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善于模仿人的动作,人则利用猴子这一特性,驯练猴子耍把戏,让猴子穿衣戴帽,模仿人的一些动作表演,这就是传统的民间百戏中的猴戏。
中国人驯练猴子表演的历史悠久,最迟在汉代就有驯猴。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就有驯猴图,猴欢舞跳跃,已驯伏温顺。南朝陈时百戏中有“掷倒猕猴”节目。陈宗室兴王陈叔陵喜欢为沐猴百戏,即耍猴戏之类。唐代猴戏表演还是皇家百戏节目之一,民间百戏也有猴戏,称弄猢狲。后蜀猴戏的驯练水平更是高超惊人,艺人杨于度驯猴表演格外生动。十多只大小不同的猢狲,在杨于度的指挥下,骑在狗背上表演参军戏,执鞭驱策,戴帽穿靴,十分滑稽。
宋代《西湖繁胜录》中记录,民间艺人卖艺诸技中就有“斗叶猢狲”,即猴表演斗纸牌;驯猴中有猴呈百戏,模仿百戏艺人翻跟头表演。明清猴戏风行。明人《词谑》有“弄猴黄莺儿”讲述当时街头猴戏概况:“终日穿长街,大皮鞭怎的捱!学成本事人前卖。卖将过来,成功唱采,箱中鬼脸轮着戴。把锣摁,街坊烘动,儿女闹咳咳。”清人顾禄《清嘉录》记家乡苏州玄妙观新年杂耍说:“风阳人蓄猴,令其自为冠带,并豢犬,为猴之乘,能为《磨房》《三战》诸出,俗呼狨狲撮把戏。”凤阳人驯练的猴子竟能模仿戏曲表演,其水平之高可见一斑。猴戏的普及,常常被画家入画。
猴戏是春节期间民俗娱乐活动之一,猴戏题材也是清代年画常见的画面。清末河北武强年画《猴耍杂技》反映了过去民间耍猴戏的场面,描绘十七只猴子穿上各种戏衣,在敲锣打鼓演出上刀梯、走钢绳、倒立、骑羊跑、钻火圈、跑马解等多种杂技节目,其中走钢绳的猴子身着戏衣,装扮《西厢记》中莺莺、张生、红娘表演“长亭送别”一出,猴模人样,更加令人发噱。春节不仅有猴戏演出,还有猴戏年画,正如画上词所说:“富贵之人买了去,阖家欢乐过新年。”
清末河北武强年画《猴耍杂技》
清代山东潍县年画《猴子骑羊》表现猴戏表演场景,描绘两个女艺人在演出猴戏,一个敲锣,一个打鼓。猴子单足立在羊背上,手举双桃,作魁星点斗势,旁边还有两人在闲赏。
清代山东潍县年画《猴子骑羊》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说到猴戏:“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民间曲艺杂技有“杠箱官”节目,演出时,两人抬一木杠,上坐一丑官,丑官随时插科打诨,逗人发笑,由此产出了以猴代人的表演。“杠箱官”是春节民间花会最为吸引人的节目,也是民间年画喜爱的画题。
清末河北武强年画《杠箱官》描绘四只猴子均头戴红缨夏帽,其中两个抬着穿官服、项带朝珠的猴官。那猴官手摇羽毛扇,扬扬得意。前面的猴子衙役扛着“禁烟”旗帜鸣锣开道。意在讽刺清廷喧嚣一时的禁烟不过是一场猴戏而已。以猴戏喻社会弊病,讽刺意味极浓,针砭时弊,痛快淋漓。
清末河北武强年画《杠箱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