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北京就出现了人类活动。北京的建城史更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更是明清两代的国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这里建造壮丽的宫殿、皇家园林、庙宇和民居。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特点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大多难逃火灾、虫蛀和木材腐朽等破坏;此外,战乱、盗抢、拆卸和自然灾害也是古代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能保存至今的并不在多数,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建筑也只有佛光寺、南禅寺、天台庵和广仁王庙四座唐代建筑。

作为古都的北京,却万幸地保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除了宫殿庙宇、长城和皇家园林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胡同”是蒙古语的译音,意思为“水井”,顾名思义,有水的地方就有人。1276年,元朝在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原则建立了“棋盘状”的都城。胡同的建筑格局自此沿用,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北京还有一些胡同保留着元代时期的面貌,如砖塔胡同、南锣鼓巷等,而三庙街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叫“檀州街”。也有学者认为“烂漫胡同”的历史可以推溯到唐代,但这样的说法还没有得到确凿印证。

在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很森严的。普通百姓的民居与王府、公府、官府等建筑在等级上也有着鲜明的区别。小到大门上涂漆的颜色、门钉的数量,大到建筑格局形式,都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就连紫禁城中的每一座宫殿,在建筑上都有森严的等级要求,比如屋顶的建造形式、彩画的使用、台基的高低等,是不可逾越的。

最普通的民居四合院,基本上是一户一院,大门在宅院东南角,开门首先看到的是影壁,过了影壁中间是庭院。有正房、倒座房、东西房,即“四合”。一般就是一进院落,有钱一点的可能有两进或三进院落,还会建游廊、垂花门等。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可能会减一间倒座房(南房),建成三合院。而最底层的贫民居住的地方,就是电影《龙须沟》中刻画的样子——所谓的“大杂院”,即几户人家住在一起。

而门楼、门墩、影壁、屋脊和门窗上面的雕饰、彩绘,则处处体现着民俗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此外,大门上还会有门联,写着祝福的话语。这些都体现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

门墩在北京地区四合院中普遍使用,是具有丰富民俗内涵的建筑文物,它体现着民族的思想,平民的特点,皇家的气质,是北京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石雕艺术的代表。门墩虽是一方小小的石头,但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在笔者研究门墩之前,日本学者岩本公夫曾对北京的门墩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填补了北京门墩的研究空白,并将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在岩本先生《北京门墩》一书的影响下,我们对北京门墩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实地调查,共考察胡同近300条。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调研后完成的。 1zDTja/hU69TQIErUN7b/RqCIAjtwRbVkjHaNHTYHP7fh+jj0RGHqXn/dFApz8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