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朴趾源(1737—1805),字仲美,号燕岩,是18世纪朝鲜社会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朝鲜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朴趾源出生于汉城一个两班贵族家庭,十六岁时娶遗安处士李辅天的女儿为妻。岳父李辅天是朝鲜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劝朴趾源立志学习,并推荐自己的弟弟荣木堂作朴趾源的老师。荣木堂不仅才华横溢,同时还深受星湖李瀷实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教导下,朴趾源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小说和史书,还学习了音乐和绘画,积淀了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同时,朴趾源还学习了很多实学先驱者的著作,了解到进步的实学思想。

由于深受实学思想的影响,朴趾源非常注意观察社会现实,他意识到当时朝鲜社会中两班统治阶层和庶民百姓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决心通过文学创作来揭露朝鲜社会后期极端的社会矛盾以及腐朽没落的社会现状。朴趾源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是思想改革的倡导者,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传记小说作品,主要收录在《放琼阁外传》中,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班传》。朴趾源在《两班传》中,以封建社会的没落两班为描写对象,生动地描绘了18世纪末期朝鲜社会的黑暗现状,以及两班统治阶层分化瓦解并开始走向没落的社会景象。朴趾源也因此遭到了朝鲜社会当权者的威胁和排挤,于1769年迁居黄海道金川峡务农,1777年避居到更为荒僻的燕岩峡谷,因此自号“燕岩”。

朴趾源虽然避居到穷乡僻壤,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他一边过着躬耕、不拘形迹的生活,一边不辍笔耕,在这段时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作为进步文人的朴趾源还打破了两班统治阶级不同贱民交友的旧习,时与“贩薪卖瓜者”“款款语屡数百言”,结识了很多身份低微的朋友。朴趾源从这些贫贱的朋友那里听到很多与劳动人民有关的趣闻轶事,了解到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现状。朴趾源早期的传记体作品《马驵传》《秽德先生传》等都是以下层劳动人民为写作对象创作而成,歌颂了劳动人民淳朴高尚的品质,以及勤劳务实的生活态度。

朴趾源虽然没有留下文艺理论方面的相关著作,但是他的文学作品中却处处渗透着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朴趾源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社会现实,主张“即事有真趣,何必远古抯”(《燕岩集》卷四《赠左苏山人》),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一字一句皆切近真理,模写真境”(《燕岩集》卷七《蝉橘堂记》)。在朴趾源看来“为文者,惟其真而已矣”(《燕岩集》卷三《孔雀棺文稿自序》),文学创作的素材应该来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现实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时为文学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只有从真实的生活中探求而得来的真理才能经得起百年的考验,“凡使千百载下,一读而宛然如目击”(《燕岩集》卷七《蝉橘堂记》)。

另外,朴趾源特别反对因袭摹仿,批判当时社会“文必秦汉,诗则盛唐”的文学创作风潮,指出这样盲目的模仿只会是“其法益高而意则卑,体益似而言益伪耳”(《燕岩集》卷七《婴处稿序》)。朴趾源认为朝鲜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使用朝鲜民族自己的语言,应该反映朝鲜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罗丽虽俭,民多美俗,则字其方言,韵其民谣。”只有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来反映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风俗,才能做到“自然成章”(《燕岩集》卷七《婴处稿序》)。文学创作应该尊重传统,但同时又要反映现实生活。朴趾源认为“博采百氏,自成一家,匠心独诣,不师陈腐,奇峭不离真切,朴实而不堕于庸。”(《燕岩集》卷七《蝉橘堂记》)学习前人的文学经典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更不能拘囿于词章字句和文法修辞,要抓住文学创作的根本,把握其优秀的创作思想和灵魂,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即朴趾源所提倡的“法古知变,创新能典”的创作精神。

朴趾源生活在朝鲜社会后期,此时的朝鲜社会由于内部矛盾的加剧而陷入分崩离析的局面。少数两班贵族霸占了大量的土地,并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农民阶层由于不堪剥削,纷纷揭竿起义。而在对外关系上,朝鲜社会实行封建的锁国政策,与西欧各国和日本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的交往,唯独与清朝政府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朝鲜政府每年会定期派遣使臣到中国,这些使臣通过在中国的亲身体会,了解到中国进步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并把自己在中国的真实见闻传到朝鲜。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传入给朝鲜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朝鲜的实学派学者们影响颇深。朝鲜实学者们感慨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开始对传统的华夷观产生怀疑,并逐渐改变了对清政府的态度和认识。尤其是到了18世纪后期,很多实学者们来到中国,他们亲眼看到了“康乾盛世”后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对比自己国家的落后和衰败,他们在感慨、羞愧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努力寻求富民救国之路,他们提倡“北学中国”,主张在“利用厚生”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社会改革,他们就是朝鲜后期著名的“北学派”。北学派文人倡导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他们批判传统的华夷观,揭露朝鲜社会的各种弊病,并提出了“经世致用”“利用厚生”等进步口号,主张发展工商业和改革社会制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朴趾源继承了实学派先驱者柳馨远、李瀷、洪大容的先进思想,以“人物性同”“利用厚生”为思想指导,批判传统偏颇的“华夷观”,主张正视清代进步的社会文化,“北学中国”。他反对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和“治心养性”,主张“利用厚生”“实利实用”。朴趾源还将实学和北学思想融入文学创作之中,要求文学创作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主张把文学变成批判社会弊端和变革社会现实的武器。从早期反映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矛盾的传记体小说,到后来主张“利用厚生”,提倡社会改革的政论文章,无一不体现了朴趾源以“利用厚生”为宗旨的实学思想和进步的社会改革意识。

1780年,朴趾源应其堂兄朴明源的邀请出使中国,为乾隆皇帝祝贺七十寿辰。朴趾源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繁荣面貌,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即通过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来改变自己国家落后的社会现状。回国后,朴趾源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文,编写出燕行录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热河日记》。《热河日记》包括了日记体、政论文和两篇短篇小说,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风俗、制度、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是朴趾源实学思想的艺术体现,被称为“实学全书”。如其中对中国的水路交通、商品交流、房屋建造等方面的记录和评价,体现了朴趾源通的“利用厚生”思想,以及通过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来改变自己国家和社会命运的迫切愿望。同时,《热河日记》中还记载了有关清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我们了解当时清朝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朴趾源的文学创作深受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从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学典籍到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都是朴趾源学习和关注的对象,其文学作品中不仅渗透着中国宏大而又博深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蕴含着系统而又深刻的文学理念。朴趾源作为一名儒学者,其文学创作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厚德载物”等儒家思想一直是朴趾源文学创作的思想根源;而同时,朴趾源的文学作品中又渗透着“自然脱俗”“物我为一”等道家的思想理念。可以说,“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朴趾源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朴趾源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文学创作时经常旁征博引,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的典籍,从《论语》《孟子》到《庄子》,从《大学》《中庸》到《礼记》《春秋》,从《诗经》到《尔雅》,从《史记》到《汉书》。正是因为朴趾源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谙熟,才能做到如此运用自如,将中国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对于中国的古文典籍,朴趾源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模仿,而是能够把握其中的精髓,将经典作品中的精神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朴趾源善于用典,而这种恰到好处的用典,正是论证自己文学主张的有力支撑。正如《庄子·天道》中所说:“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在漫长的历史交流过程中,彼此影响、互相渗透,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对朝鲜文学影响颇深,朝鲜文人的很多文学创作中都能够看到中国的文学因素,而朴趾源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学习与接收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文学思想到文学理论,再到具体的文学创作,朴趾源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国内学术界虽然对朴趾源文学的研究一直从未间断,但总是局限于对其部分代表性作品或是其文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说,目前国内外对朴趾源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或“停滞期”。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中还未曾有学者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角度对朴趾源的文学创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未曾有人深入分析朴趾源文学所受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以及朴趾源对中国古文典籍的突破与创新。

本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朴趾源文学中所渗透的中国因素的具体分析,包括了朴趾源文学的哲学根柢、朴趾源文学观的创新与变革,以及朴趾源文学的艺术体裁。朴趾源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思想指导就是以“利用厚生”为宗旨的朝鲜实学。发端于17世纪中期的朝鲜实学深受中国实学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将实学进一步分成实事求是、利用厚生和经世致用三个派别。而正是在这种实学思想的指导下,朴趾源才开始对朝鲜传统的“华夷观”“士意识”等进行反思,形成了以“北学”为方向,以“实用”为宗旨的进步思想意识,在继承和学习先秦、汉唐儒家传统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吸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理念,并将这种“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朴趾源结合朝鲜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创作理念,将文学创作与自然和社会相结合,提出了“法古创新”“即事写真”等进步创作思想,而从这些思想中又能清晰地看到以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的创作思想,以及《庄子》中所倡导的“法天贵真”“物我为一”的自然和生态理念。朴趾源对中国古代的兵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并将兵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他认为撰写文章就应该如同老将用兵,主张用兵法来驾驭文章。朴趾源自幼学习中国古文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学造诣极深,在撰写文章时也是旁征博引、贯古通今。朴趾源的小品文、传记、寓言创作,每一种文体和艺术手法都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就是朴趾源文学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通过三章的内容,对朴趾源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具体比较。首先是《热河日记》与18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的具体分析。以“利用厚生”实学思想为指导撰写而成的《热河日记》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通过《热河日记》不仅可以了解18世纪清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18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文学对朝鲜文坛的影响和渗透。其次是朴趾源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与发展。具体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朴趾源文学与庄子美学以及与公安派之间的相互关联。最后一章是关于朴趾源文学在艺术手法方面对中国文学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从传记艺术手法和讽刺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笔者试图从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角度,对朴趾源文学进行宏观的研究。笔者深知自己学识阅历的浅薄,只是鉴于目前学界在朴趾源研究方面所存在的缺乏,本着尝试和学习的态度,抛砖引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衷心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国内外学界的朴趾源文学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89Z7VquulRRjKaBK1/Nd+ETEGv01pSonQcVk2PfpBZ2wA4Xn6lOp85uW4bn5uy2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