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版前言

自从本文首次发表至今已差不多有30年了。然而,这个小小的研究似乎并没有丧失其生命力,相反,公众对它的需求量还与日俱增。当然,在某些方面它永远都不会过时。首先,因为它呈现的是一系列简单事实,是反复出现且到处都普遍存在的;其次,因为它所证实的东西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即儿童努力在幻想中超越它的“现实主义”并以“象征性”的解释来取代科学的理性。显然,这种努力是心理的一种自然且自发的表达,因此不能归结为任何一种“压抑”。我在第二版前言中尤其强调了这一点,至今仍没有过时,因为大多数专家仍顽固地坚守儿童多形性反常性欲这一神话。压抑论一贯地被过高估计了,而心理转化的自然现象却相应被低估了,如果没有完全被忽视的话。1912年,我以这些现象为题做了一个简短的研究,时至今日都没有被心理学家们所接受。因此,我相信本项小小的事实性报告会成功地引发读者的反思。令人讨厌的就是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诚然,我们需要一些看待问题的视角,它们具有导向性和启发性价值。但它们永远都应该是随时都可以搁置一边的辅助性概念。对于心理学我们知道得仍然太少,认为我们早已成熟得能够构建各种普遍的理论的想法无疑是可笑的。我们甚至没有建立起心理现象学的实证范围:如何梦想构建起普遍的理论呢?毫无疑问,理论是遮掩缺乏经验和无知的外衣,但其后果是令人沮丧的:偏执、肤浅,以及科学宗派主义。

用从成熟性欲中借用的一个概念来记录儿童多价性萌芽特征是值得怀疑的。它意味着将儿童天性中所有其他东西都纳入以性欲来解释的轨道。这样,一方面,性欲这个概念无限被放大而变得模糊不清,而另一方面,精神的因素则被视为变形的和受阻的本能。种种与此类似的观点导致了一种丝毫无法对多价性萌芽特征做出公正的评价的逻辑。即使儿童沉迷于在成人们看来无疑具有性爱色彩的事物,这也不能证明他们沉迷其中的本性具有同样的性爱色彩。对于谨慎和勤勉的研究者,性学的术语在应用于婴儿期的现象中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职业的说法而已。至于它是否恰当,我心怀疑虑。

除了几处细微的修改外,我再一次让本文以它本来的面目出版。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1938年12月 UYwTsCjGKYDBMGZ9a+60kIN2+DSBQ71Fyp5L9S7K+F1u3QI7wlhEmsQUgLsgeE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