用孩子内在的力量来实现教育。这可能吗?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为了实现专注,就需要引起孩子的注意,不断激发他专注于某项活动的兴趣。刚开始,父母都是能轻易感觉到这些的。” 蒙台梭利在《家庭中的儿童》( L'Enfant dans La famille )中写道。她还说:“儿童最先发现的道路应该是专注之路。”

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跳跃式的。蒙台梭利将其分为4个发展时期:

● 婴幼儿期(0~6岁);

● 童年期(6~12岁);

● 青少年期(12~18岁);

● 成熟期(18~24岁)。

在每个时期临近结尾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他有着不一样的需求。蒙台梭利主张教育系统应适应孩子的每个发展阶段。

婴幼儿期

在母亲腹中度过9个月的胎儿与母亲紧密相依,然后突然地,他就出生了。他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从一个水生环境到了一个大气环境当中。所有的认知都改变了,包括对光、声音的感知和肢体接触的感觉,一切都更直接、更强烈。在子宫中的时候,一切都是分散的,就像被过滤过一样。他应该离开那种被动的状态,为了生存,从现在起主动地去吃,去呼吸。这将不再是妈妈身体的任务,他不能再依赖妈妈的身体。

然而,“从母亲身体出来后,他并没有完全与母亲脱离。”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写道。他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自我构建成为单独的个体。他的自我认同一点一点地建立,直到将近3岁的时候他开始说“我”。然后,在3~6岁时继续巩固自我的概念。这个个体就这样完成自我建构。

婴儿出生时还不是大人,而是一个正在成为大人的个体。他特别脆弱,依赖性很强,但是他已经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有一个任务就是自我构建!他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主角。他不间断地学习,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相互影响。他通过敏感期的经验使智力得到开发。也是这个时候他开始组织自己的运动、语言、感觉和认知。他作为一个个体不断成长,同时还是社会中的一员,吸收着这个时代和这个环境中所有的特点。吸收性心智和拥有敏感期是婴幼儿时期的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有三个胚胎期:

● 出生前的身体胚胎;

● 0~3岁的心理或者精神胚胎;

● 3~6岁的社会胚胎。

她觉得0~3岁对于儿童的良好发展最重要,对于成人,这段时期也是最微妙的。其实,孩子和成人的交流方式有很大不同。孩子有很多表达的需求,而且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但是成人却有时候很难理解孩子。成人用口语和孩子交流,但是并不知道孩子是否明白了他说的话。

0~3岁的孩子和成人在生物属性的节奏上也有很大不同,成人极尽全力地让孩子适应他们的时间管理节奏,而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睡好觉。这个时期对成人的要求很高,不过成人对孩子越关注,就越能理解孩子的语言,从而满足他的需求,和孩子的关系也会更好。成人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越在意和成人的联结,孩子也越能自如发展。这样能够让小不点儿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成长,大脑容积也成倍地扩大。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是“精神胚胎期”,因为小孩子的内在精神在逐渐强大坚固。

出生就是一次分离。积极且有安全感的经验增加了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心理创伤的概率。悉心照顾和建立亲密关系能否持续下去决定孩子对自己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在婴幼儿时期建立的信心是未来一生心理健康的根基。

童年期

这段时期相对安静,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儿童巩固了之前学习的内容,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在6岁的时候,他便成为一个“社会新生儿”,他对身边的人越来越开放,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他提出问题,努力解答,观察这个世界,却发现世界总是比想象的更大、更广阔。他从开发自己周围的小环境转变到去开发宇宙了。

童年期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具体实践经验的增加,让孩子通过更加抽象的方式加深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这时候也是道德观建立的时期。孩子吸收了成长环境中的文化和价值观,试图分辨好与坏。这段时期也适宜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为他已经很好地融入了现实世界。

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身体上变化较大的时期。儿童逐渐长到成人的个子,心理状态也是如此。青少年已经不再是孩子,但也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还在进行自我定位。在吸收了生活环境中的价值观后,青少年开始重新考量和质疑各种价值观。他可能将曾经深信不疑的暂时或是永久地抛弃。这常常是一段冲突集中、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因为离开童年时期的安逸舒适还是有困难的,同时他们又特别渴望自立。

在这段时期他们试图找到所有事情的界限,就像0~3岁的小孩子一样,试图理解生活的意义来为自己定位。青少年非常喜欢将自己归属在某一个集体当中。蒙台梭利认为应该让这个时期的孩子感到非常的独立,生活得非常有意义,还要多感受大自然。最好身边还有很好的榜样帮助他们进行人生定位。

这段时期有些折腾是正常的,为了长大成人,就应该摆脱父母的束缚,成为自己。

我成为了一名画家

爱丽丝,蒙台梭利学校的学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都在一所蒙台梭利学校。今天回过头来看,蒙台梭利学校对我的心理健康和看事情的角度影响很大。

我总结了一下,就是我将每个人都当作是一个有特质的单独个体。每个人的特质不一定是我们期待的那样,更不一定是社会要求的那样。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还有,如果不能理解知识,就什么也学不到。

我觉得我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艺术大殿堂中遨游,如果我去了传统学校,这一切不一定会发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认为这个教育方法帮我树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成熟期

这是分离的阶段。这个个体已经不再是探索中的青少年了,童年期的东西在他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踪迹。他正在走向真正独立。年轻人意识到他的个性和这个社会的存在。他很自觉地去承担责任,同时也有承担的能力。这是蒙台梭利在20世纪时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人进入成人阶段无疑是有点儿推迟了,但还是因人而异。

认识成长的阶段能够更好地满足正在发展中儿童的需求。我们应该陪伴着孩子逐渐认知自我,建立自己的个性。

回顾

蒙台梭利认为,拥有吸收性心智是儿童的基本特点,儿童能够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这种特质让儿童吸收并内化所有体验,达成自我构建。从三岁起儿童逐渐有了意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个性。

敏感期是通过内在的动力使儿童对环境中的某一部分内容产生兴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他当下的成长,在某个敏感期就会对特定的事物着迷,并且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会消失。

敏感期主要包括:

◆ 秩序敏感期

◆ 运动敏感期

◆ 语言敏感期

◆ 感官敏感期

◆ 细节敏感期

◆ 社交敏感期

发展的阶段主要包括:

◆ 婴幼儿期(0~6岁)

◆ 童年期(6~12岁)

◆ 青少年期(12~18岁)

◆ 成熟期(青少年的最后阶段) uv4RWaaWjKWcnWI6c3z1eEmmBVssjwotraI5MuGfu9wqooZ73SWJSwip1/MZSc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