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幸、观念与结果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因为遇到了不幸的事而产生负面情绪和感觉难受,”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说,“比如,当有人冤枉了我们时,我们会很生气;当我们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或所喜欢的东西时,我们会十分沮丧。毫无疑问,我们的情绪肯定是跟每天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有联系的,但其实这种联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紧密。例如,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虽然两个人面临着一模一样的情况,但是他们的情绪却并不相同。”

这种情绪的不同取决于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即我们怎样去解读这件事。用埃利斯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在不幸、观念和结果(三个词的英文分别是Adversity、Beliefs、Consequences,缩写为ABC)三者间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

西尔瓦娜和罗伯塔的不同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

“是谁的错?”

“不是我做的。”

“不是我的错!”

“是他们惹我的!”

“是她先开始的!”

“为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

如果我们仔细听一听孩子们经常说的这些话,我们会感觉他们似乎一直在试图把过错的责任推给别人。如果撞到了桌角,那就是因为桌子“坏”。如果他们输掉了桌面足球比赛,那是因为桌子倾斜了。如果他们上学迟到了,那就是公共汽车的错,因为汽车比规定的时间早到了,导致他们没赶上。如果考试没考好,他们就会说是因为老师讲课的时候讲得不明白。

他们的生活好像总是充满了不幸、困难和意外,还有别人的阴谋和暗算。这些事情的发生不受控制,孩子则表现得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感觉自己对这些事情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这是小孩一种很正常的自然表现,因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他们仍依赖于成人。但是,虽然不幸的发生不受控制,但孩子可以决定自己要如何应对,决定面对不幸自己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或者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最终是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呢? vtet0Gnyg964+twlh9gfN9YOcq7PzTDM0rMnOvfFQhRJM4uAB82Y9gA86B/fccd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