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立场表达

1 什么是立场表达

1.1 何谓立场

立场表达(stance-taking)体现在人们言语交际中的方方面面。先不说在社会互动中对某人、某物或某事表示赞美或批评、同意或反对、亲近或疏远等这些带有明显态度倾向的社会行为(social action),哪怕是在评价某个人、某个观点或某个事件时保持客观、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这也是一种立场的体现。并且,不管言语交际是作者和读者的书面互动方式,还是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言谈会话的互动方式,言语主体的立场表达都会体现在语言当中。所以,Du Bois(2007)在构建立场表达的三角理论时,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到:“我们使用语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表达某种立场。”比如,下面来自英语口语言谈的例子(引自Du Bois,2007)中,分别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状态以及说话人的认同等立场意义。

(1)( Conceptual Pesticides SBC003:317.46-318.16)

PETE;That’s horrible. (太可怕了。)

(2)( Lambada SBC002:665.79-667.35)

MILES;I’m just ama:zed.(我很惊讶。)

(3)( Risk SBC024:588.565-588.970)

DAN;..I don’t know.(我不知道。)

(4)( Doesn’t Workin This Household SBC019:127.391-128.183 )

MELISSA;I totally agree.(我完全同意。)

再比如,下面三段文字分别是汉语的书面语体、口语独白体和口语对话体语料。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哪种语体的言语交际模式,都可以通过一些语言形式手段来表达作者或言者的立场,比如对所述事件的看法、评价别人的行为活动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等。例如:

(5)很多时候, 谣言 背后 可能 蕴含着民众的 期望 ,也可能蕴含着民众的 恐惧 ,甚至是两者的结合。 我们更愿意相信 一个符合我们自身期望的信息,而不管这个信息是否能够得到验证。……,因此当这个谣言出现后,很多人 表示支持 ,……。 我们也会更愿意相信 那些 可能 对我们产生 伤害 的谣言,而这个谣言容易被人 相信 的原因就在于对当前某些境况的 担忧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谣言并非 一无是处 ,而且 有可能 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民意, 也许 这种民意的表达是 扭曲 的,甚至是超越常识的。

(侯学宾《谣言背后的期许与恐惧》,
摘自2015年12月30日《检察日报》)

(6)在去,在今年的二三月份 上,二月份 ,上石家庄,进城,骗了我们一二十一万, ,到那 打官司,打了这么两多月。 ,那东西 弄回来了,嗯汽车。所以这,这不, 不好搞 。所以现在思想 不愿意 搞这个。另外这个里头呢, 净是 得请客,送礼。你,你花了钱吧,虽然说这 有时候 能报销,有时候 你就不好报销。……人家请你吃,你你也是 不好意思 。所以这外边 净是 吃吃喝喝。事 办不成不是,弄弄就,就扔里头了。 这急 不定他妈怎么着呢 。你也不知道,想不到的急你都得着。所以现在就搞这行 ,就是提, 提心吊胆 ,也 好干

(摘自北京语言大学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库)

(7)L: 不至于吧 ,那个PanLan她们系她们那个也有一个也有一个女生,就是说但是我觉得那女生就是有点 ,就是她家里 特有钱 ,然后但是她英语 特好 ,她不用看就得八十多分 ,就是天生那种英语 特别好 ,但她制图什么的不会。她就因为这不会不上了。……

R: 真好

L:可是, 我觉得 她那人 特失败 ,你就学这个的,你你又已经学了你就有什么可不,又不是 弱智 。你就自己你使劲看,我就 不信 那看不会,其实 你觉得咱们 这个 我觉得咱们这也挺难的呀 ,……。

R:其实好多东西你看进去就掌握窍门 了, 我觉得应该 是都挺好的

L:再说这些东西 我觉得 它,嗯,虽然说 挺难 的,但靠智商的东西 还是挺少 的,……嗯,这一年不干别的你就光看这个,又有老师辅导你,又有书,你又在这环境里边你又可以做实验 有什么不会的呀 不过 不过 大学这种体制是 不太好 ,……。

(摘自北京口语日常会话语料:“寝室谈话”)

从上面三例可以看到,有些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词汇意义本身就带有感情色彩,像“谣言”“期望”“恐惧”“支持”“愿意”“提心吊胆”“失败”“弱智”等。从另一角度看,作者或说话人在选用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于交际时,也反映出他们的立场倾向。尤其是当有些形容词和动词之前配合一些程度副词使用时,更是这样,如“净是”“特好”“挺难”等。而否定副词“不”之类的使用,一般是表达作者或言者的否定、反面的立场。汉语中大量句末语气词都可以用于传信(参看张伯江,1997),像“吧”的使用可以表达揣测的传疑态度。而一些用于句首的叹词,像例(6)和(7)中的“哎”和“哇”都能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情感立场。另外,一些由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与认识类、感知类或言说类动词规约化而成的固定结构可以用来表达认识立场,比如例(7)中的“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用于表达立场的语言表现手段。

此外,一些韵律表现,比如语调、口气、重音等都是表达言者立场的资源和手段。如果是面对面的日常言谈,说话人在交际互动过程中常常会伴随各种非语言的表现方式来传情达意,如面部表情、手的运动方式、身姿动作、眼神的移动等,这些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立场和态度。立场表达的途径和各种形式手段在本章第2节和下一章都会谈到。

上述我们通过真实的语言实例简单地说明了立场表达是我们日常交际中最为常见的社会行为之一。那么,我们从语言学的研究角度究竟该如何界定和理解“立场”这个概念呢?

首先,从现代语言学史对语言功能的分类来看,其中都暗含了作者对语言所具有的立场表达功能的相似认识。Sapir(1949)讨论了交际中言语(speech)和说话人的个性特点(personality traits)之间的关系。Bühler(1934/2011)将语言的功能分表征功能(representation)、诉求功能(steering or appeal)和表情功能(expression)三种。Jakobson(1960)更是将语言的交际功能细分为如下六类:表情功能(emotive/expressive/affective function)、意动功能(conative function)、指称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美学或诗学功能(aesthetic/poetic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metalinguistic/reflexive function)。Lyons(1977)讨论语义时,也谈到了表情(expressive)层面的语义问题。Halliday(1985/1994)在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上述各种分类中,说话人的“个性特点”“表情功能”以及“人际功能”等都涉及立场表达,只是它们所指要比立场范畴宽泛一些,大致都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立场、态度、评价等等。

其次,立场及相关概念在已有的众多研究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往往和研究者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研究的侧重点相关。通过梳理近三十多年或更早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十余种相关概念被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使用。我们在Jaffe(2009)的基础上调整补充了与立场(stance)相关概念的术语归纳,如下表1.1:

表1.1 与“立场”概念相关的术语

续表

上表所列举的不同研究中,对所使用的与“立场”相关术语的界定有宽有窄。比如“界定”栏中,第一个是对“命题内容”的评价,这个界定很宽泛;而后面很多关涉到对命题具体某一方面等评价,像概率、可靠度、认识、承诺等;有的是对整个话语或篇章的形式、风格的评价或情感倾向;还有的是从话语交际来看说话人之间的亲疏程度,他们认为这也是立场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这些术语的使用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比如话语功能语言学(Berman,2005;Du Bois,2007等)、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1985/1994;

Martin,2000等)、语料库语言学(Conrad and Biber,2000等)、会话分析(Goodwin,1986;Heritage and Raymond,2005等)、人类语言学(Ochs and Schiefflin,1989等)、社会语言学(Labov and Waletsky,1967;Jaffe,2009等)以及互动语言学(Englebretson, 2007a等)。下一小节我们将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式来简要梳理“立场表达”这一课题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范式

虽然有关立场研究所使用的术语多种多样,分别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大都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取向。本小节我们将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式,选择最具代表性和最具重要性的研究加以梳理评介。

第一,互动语言学研究范式。互动语言学强调从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这一语言原本的自然栖息地(natural habitat)之中来了解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从事话语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十分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交际互动功能和说话环境对语言的影响。立场表达是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很多学者都很注重从真实的交际中来研究立场的表达。

较早明确提出“立场”概念的是Biber and Finegan(1988),他们将“立场”定义为“说话者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情感、判断或者承诺的显性表达”。Biber et al.(1999)则明确提出,除了交流命题内容,说话者和作者通常还表达个人感觉、态度、价值判断或者评价,即“立场”。立场意义的表达方式众多,包括语法手段、词汇选择和副语言手段等。

Berman et al.(2002)提出了“话语立场(discourse stance)”的分析框架,他认为“话语立场”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取向(orientation)、态度(attitude)和概括性(generality)。之后,他主编的有关跨语言和不同文本类型(text type)的话语立场(discourse stance)研究专号(《语用学杂志》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年总第37卷)就是在该理论框架下来讨论立场表达的。

Hyland(2005a)以“形式-功能”为研究路径,将立场定义为“作者的语篇‘声音’或者言语社区公认的个性”,包括作者展现自己和表达判断、意见和承诺的方式,作者对特定信息的态度、作者对信息真实性的确定程度、作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作者对待信息和读者的视角。作者还论及了立场的表达手段和类型。Hyland(2005b)讨论了英语书面语篇中元话语(metadiscourse)的互动功能。该研究对元话语分类体系中包括表达立场态度的范畴,这类元话语的互动功能在于作者通过它们来外显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读者参与到对书面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的表达做出回应、评论。在这一类互动性的元话语中,和立场表达相关的形式类别有:

1)模糊语(hedge),其作用在于使言者或作者对所写或所说的话语不承担责任(withhold commitment),并且话语立场的表达也相对模糊、不明确,像一些确信度低的情态词might 、possible等;

2)强化成分(booster),主要是通过这些语言成分来增加、强调言者或作者对话语信息的确信度,例如:definitely、it is clear that等;

3)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主要是表达作者或言者对命题信息的态度立场,比如:I agree、unfortunately等。

Englebretson(2007a)是从话语互动的角度讨论立场表达的重要著作。该论文集既有理论探索的文章,也有实证研究的文章。其中收入的Du Bois(2007)分析了日常会话交际中互动双方如何表达立场、人们如何解读立场意义以及立场在语言和互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等,进而构建了著名的“立场三角(Stance Triangle)”理论(译文见本书附录),图示如下(译自Du Bois,2007:163):

图1.1 立场表达三角

该理论认为:“立场是社会角色通过外显的交际手段,在对话中实施的一种公开的行为。它同时包括评价客体、设置主体(自己与他人)以及主体间的认同过程。这些都关系到社会文化领域的各个显著的维度”(Du Bois,2007:163)。2012年,由Elise K rkk inen和John W.Du Bois主编的有关“互动中的立场、情感和交互主观性:序列和对话视角” 的专号(《篇章和言谈》 Text&Talk 第32卷第4期)就是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来讨论不同语言会话互动中立场是如何表达的。另外,Haddington(2005)在Du Bois(2007)的立场三角理论和Du Bois(2014)对话句法(Dialogic Syntax)的基础上,从功能-互动的角度(a functionalinteractional approach)讨论言谈交际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

2015年由从事话语功能语言学研究的Shoichi Iwasaki和Foong Ha Yap主编了有关“亚洲语言中的立场标记和立场表达”的专号(《语用学杂志》 Journal of Pragmatics 总第83卷)。这个专号的系列文章主要是研究汉语、韩语和日语三种亚洲语言,看它们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表达不同的话语立场,着重从语法化、主观化以及交互主观化等角度来研究这些语言中立场标记形成的机制和动因。

其实,会话分析学派很早就开始研究评价(assessment)这一社会行为。主要是看在自然会话序列(conversational sequences)中,交际双方是如何构建、回应评价行为的,采用怎样的语言和非语言资源来设计不同的话轮序列。其中包括词汇、句法-形态、韵律特征、眼神移动等资源的调动在“评价-回应”毗邻语对的互动序列中实践评价行为。Lindström和Mondada于2009年联合主编了有关“社会互动中的评价”的研究专号(《语言和社会互动研究》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第42卷第4期)。其他的代表研究还有Pomerantz(1984)、C. Goodwin and M.H.Goodwin(1987、1992)以及Schegloff(2007)等。除了研究日常自然会话中立场评价的表现外,还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机构性会话(institutional conversation)中的立场表达,比如Whalen and Zimmerman(1990)使用的是市民报警电话的语料来考察交际双方是如何构建实践认识(practical epistemology)立场的;Bergmann(1992)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入院谈话的语料,看在这种机构背景下的真实言谈中,话语立场是如何通过语言形式表达的。

第二,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研究范式。立场的表达是在开放的人类社会互动交际中进行合作活动的,这可以说是所有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者的共识。在社会互动和人类文化背景下来研究立场的表达,能够使其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参看Jaffe,2009;Per yl and Sorjonen,2012)。正如Du Bois(2007)所谈到的,立场表达总是或明或暗地激活预设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并且同时有助于那些价值体系的实行和重构。

Ochs and Schiefflin(1989)讨论的“情感”(affect,或者叫“情感立场”)是一个大的、广义的概念,包括对人物或事件情景的感受、心情、倾向、立场、评价、态度等。社会科学研究情感,是看情感立场如何影响人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而语言学家则关心的是语法和话语结构在多大程度上用于情感立场表达,语言的语音、形态句法、话语特征都可以用于表达情感立场、态度感受等。而人类语言学家探索情感立场,是要看其表达在语言的语法和话语结构上是如何表现的,不同的语言和语言团体有哪些规约的表现形式。Elinor Ochs于1989年主编了有关语言情感(affect/emotion)研究专号(《篇章》Text第9卷第1期)。在其中,她和Bambi Schieffelin合作完成一篇重要性文章:《语言是有感情的》(Language has a heart),该文从人类语言学家的视角着重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不同社团的说话人利用他们各自语言中的哪些手段和途径来调节对他人或事物的情感立场;

2)受话人或他人以这些语言手段为基础,如何构建他们在交际互动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立场和态度。

Ochs(1996)在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时,将立场定义为“社会公认的意向”,并区分了两种立场:认识立场和情感立场。立场是社会行为和社会身份的核心意义成分,认识立场和情感立场在社会生活的构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核心的地位。

第三,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Conrad 和 Biber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立场的三个次范畴:认识立场、态度立场、风格立场。这些学者都是通过大规模语料库来研究立场表达各种问题。Conrad and Biber(2000)通过大规模语料库考察了三类不同语体语料:日常会话、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研究发现:在日常会话中,立场表达使用的频率较高,定式小句的形式多用在该语体中表达立场,并且日常会话中表达立场的状语成分多出现在句末;作者区分了三类立场,按照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识立场、态度立场和风格立场;在立场表达中,独用的副词形式使用频率高于其他语法形式;介词短语的形式多用于学术文章中的立场表达;而用于动词前或句首的表达立场的状语成分多出现在书面语中。

Channell(2000)研究了单个或某类词和短语所带有的评价意义。作者通过大规模语料库,利用词或短语在真实使用中的共现语境来考察它们所带有的语用意义,比如正面-反面,积极-消极,通过典型的语境来考察母语者都没察觉的一些词或短语的语义韵律(semantic prosody)。语义韵律反映了言者和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评价意义。Hunston(2007)基于语料库对立场表达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作者认为话语立场的研究应该借助语料库来进行,这样才能做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语料库可以看到一个给定的词或短语是如何表达立场意义的。主要是看它们在现实话语中的上下文语境和与其配合使用的语言单位,以此可以察觉到语境赋予它的意义而不是它自身的意义。这和Channell(2000)的研究方法一致。

第四,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范式。系统功能语法学派Martin等人提出的评价理论(appraisal)是针对人际意义方面的新发展的,他们对评价理论下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 and Rose,2003:23)

评价理论按语义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级差(graduation)。介入是把一种意见和其他意见联系起来,用来衡量说话人的声音和语篇中的各种声音的关系。态度是评价系统的核心,它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是评论者分别从情感感受、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领域、美学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表达对被评价物的感受和评价。级差与分级相关,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包括语势和聚焦。整个评价理论系统分类如下图1.2所示(译自Martin,2003:176):

图1.2 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

Martin(2003)是有关“评价(Appraisal)”研究的杂志专号,其中,由Srikant Sarangi执笔发表了题为《对评价语言的评价》( Evaluating evaluative language )的评论文章。该专号的研究论文都是在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框架下进行的,讨论了评价体系的不同方面在语篇中的表现。

1.3 小结

上述立场表达研究的四种范式并不能截然分开。以上学者的基本研究理念和对立场的总体认识大致是相似的。这些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都强调真实语料的运用,不管是日常口语言谈,还是不同语体的篇章文本,都指出要在更大的话语-语篇环境中去考察立场是如何表达的。不像以往以句为单位来研究静态的立场标记,而是以交际互动为背景来研究立场表达这一行为活动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的。

通过梳理上述重要文献,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Englebretson的观点相印证。Englebretson(2007b)认为,使用“立场”概念应具备五个基本原则:

1)立场的表达发生在三个层面上——立场是现实的客观活动,立场是人际态度/信仰/评价,立场是社会道德准则;

2)立场是公开的、是可被察的、是可被解释的,同时也是可被他人审视的;

3)立场的本质是交际者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的,具有互动性;

4)立场的表达能唤起更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和它所处的物理环境等;

5)立场是相应发生的,它会给参与话语立场表达的人带来某些真实的后果。 Vr3HDMk33Bzz4miyodPHTjcCfMIj2UyeTWrPE1oRz8tE2nbqNuhlKLMc+xB8Jh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