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客观价值是什么?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科学的客观性又带给我们什么?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们进行思考。
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是否相同呢?我们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获取第一时间的信息,这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我们敏锐的认知,我们可以间接知道其他生物的一些感觉。这些不是凭空得来的,我们的感知系统是根据符合我们逻辑思维的东西推理出来的,其他的生物所看到的和我们是一样的,这并不是我们的幻想。
很多情况下,我们自己看待或者思考问题喜欢站在主观的立场上,但是在科学里面我们要求客观性。这种按照逻辑常理推论出来的就是客观性的第一条件,客观就是符合我们大多数的认知,不仅可以在科学里面进行沟通,还可以互相传达。这种沟通是有特性的,我们认为它有着很长的论证性,因为这种论证性的存在,我们对勒罗伊的理论产生了更多的质疑,所以没有这种论证就没有科学上存在的客观性。
很多时候我们所验证的问题在不同人眼里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认知到他人的时间,所以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未必如此。举个简单的例子,开花的桃树和樱花树给我们的感知假设是A,而其他人对它们的感知可能就是B;叶子可能给我们的感知就是B,相反他人对叶子的感知就是A。其实我们对实际情况都不太了解,只是感知到了A是对红色的认知,B就是对绿色的认知,而他人的认知和我们恰巧是相反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是达到了理想上的客观认知效果。我们认为听到桃树和樱花树之后,所有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因为我们在听觉上是听到了同样的名词。
其实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知道,每个人对于相同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感受也是不能取代的,而且自己的认知感受是无法完全让他人认知到的,就像在热传递过程中会有热量损失一样,对同种事物的认知所产生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
这些现象其实都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虽然是客观现象,但是缺少了客观事实。我们所感受到的客观现象,只是纯数量级的关系,没有涉及自然界中的本质问题。其实我们现在也没有依据去解答这些问题,但是如果稍微简化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微分方程。
这样的说法看似很矛盾,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不能沟通传达的事物就不能说是客观的,这也间接说明了感官之间本身就是具有客观价值的。
有人可能对此会有异议,他们认为我们对审美的认知是人类感知的共同点,这样讲就是客观的。但是这种艺术审美的涵盖范围是笼统的,不足以证明这种客观性。对于同类事物的认知,我们只能证明出甲同学和乙同学的感觉认知是一样的;抑或者我们可以结合所有的这些感觉,比如甲同学认知到的A是红色的,相同的乙同学感觉到的B也是红色的。那我们可以说这种结果不是因为感觉的数量叠加才认识到的,而是一个偶然情况,是我们自身的经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巧妙结合碰撞造成的。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在我们大脑的记忆中曾经存储过这种感觉的信息,它具有美感不是因为有这种特质,而是有一种烙印。只有当神经系统接收到与艺术情感相关的部分的刺激时,才会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
所以不管是站在什么角度,像科学、道德、美学等,都是一样的。当我们不能激发起共同感觉的事物的时候,就不能算是客观的。这就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我们无法相互用语言传达并得到认可的事物,就不能算是客观的,因为我们根本感受不到相同的东西。
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原因,那些无序结合的事物,我们很难感知到任何东西;那些有序结合的事物,我们很难从以往的经历中感受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难以认知出这种新的事物,因为我们缺少对新鲜事物的认知,所以我们的感觉是肤浅的,就像我们最开始不认为物理属于实验科学一样。但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所以我们要保证我们的探究是走上坡路的,时刻警醒确保条件的充分性,假如第一个条件脱离了我们的梦境,那么第二个条件也会从感性中分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