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市的利与弊

对于企业和经营者而言,上市有两大好处。一是股票流动性大大提高,也就是股票更容易变现;二是筹措资金更容易。反过来看,我认为如果不追求这两点,也就没有上市的必要。

举例来说,如果创业者持有公司100%的股份并让其上市,他可以通过出售股票获得收益;如果让一个以风险投资基金出资的公司上市,投资者可以收回投入的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股票期权的方式激励员工。这些都是提高股票流动性带来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股价作为对公司的数量化的社会评价,为公司经营提供重要反馈。

第二个好处,也就是筹措资金对于上市企业意义重大。只要企业发行新股,便可以从购买股票的人手中筹措大量资金。企业筹措资金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发行新股的直接融资法和从银行借款的间接融资法。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在过去数十年中都未曾通过发行新股进行直接融资。这些企业或是现金富余,或是无须投资设备,没有筹措资金的必要;或者有多余的银行贷款额度。于是,这些企业便没有充分享受到上市带来的好处。

再来谈谈上市的坏处。首先是耗费成本,不同规模的企业需要花费的成本有高有低,总的来说,管理IR(投资者关系)需要特定的部门和人力,召集股东大会需要发布通知,再加上审计成本,少说每年也要5000万日元,多则在几亿到几十亿日元不等。除了这些直接成本,公司在上市后业务也会变得更多,其中又夹杂着隐性成本。还有一个坏处在于你永远无法预测什么人会在什么时候成为公司的股东。

从这些方面来看,如果企业没有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的必要,就不应该考虑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反收购策略”盛行,对于实行这类策略企图避免被收购的企业而言,也不应该上市。“反收购策略”只是一个例子,如果不愿在经营上同股东打交道,可以通过MBO(管理层收购——以经营者为主购买公司股票,使之变成非上市公司),自己成为股东,终止公司上市。一种极端的说法是,上市等于“谁都可以买股票——谁都可以成为股东”,如果认为这种经营状态不理想,就应该考虑退市,让公司私有化。

我曾多次建议自己投资的企业选择MBO而非上市。这是因为我投资的企业大多具有充足的现金等价物,财务状况良好,有多余的银行贷款额度,无须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筹得资金,上市也没有太大意义。同时,如果公司股价长年低迷,可以通过MBO使股票适当溢价,为股东创造一个出售股票的时机,相信这也是股东所期望的。

但每当我提出这样的想法时,总会被公司以“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这样不就失去了上市带来的信誉”“那样便无法维系和客户的关系了”等理由拒绝。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只不过是坚持上市的借口,而不是必须上市的根本原因。

的确,上市公司接受市场的监督,遵守游戏的规则,这些要素可以为公司带来信誉。事实上,社会上也存在诸如“只同上市公司做生意”“上市企业的员工更容易通过住房贷款、租房签约的审查”等潜规则。但近些年来,上市公司大规模账目作假的案件时有发生,上市企业绝对可信的“金字招牌”早已不存在。在日本诸多企业中,也有YKK、竹中建筑、JTB等许多企业没有上市,三得利和养乐多也都是后来才上市的,非上市公司并不意味着缺乏社会信誉。

通过对比上市的利弊不难发现,对于不急于筹措资金、不喜欢被插手经营的企业家来说,走非上市的路子,坚持公司私有最为合适,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观点。然而这种观点很难获得认可。不过从现实来看,从我开始做基金之后,有相当多的企业不再走上市这条路。在我投资的公司中,既有通过和其他公司合并退市的,诸如东急酒店、昭荣、日本放送、阪神电铁、TOKYO STYLE、松坂屋、大阪证券交易所等;也有通过MBO退市的,如茑屋(TSUTAYA)的运营商Culture Convenience Club(CCC)和服装巨头WORLD

2000年,CCC在东京证券交易所Mothers (相当于创业板)上市,2003年转入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2011年退市。其社长增田宗昭十分重视文化的创作。2017年4月下旬,银座松坂屋商场更名为“GINZA SIX”,茑屋在商场的六层开了一家以艺术和日本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书店。增田社长在开业典礼上说:“如果CCC没有退市,这样的艺术书店恐怕会在股东的反对下夭折。”说实话,这种产业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大幅盈利,但增田社长似乎已经想好了下一步怎么走。茑屋的“T积分卡” 为企业带来了不低的利润,所以公司有实力在短期内向不盈利的文化事业投资。这种不计盈亏的经营方式在上市企业里是行不通的。可以说,CCC的MBO获得了巨大成功。

WORLD服饰公司在2005年退市。2003年,WORLD的PBR(市净率)一时落到0.7,随后慢慢上涨,于MBO前达到了1.3,最终以相当于1.5的股价成功进行了MBO。但从那以后,WORLD的业绩越发低迷,原因似乎是疲于偿还MBO时产生的负债。

我并不是向所有的企业都推荐MBO的做法,而是仅限于对今后的运营有信心、当下公司股价较低、有充裕的货款额度向银行借款筹措资金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通过MBO,既能为股东提供收回资金的机会,企业本身也不再有被收购的后顾之忧,其经营团队更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决策。在这种情况下,MBO可以发挥它的优势。

日本的MBO案例大多集中出现于家族企业。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社长不是通过家族背景,而是从小职员慢慢升到领导层的,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者一般不是股东,即使持股,比例也很小。如果走MBO退市的路,社长将成为大股东,需要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负责全部经营——要下这种决心是很难的。 Ki7hWbSbVcOyQIT+Qnf/F6mM+ApPH2CXQ5UT3ojEit3j+371lfkPBe7WKJa05e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