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构式与句式

4.1 跨层结构

在汉语立场表达式中,有很多是跨层结构。对这些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立场表达式的来源。这里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跨层结构”,然后结合具体的汉语事实来看那些表达主观立场的跨层结构是如何产生的。

“跨层结构”这个术语较早是由吴竞存、梁伯枢(1992:352)提出的:“不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成分在发展过程中跨越原有的组合层次,彼此靠拢,逐渐凝固,最后组合成一个新的结构体,这种新的结构体可称之为‘跨层结构’。”之后董秀芳(1997、2002、2011)也都给予了类似的界定。董秀芳(1997)指出,有些跨层结构的形成是由语音因素造成。也就是说,原本处在不同的语法层次上的词,如果恰好处在同一音步之内,就有可能由于韵律的需要而连读在一起,形成一个韵律词,这种结构体就是一个跨层结构,如“一衣带水”句法上是“一/衣带水”,而韵律上是“一衣/带水”。此外,还有由语法原因造成的跨层结构:一是处在不同语法层次上的两个语言单位在句法排列中经常作为相邻成分连用;二是句法结构中某些成分的省略使得两个不在同一层次上的语言单位变得接近。“跨层结构”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由于对其理解的差异,还有其他别的相关术语来概括这一现象。比如:“非语法结构”[Chao,1968(吕叔湘译本,1979)]、“跨层非短语结构”(江蓝生,2004)、“非直接成分的词汇序列”(吴福祥,2005)、“非结构”(彭睿,2007)、“非句法结构”(刘红妮,2009)等。

下面以评注性副词“好在”的形成为例来说明跨层结构的立场表达式的产生(参看刘丞,2012)。“好在”一词经历了由述补、主谓跨层结构到评注性副词的演变过程。该词主观评价立场意义的产生与其所在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好在”引导的话语通常是作为后续句,主要是对其前的话语进行补充和调整。因而,前后话语之间会产生出转折的语义关系,这种转折关系是出于说话人自身的认识。说话人使用“好在”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已有事实进行肯定,另一方面是弱化和补救之前话语所述的不利情况。此外,“好在”句的前后之间存在一定的前提与结果关系,也就是说,既然某一有利的事实是存在的,那么在不利的条件下存在这样的前提,是值得欣慰的。可见,它是说话人通过事理推导而得出的结论,体现的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情态。所以,“好在”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主观评价,进而产生出庆幸义。另外,作者还指出,“好在”中的“好”不能被其他单音节褒义形容词替换,这是因为从认知心理上看,人总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摒弃坏的一面,Boucher and Osgood(1969) 称之为“乐观假说”(Pollyanna Hypothesis),而“好”的评价域要大于其他单音褒义形容词。

除了一些跨层结构可以用来表达立场评价意义,还有一些规约化的结构也经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认识和评价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与认识类(cognition)、感知类(perception)及言说类(utterance)动词(简称CPU类动词)构成的规约化结构。我们以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中的条目为例,考察了含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的结构表达式,其中含有第一人称“我”的表达式一共32例,全都具有表达主观态度、情感和立场的话语功能;含有第二人称“你(您)”的表达式一共74例,其中66例都具有立场表达的功能。我们统计了其中人称代词和CPU类动词搭配使用的情况,如下表3.2所示:

表3.2 人称和CPU类动词搭配使用的情况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到,在32例第一人称的立场表达式中,28例都和CPU类动词搭配使用。其中的言说动词有“说、讲、挑明、告诉”等 20例;有感知和认识类动词8例,如“寻思、看、看到、知道”等。而不和CPU类动词搭配使用的只有4例,仅占12.5%,这4例都是表示感叹的情感立场,比如“我的妈呀”“我的天哪”等。在66例第二人称的立场表达式中,57例都是和CPU类动词连用,占86.4%。而少数(9例)不含有CPU类动词的表达式也能表达情感或态度立场,比如“你至于吗”“你也是的”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这些立场表达式中,有的是本身就具有立场意义,比如“你拉倒吧”,该结构本身就表示负面否定立场;而有的则是具有引出立场表达的功能,即其引出的后续话语是立场表达的内容,像“我就知道”其后话语才是真正要表达的立场内容。相关研究还可以参看曹秀玲(2010),该文主要讨论“我/你V”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尤其讨论了其中动词小类及其虚化方向。陶红印(2003)和方梅(2005a)讨论认证义动词的时候也已经涉及了。

4.2 互动性句式

4.2.1 反问

早在吕叔湘(1942/1982)就从疑和问的关系上把反诘、测度与询问对立起来,指出反诘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否定形式。这是对反问句最早的系统性考察。于根元(1984)指出否定的对象、言外之意、表情态度、反问者的“身份”以及双方的关系等语用条件都对反问句“否定”程度的轻重有影响 。这些研究都已经显示出了反问句和立场表达研究之间的关联。

不同的反问句格式,在表达话语立场方面的表现有所不同。现代汉语中含有“不、没”类否定词的反问句在真实的言谈交际中表达事理立场时,在使用环境、人际关系和话语功能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否定反问句的使用环境,即在话轮中的常用位置。

2)否定反问句所涉及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言听双方地位平等、说话人地位高于听者、说话人地位低于听者。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可以影响反问句使用的频率。这种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是立场表达的重要参数。

3)从否定反问句的情境语义信息内涵看,它表达的是负面事理立场。

另外,否定反问句常用于地位比较平等的说话人之间,通过已知或常识类知识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不同程度上的负面事理立场。这种事理立场具体体现为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四个层级,其中以第一层级最为常见。虽然负面事理立场的表达经常体现于负面含义最低的表示提醒的场合,但这种言语行为带有责过的评断意味,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说话人的知识权威的地位和立场。关于否定反问句如何表达事理立场的研究,可以参看刘娅琼、陶红印(2011)。

汉语言谈中的反问格式“X什么X”也可以用于表达负面话语立场,但是与上述刘娅琼、陶红印(2011)研究的否定反问句有所不同。“X什么X”反问格式主要出现在话轮之首,也可单独使用,与听话者有各种交互模式。并且该格式与常规否定( 含有否定词的) 有显著的区别,具有负面立场表达功能,也表现为提醒、意外、反驳、斥责四个层级。但是与刘娅琼、陶红印(2011)讨论的否定反问句相比,“X什么X”的负面立场功能主要表现在反驳和斥责两个层面。总的来说,“X什么X”格式否定的是听话人动作行为或言语所隐含的态度和立场,否定对方的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参看朱军,2014)。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构式的负面评价解读对话语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本书第十二章从会话序列角度讨论了这类构式的话语环境。

4.2.2 祈命

祈命是言者意愿和指令的表达。当言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指令的时候,有可能带来过于强烈的面子威胁。互动交际中要弱化面子威胁,陈述句里采用的策略是使用模棱语;祈使句中弱化面子威胁的话语策略则是使用“还是”“最好”作为修饰语。

本书第七章讨论的是表达言者意愿的“还是”。“还是”用作连词系连选择项时,是关系命题意义的,属于“行域”。“还是”在答句中用作副词时,表达说话人的选择、意愿。当“还是”依赖于问句的时候,“言域”功能还没有独立显现出来。一旦脱离了“答句”这个环境,具有“我告诉你我的选择”“我告诉你我的意愿”这种功能的时候,“还是”句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意愿、认识,“言域”的功能就完全由“还是”承载了。而用作建议或祈命时,是说话人希望听者去做某事,就纯粹属于“言域”了。

本书第八章讨论的是表达建议的主观性标记词“最好”的形成过程。从历时角度看,“最好”从形容词性短语演变到表主观建议的副词,最关键是要看它所引出的话语内容是对客观常识的表述还是对主观认识、立场或建议的表达。当“最好”还是形容词性短语在句中做谓语时,多是对主语所指对象性质的客观评价。当“最好”用在动词短语或小句之前时,“最好”就已演变成表主观建议的副词了,用于指明其后的话语是言者具体的建议内容。

表达言者意愿的“还是”和弱祈命的“最好”,都是表达意愿、认识的主观性范畴。此外,由“说、看”构成的祈命构式,如“你说说你”“你看你”,在口语中也浮现出负面评价解读(详见本书第十二章)。

4.2.3 引语

引语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引语表达的话语立场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也不尽相同(参看乐耀,2013a)。这要先从两者在句法上表现出的差异说起。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句法表现上的差异,学界已经讨论的很多了(Li,1986;Mayes,1990;Holt,1996),这里只举一组例子做简要说明。

(20)a张三对李四说:“ 1 明天上午 2 要到 王五 3 那里 4 5 。”

b(第二天李四向王五转述这条信息说:)

“张三说 1 今天上午 2 要到 3 这里 4 5 。”

这两例分别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者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称(成分1和3)和指示成分上,如时间指示(成分2)、地点指示(成分4)和方位指示(成分5)。这些都和视点取向有关,是取向当前说话人的还是原说话人(参看董秀芳,2008)。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句法表现上有显著差异,它们在语用功能上也有不同,这主要在于所表达的主观立场意义有别。从理论上说,直接引语一般是对原说话人话语原封不动地再现,它的保真度很高,是忠实于原说话人的。它所反映的都是原说话人视角的信息,所以当前说话人的主观因素就不能融入其中。因此,直接引语能帮助当前说话人回避对直接引用信息可靠性的责任。从立场表达的角度来看,直接引语的使用能够拉开与所言信息的距离,从而消除说话人对直接引用信息的可靠性的责任。

相反,间接引语是用当前说话人的视角转述他人的信息,而原说话人所说的话语中的表情成分(expressive element) 可以展示出来。在转述的过程中可以伴有当前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使用一些模糊表达形式,从而弱化言者对信息的可靠性的承诺。采用间接引语的方式可以同时传递言者对信息的主观态度。比如加入情态副词、语气词等。例如:

(21)a原说话人的原话:“我明天上午九点一刻的飞机飞上海,呆两天然后再飞美国。”

b当前说话人的转述:“他 大概是 明天上午九点的飞机飞往上海, 估计 要呆个两三天,再飞去美国 。”

引述标记的典型用法是体现来源,在口语中还有一些含有“说”的复合词,如“说什么”“说是”,既传递引述信息,同时又表达言者不确信或者批评的态度(详见本书第十章和第十二章)。

“说是”还可修饰负面评价信息。例如:

(22)有些人虽说不是说差之千里吧,也有点 说是 不太相符,是吧,从这思想上也有差距。所以我的主要目标 也就是找一个思想水平接近,文化程度相当,比较有共同语言的,就是。另外就是比较善良的,心地比较老成的。

(23)我参加过,参加过我们同学的婚礼。我觉着像那个婚礼方面吧,关键是根据本人的条件什么的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呢,就大办。条件不允许呢,最好还是旅行一次。嗯,又开了眼界呢,完了还可以那什么,嗯,办了终身大事 。我觉得没什么必要。那只是好像 说是 图虚荣似的。为什么呀?本身呢,你玩 一趟就属于是蜜月旅行了。

上述“说是”实为用作模棱语(hedge),是言者弱化负面评价带来的面子威胁的话语策略(详见方梅,2016c)。 /ePz0lZT3Y6NuDP+hxtl43SSLeXNbvDcyHqNJMKU9u3yd9+meDKG7dYx7BVSiQl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