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大人和小人

原文

公都子问曰: “钧是人也, 或为大人, 或为小人, 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 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于物。 物交物, 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公都子:人名,孟子的弟子。②钧:通“均”,副词,同样。是:系词,是。按:战国时期,“是”还没有从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的用法。这个例子或许是后世传抄之误。③或:有的(人)。为:成为。大人:指德行达到最高境界的人。④小人:指道德平庸、见识浅陋之人。⑤从:跟随,顺从。体:人身的各组成部分。大体:最重要的部分,指心。⑥小体:分指耳、目、口、鼻等器官。⑦官:官能,人体器官的功能。按:(宋)朱熹《孟子集注》:“官之为言司也。”“官”在语义上强调一个整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⑧蔽:掩蔽,遮挡。⑨物交物:前一个“物”指耳、目等人体感官,后一“物”指人体以外的事物。交:交接,接触。⑩引:引导,带领。⑪思:思考。⑫得之:指得到思虑的结果。思虑所得是人的想法。在本篇第六章中,孟子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得之”也就是得到人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⑬此:指代心的思考能力和运用思所得到的“仁义礼智”四心。所与我者:赋予我们的东西。按:这里“我”泛指一切人。⑭乎:介词,相当于“于”。大者:重要的方面。指人的心和运用心做的思考判断,包括思考得到的“仁义礼智”四心。立乎其大者:立身在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让重要的方面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东汉赵岐注:“大者谓生而有善性也,小者情欲也,善胜恶则恶不能夺。”⑮小者:次要的方面。指耳、目等感官受到的刺激以及产生的欲念。夺:强取。小者不能夺:指耳、目等感官受到的刺激以及产生的欲念不能使人失去天赋的思考力和“仁义礼智”四心。

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若是顺从自己最重要的器官就会成为君子,顺从自己的次要器官就会成为小人。”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人顺从自己最重要的器官,有人却顺从自己的次要器官,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耳朵、眼睛等并不具有思考的功能,因此会被外物所蒙蔽。耳朵、眼睛等作为不具有思考能力的物体,在与外物接触时,就会受到引诱。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就得到人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四心;若不使用心的思考能力,就得不到人的四心。心的思考能力和运用思所得到的‘仁义礼智’四心,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如果一个人能先立身在重要的方面,那么就不至于因耳、目等被外物所诱惑从而失去天赋的思考力和‘仁义礼智’四心。要成为君子,如此而已。”

解说

人有四肢百骸、七情六欲。在孟子看来,人首先有心,懂得思考,明白人作为人的道理,孜孜于道德修养,具备独立而有尊严的人格,这才配称为人,这样才能作为大人立于天地之间。一个人如果失去思考的能力,被本能的诱惑所支配,满足于物欲的追求,浑浑噩噩,蝇营狗苟,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他的精神生命便已经提前终结,只剩下行尸走肉留在人间。这样的人,孟子用小人称之。

孟子一直在努力追问人之所以为人的涵义,努力明确地回答什么是人的真正价值。他关注人性的尊严,努力阐明人性的力量。所以,孟子观念中的大人和小人,或者说君子和小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与社会地位相关,而更多地与人格信仰、道德境界相关。

本章的核心词是“思”。在孟子看来,“思”既是区别大人和小人的标准,又是成为大人和小人的关键。在这一语境中,孟子事实上将“思”的语义作了纯个性化的阐释,或者说,孟子设定人的思考力是指向善性的。“心之官则思”,人们只要听从心的召唤,就能保持自身的善性。人之所以失去善性,是没有使用天赋的思考力,而顺从因感官被外物诱惑而产生的欲望,由此迷失了自己。

虽然孟子的这一论述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但不可否认,其论述有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作简单化处理之嫌。其实,心之官与耳目之官一样,都是具有欺骗性的。在被人为固化的思维模式下,按照规定好的逻辑,人们只能片面地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表象,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谓的道理。人们仿佛在思考,只是思考的结论必然是被要求的、被预先设定好的结论而已,套路而已,荒诞的思维游戏而已。 zA6ITJjpqHr3/NaaEMkUnS0V+SY3IIr4Pr1618xrXoTZOL7FP2bQz2dk3F+H5r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