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地貌的演变

与岩石圈相似,地表形态也处在不断循环演化的状态之中。“侵蚀循环”这一概念,或许正是美国的地理学家们对地球科学的发展所做出的最骄人的贡献。长久以来,人们已经知道河流会改变地表形态。但随着时间逐渐步向当代,科学家们发现,某一地区持续不间断的河流运动,不仅会改变地貌,还会导致地貌发生循环往复的演变。

和人的成长一样,河流的成长也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幼年期到青年期,从成熟步向衰老。幼年期的河流流程短、地势陡,它流淌着,穿越和侵蚀着一个个同样稚气的溪谷和山涧。就这样,河谷逐渐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宽、越来越深,直到河流走到青年期的节点。青年期的河谷之间,分水岭十分宽阔,河谷本身却显得狭窄许多。在这个阶段,河流奔腾汹涌,瀑布和激流间或可见。流域内的地形亦处于青年期,而在河流步入晚年之前,这些地形地貌注定会发生深刻的改变。到了成熟期,河流的长度变得更长,坡度变得更平缓,河谷也变得更宽阔。支流不断汇聚、不断增加,在流域内形成一个密集的树状分支结构。整个流域的地貌原先是平坦的高地,如今也被切割出许多犬牙交错的峰峦和脊脉。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的坡度会越来越接近水平。此时,低矮的分水岭间错落着宽阔的河谷,河水慵懒地蜿蜒在平坦的土地上——河流和它的流域正在安享晚年。

与人类相同,从嗷嗷待哺到老态龙钟的循环过程,并没有使河流和流域在垂垂老矣后完全回归年轻的起点。尽管整个循环不尽完美,一度被河流塑造过的古老岩层依然会使人联想到全新流域的样貌。同样的光滑,同样的平坦,同样稀少的干流,同样的内流湖泊和沼泽点缀其间。两者是那么的相似。

在生命的循环中,死亡与晚年接踵而至的常理从未改变。侵蚀循环则不同。河流也许可以不断地侵蚀地表,等到陆地的海拔降到海平面以下,海水就会漫上海岸,淹没大陆。然而,在那之前,河流就已经失去了侵蚀和搬运的力量。相反,它们倏然倒戈,毫不犹豫地去为那片它们长久以来倾力毁灭的土地添砖加瓦。

实际上,没有哪块区域在经历从幼年到晚年的循环中是完全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地质运动会持续地改变河谷的坡度,从而扰乱循环。一些河流会因为地势重新变得陡峻而恢复生命力,另一些河流则会因地势突然变平而提早步入老年期。然而,尽管世上鲜有完美的循环,尽管一些环节会被无端重复,一些环节会被无故抹消,整个循环顺序的趋势依然是存在的。从高地流向海洋的液态水出现的那一刻,一直到今天,这循环从未间断。

除了岩石圈的物质和地表形态,那些深埋于地球内部,并且操控着地球历史进程的地理要素,似乎同样遵从着循环演化的模式。很多曾经平坦、连续的地质构造,如今变得破碎、断裂。即使人们在观测地理现象时极不严谨,也会发现其中的端倪。科学家对阿尔卑斯山的岩层进行了测量,发现地球的周长在此处缩短了100多英里。在许多其他地方,地球的周长更是大大缩短。可以推断,地球的直径一定也发生了相应的收缩。

以上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正在日渐萎缩。多年来,学界普遍认可的解释是“冷却说”。该学说认为冷却引起了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收缩。然而,现在看来,单单只是冷却似乎并不能解释如此大的收缩程度。此外,地球是否真的处于冷却的状态也难以确知。随着放射性物质逐步深入科学的视野,一些科学家认为,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供给地球的热量实际上远远超出地球自身对外辐射所释放的热量。综上所述,在现代科学知识不断完善的今天,学者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压强。或许,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强才是收缩现象产生的主因。在高压环境下,构成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子会进行重组,从而生成一些密度更大、体积更小的化合物。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地球也就逐渐收缩,变得越发紧实。

地表在海浪、径流的作用下受到的侵蚀

然而,地球并不甘心屈服于压强的“淫威”。对地震波的研究表明,整个地球的物理构造实际上处于一种富有弹性的稳定状态中,由此产生的弹力会部分抵消那些试图压缩地球的压力。然而,这股压力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矢志不渝的品质,时常克服地球固有的弹性,从而使其表面变得褶皱不平。在时间的长河中,两种力量或抵死相抗,或互相妥协,如此轮回更替。地表结构便以这样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在循环之中不断地变化和演进。认识了这种循环,也就把握了划分不同地质年代的要领。事实上,由压缩地球的力量所引发的每一次全球性的地壳大变动,便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而那些相对不那么剧烈和广泛的地壳变动,则可以用来确认一些更为细分的年代界限。

褶皱山,位于伊朗西部的扎格罗斯山脉

地表循环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相互贯通,产生了一种大循环。大循环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原因似乎在于它的内涵是其他所有循环的总和。侵蚀作用的目标是去夷平陆地、填平海洋,以消除地表不规则的形态。而运动却时常制造褶皱山,抬升那些久经侵蚀的岩层,从而使前者的努力功亏一篑。地球的历史变成了两者竞赛的舞台,胜利的钟摆时左时右,胜负之分却难以定夺。

地球屈服于内部的收缩力,仅仅是间歇性的偶发事件,这就留给侵蚀作用以足够漫长的时间间隔去追求和完成它强毁强拆的使命。降水、河流、风和冰川会一点点地将高地的岩屑搬运到低洼的地区,日渐扩张的海洋也会一步步地向大陆推进。如果这个过程可以畅通无阻地达到理想的结果,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外表近乎完美的球体,全球的海洋就会吞噬所有的陆地。然而,在那发生之前,地质运动注定会创造出新的起伏不平的高地,哪怕那创造只是为了迎来下一次的毁灭。 teZgUsSJeT46C6y1SsdA+WQ3qRwRaiNphplKEbf+2UcKuS4DWeoZEOISm2qE2s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