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有一半是空的还是有一半是满的?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普通,但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首先给他们做心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为乐观主义者,另一组为悲观主义者。 然后准备了一些题目给两个组的孩子做,有些题目比较简单,有些则比较难。
如果先让孩子做简单的题目,再去做比较难的题目时,两组孩子的得分几乎相同。
然而当先给他们做比较难的题目时,悲观组的孩子表现非常糟糕,而乐观组的孩子则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意味着什么呢?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孩子容易灰心丧气,因此在第二轮测试中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心灵有它自己的居所,在这个居所里天堂可以变成地狱,地狱也能变成天堂。
——约翰·弥尔顿 《失乐园》
悲观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倾向,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儿童心灵世界的态度,它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如抑郁、自暴自弃、学业成绩低于孩子的实际能力,有时甚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很多其他心理专家一致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差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低下,而是孩子看待自己的态度比较消极。认为自己不那么优秀或能力不足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往往会比较容易放弃。他们并不是没有动力或缺少天赋,而是没有学到克服障碍所必需的乐观精神。”
现在很多较为感性的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主义并不取决于生活中是否足够幸运,而是取决于解释方式,即如何看待、如何解读所发生的事情。
换句话说,乐观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分析造成某种情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