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广泛采用了人体科学和生物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也采取了系统工程、控制理论、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而且本学科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独特的新方法,以探讨人、机、环境要素之间复杂的关系问题。这些方法中包括:测量人体各部分静态和动态数据;调查、询问或直接观察人在作业时的行为和反应特征;对时间和动作的分析研究;测量人在作业前后及作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各种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观察和分析作业过程和工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差错和意外事故的原因;进行模型实验或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运用数字和统计学的方法找出各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发展成有关理论。
这里介绍人体工程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观察,是在不影响事件的情况下进行的。观察者不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这样可以避免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可以保证研究的自然性与真实性。自然观察法也可以借助特殊的仪器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摄像头、照相机等,这样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获得感性知识。
这是一种借助实验仪器进行的测量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我们必须对使用者群体进行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这样就能使设计的产品符合更多的使用者。
实验法是当实测法受到限制时所选择的实验方法。实验可以在作业现场进行,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作业现场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可获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法是对人机系统已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一种方法。因分析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瞬间操作分析法。生产过程一般是连续的,人和机械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是连续的。但要分析这种连续传递的信息很困难,因而只能用间歇性的分析测定法,即采用统计学中的随机取样法,对操作者和机械之间在每一间隔时刻的信息进行测定后,再用统计推理的方法加以整理,从而获得研究人-机-环境系统的有益资料。
(2)知觉与运动信息分析法。外界给人的信息首先由感知器官传到神经中枢,经大脑处理后,产生反应信号再传递给肢体以对机械进行操作,被操作的机械状态再将信息反馈给操作者,从而形成一种反馈系统。知觉与运动信息分析法就是对此反馈系统进行测定分析,然后用信息传递理论来阐明人-机之间信息传递的数量关系。
(3)动作负荷分析法。在规定操作所必需的最小间隔时间的条件下,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分析操作者连续操作的情况,从而可推算操作者工作的负荷程度。另外,对操作者在单位时间内工作负荷进行分析,也可以获得用单位时间的作业负荷率来表示操作者的全工作负荷。
(4)频率分析法。对人机系统中的机械系统使用频率和操作者的操作动作频率进行测定分析,其结果可以作为调整操作人员负荷参数的依据。
(5)危象分析法。对事故或近似事故的危象进行分析,特别有助于识别容易诱发错误的情况,同时,也能方便地查找出系统中存在的而又需用较复杂的研究方法才能发现的问题。
(6)相关分析法。在分析方法中,常常要研究两种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用相关分析法能够确定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关系。利用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可以对变量进行描述和预测,或者从中找出合乎规律的东西。例如,对人的身高和体重进行相关分析,便可以用身高参数来描述人的体重。
由于机器系统一般比较复杂,因而在进行人机系统研究时常采用模拟的方法。模拟方法包括各种技术和装置的模拟,如操作训练模拟器、机械的模型及各种人体模型等。通过这类模拟方法可以对某些操作系统进行逼真的实验,得到实验室研究以外所需的更符合实际的数据。
计算机数值仿真是在计算机上利用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性试验研究。
由于人机系统中的操作者是具有主观意志的生命体,用传统的物理模拟和模型方法研究人机系统,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系统中生命体的特征,其结果与实际相比必有一定误差。另外,随着现代人机系统越来越复杂,采用物理模拟和模型方法研究复杂人机系统,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而且模拟和模型装置一经定型,就很难做修改变动。为此,一些更为理想而有效的方法逐渐被研究创建并得以推广,其中的计算机数值仿真法已成为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一种现代方法。
研究者可对尚处于设计阶段的未来系统进行仿真,并就系统中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从而预知所设计产品的性能,并进行改进设计。应用数值仿真研究能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并降低成本。
目前,人体工程学专家还采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来抽样分析操作者或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方法包括简单的访问、专门调查、非常精细的评分、心理和生理学分析判断以及间接意见与建议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