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错误”的想法是这样产生的

软弱和悲观往往是由心理学家所说的“认知错误”所造成的,或者简单一点,我们称其为“错误的想法”,意思是对现实的认识失真,使我们感觉自己陷入危机、束手无策,从而导致灰心丧气或突然的情绪激动。

我们在焦虑的状态下,往往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把困难放大,从而产生悲观的想法。被惊慌笼罩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思路和感情,但是清醒之后再回头来看,就会质疑为什么自己之前会这么害怕,有时候甚至会忍不住笑自己的莫名其妙。

我们正是在对这些情况了解了之后,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某些想法的荒唐和糊涂,将孩子带入理性的大门。

相关的学者列举了一系列会促使人们产生焦虑和消沉情绪的消极想法。而孩子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尤其容易被这些想法所影响。

下面我们列举其中最常见的几种。

·概括化思维

意思是从一件事或片面的信息中概括出错误的结论:

“我课堂测试的题全都做错了,我的成绩肯定差死了。”

“马莉奈拉没有跟我一起回家,她跟贾丝敏一起回的。这说明她不把我当朋友了。”

当然,有时候也有积极意义上的“概括”:

“我打进了一个球。我确定我一定能进入球队。”

但是这种推而广之的概括思维,很容易促使我们放弃或误导我们产生错觉。世界会变得非黑即白。所发生的事情要么是绝对的胜利,要么就是巨大的灾难。

·绝对化思维

孩子们说话往往很夸张。他们在句子中使用很多意义绝对的词语,比如“永远”“从来都不”“每次都是”……诚然,我们的感受会影响我们的表达方式,但同时,表达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因此,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意义相近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比如“有时”“有些情况下”“有可能会”等,它们意思相近,用法复杂,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及时纠正孩子。

9岁的斯特凡诺回到家,眼眶一片青紫。

“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问他。

“里卡多总是想抢着进攻,他打了我一拳。他从来都不把球传给我!”

此外,如果我们反思一下自己,一天中我们自己又会使用几次这样不留任何希望的表达方式呢?相反,我们在说话时保留改变的可能性,使用像“有时候”“有一些”或“大部分”这样不那么绝对化的词语的次数,又有多少呢?

·最小化思维

为了纠正孩子的概括性思维,我们往往会采用与之完全相反的思维方法:最小化思维。

“你失去了一个朋友,还会找到新朋友的。”

“只要你学习,你的成绩肯定会变好的。”

孩子对我们这样的回答一知半解,他们会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如果没有付诸具体行动的话,我们这些乐观的想法往往会落空,这就印证了孩子们所持的消极观点,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本来的悲观想法。

二元化思维

心理学家所定义的二元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世界——非好即坏,非真即假,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没有中间状态。孩子们画的画就是这样的,他们的思维往往也是这样。他们很难察觉到两个极端之间有着细微差别的过渡状态,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不会把这中间存在的其他情况考虑在内。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努力引导他们重视这些中间状态。

“我画的画很糟糕。”

“卢卡很坏。”

“黑人身上很臭。”

“坏人应该杀掉。”

这是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他们确信事实就是这样的,或者他们听到别人就是这么说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需要帮孩子改正,或者起码教会他们更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并不是要强迫孩子必须对事实有着“政治意义上正确”的认识,而是引导他们去理解事情的复杂性,让他们知道事情并不是一分为二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每天都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景让孩子关注到这一点,训练他们的思维尽可能地严密。

“你对你的画哪里不满意呢?不喜欢你选的颜色?主题?还是这些人在纸上的位置?”

“为什么你觉得卢卡很坏?他打你了吗?他骂过你?还是他拿走了你的玩具?没借给你他的电子游戏?”

“为什么你认为有色人种身上很臭?你有这样的同学吗?你看到过他住在哪儿吗?”

追求完美:要么最好,要么一无是处

“如果口试中我得不到‘优+’,那就说明我一点价值都没有。”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思维实际上也是认为世界非黑即白,所发生的事情要么是绝对的胜利,要么就是巨大的灾难。然而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我们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误导了孩子,我们不接受孩子犯错误、不明白、反应慢或做事情不够精确。孩子做事情如果不够完美,我们就会看不下去,最后忍不住插手替他们做,但是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觉得很丢脸,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陷入自我否定。实际上如果孩子失败了,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安慰他们不要着急,告诉他们错误是我们获得成长的机会,因为从所犯的错误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然后才能去弥补不足。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犯错误然后分析犯错的原因,要比任何错误都不犯能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

把具体事件抽象化并武断地得出决定性结论

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宾·克罗斯比(Bing Crosby,1903—1977)曾经说:“在教堂的地板上找到了一粒灰尘,然后就得出结论说这个教堂很丑陋。”

如果听到孩子总结出了类似的结论,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引导孩子全面地考虑事情,看到事情的复杂性。由于缺少经验和知识,他们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看到事情的冰山一角就给出评判,或仅从一件事中就武断地得出决定性结论。

“爸爸以前下班回家后都会亲吻我,现在他不亲我了,这意味着他不再爱我了。”

孩子有时候会这么说。然而事实是怎么回事呢?爸爸只不过是得了扁桃体炎,他不想传染给女儿。

儿童都是“墨守成规”的,他们喜欢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规律的例行的事,因为习惯性的东西能带给他们安全感。如果我们决定改变这些习惯或有时我们执行不了,一定要向他们解释,好让他们放心。例如:“今天我工作时没能给你打电话,因为我出门后才发现我的手机电池没电了,对不起。”

每次都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复杂性,日积月累,慢慢地孩子就能避免不理智地过分狂喜,也能避免太过失望。

总把错误责怪到自己身上

“爸爸走了,都怪我不肯吃蔬菜。”

三岁的菲莉丝这么想。因为有一天她不肯喝蔬菜汤,她的父母因为这件事发生了口角,后来爸爸一气之下出了家门,之后好几天都没有露面。孩子犯错后,为了保护自己,常常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但如果涉及他们爱的人,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他们的中心,他们的好和歹都是由自己引起的。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曾讲到儿童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倾向于把所有的事情都联系到自己身上,即放到他们的“ego”中,这是一个拉丁词语,意思为“自我”。此外,孩子正是通过“我”和“我的”这些词学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在孩子们眼里,整个宇宙都是围绕着他们运行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如果我爸爸妈妈吵架了,就是因为我表现太差了;哥哥从楼梯上掉下来摔伤了,也是我的错,因为有一次我生气时曾经诅咒他,希望他从世界上消失。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总倾向于把家庭中发生的任何争吵或其他事的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不断拿苦恼的问题折磨自己:

“为什么他们不想跟我说话?”

“因为我太坏了所以他们生我的气了吗?”

另外,作为家长,我们自己在疲倦的时候也喜欢说一些不耐烦的话责备孩子,这些话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害处,比如:

“你这些问题烦得我把肉串都烤焦了!”

“你如果还继续跳来跳去,我们家房子都要被你跳塌了。”“够了!我这就把你锁进房间里,钥匙也从窗户里扔出去!”

这些话都是些夸张的说法,但是孩子由于缺乏经验,他们会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因为他们只具备具体思维的能力,还不懂什么是比喻和打比方。

那些被我们定义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年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其实就是还没有摆脱儿童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仍然深信全世界都是绕着他们转的,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思考,认为他们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也都知道,其他人跟他们的品位、偏好和特质也都完全一样。这样一来,每当他们感觉被别人忽视就难免生气恼火:“他们没有邀请我……他没打电话给我……”

预先判定灾难已经到来

“车子停下开动不了了,我们没法去参加聚会了。”

有可能会造成的不便变成了100%确定的事,后果就是他们会像灾难已经到来一样去做出反应。一切都没有定论之前,他们就感到未来没有出路了,于是放弃了奋力一搏的尝试,而大多数情况下,努力争取补救往往是奏效的。

假定自己知道别人的想法

“我知道班里的女同学都觉得我不友好。”

孩子确信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他甚至都没有亲自去跟他们求证就妄下结论。这样他就失去了很多可以交到新朋友的机会。

贴标签

孩子喜欢给同学或老师贴上一些定义性的标签,而且经常是含有贬义的,比如“笨蛋”“坏”“胖子”。

他们也经常用这种方式给自己贴标签:“我做不到,我不擅长,没有人帮我。”这样就造成他们无力面对新的环境。

任何的标签,即便是褒义的,也会固化孩子的角色,比如有的家长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时会说:“这是我的儿子和女儿。贾科莫简直是魔王,卡洛塔是个天使。”

贬义的标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而褒义的标签也一样,所有的标签都像快照一样会固化孩子的行为。家里的“小天使”必须把更大块的蛋糕让给小弟弟吃,要留在家里照顾小宝宝,要等到最后一个去洗澡……总之,“小天使”总是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这种情况的风险是他/她长大了以后也会继续这样做。

与其他人作比较

“卢卡有无数个朋友,而我……”

“他想要什么他爸爸都给他买,而你……”

孩子会过高评价别人所做的一切,但却低估自己的成功。我们往往也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作比较。

这种比较的倾向开始于两岁左右,因为这时候孩子开始与同龄人接触,他们开始感觉到在我们眼中他们的唯一性渐渐削弱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唯一性逐渐消失,我们开始拿他跟别的孩子作比较,开始对他们有所期待,开始关注和预测结果。但是上学之后真正的比较才开始,学校就像一个棋盘,仿佛身处其中就能预测到自己的未来。

然而问题是,比较,难免会造成焦虑或沮丧。

如果比较的结果是孩子比别人优秀,那他就感到自己必须要扮演“优秀”的角色,身上背负的重担让他丧失了自愿选择的自由。他时刻想着不能让大人失望,完全被焦虑淹没。

如果孩子不如别人,他可能会对比他优秀的孩子怀恨在心,导致灰心和抑郁。 vtet0Gnyg964+twlh9gfN9YOcq7PzTDM0rMnOvfFQhRJM4uAB82Y9gA86B/fccd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