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习国际关系的作用

当人们可以随时从手机上了解到最新的国际时事动态时,多数人仅能知道国际上发生了什么事件,而无力对事件的真伪、趋势、影响及原因做出判断。只有学习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具备分析事件原因及预测趋势的能力。这本教材的目的在于帮助国际关系学习者培养独立的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本教材,能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异同、掌握国际关系的常用概念和分析方法,是本书的初衷之所在。

一、培养独立的分析能力

在媒体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根据不充分的信息经常做出误判。在现代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们在相互矛盾的信息和信口开河的评论的影响下,依然经常做出误判。学习国际关系知识的首要作用是提高独立分析能力,减少误判。

通过大学本科的学习,一个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刚入学的新生经常会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到毕业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参见表1-1)。大专院校辩论会对学生之所以有很强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源于年轻人的自信。

表1-1 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变化过程

大学生坚信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青春期相关,二是与知识相关。心理学家们发现,青春期结束时间在19—22岁之间。这意味着许多本科生在大学毕业前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其身体变化使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听从权威的观点,但自身的知识又不足以建立有说服力的观点,于是倾向于极端观点。例如,将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成是由于戈尔巴乔夫是美国特务,将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解释为美国搞的金融战争,将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解释成是因为布什家族是经营石油公司的,等等。这些阴谋论的说法很容易被青春期的学生接受。

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特别是那些上过一些国际关系学课程的同学,他们独立判断国际事务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上大学之前,多数学生没有机会与外国人进行较多的接触,因此刚入学时,他们会认为外国同学与自己不一样的看法是错的。经过四年的学习以及在学校与外国学者、同学的交流,毕业时他们会觉得外国人的一些观点也有道理,至少能理解为何与己不同(参见表1-2)。

表1-2 大学生对外国人观念的认识变化过程

专题

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习区别

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中国的特殊性

学习国际关系有助于理解国际社会的性质。绝大多数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国家内,故此其所熟悉的社会环境是国内社会而不是国际社会。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人来讲,很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天天都在进行战争或暴力军事活动。虽然通过媒体人们知道大国进行代理人战争、国家领导人们在联合国大会上争论、间谍战和网络冲突不断,但人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国际法不能像国内法律一样有效地约束国家的行为。

如果了解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质,人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一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与其在国内社会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不同。当人们了解了没有一个最高权威机构能垄断国际社会的军事暴力时,就能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的战争无法消灭,而国内却可以实现长久和平。当人们了解了国际法缺乏强力的执行基础时,就能理解为什么国际法的约束力远远小于国内法,以及为什么联合国成员总在无休止地争论而非强制地执行决议。当人们知道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是主权平等的国家时,就能理解为什么国家可以拥有谍报机构而国内的任何单位都不能建立谍报机构。知道了国际社会的性质,就能回答许多为什么的问题。

对于没有国外生活经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外国同学的观念、逻辑和行为与自己不同的深层原因。例如,在中国,学校和家长从小教育孩子要谦虚谨慎,不要和别人打架,因此很多中国大学生以一个国家是否进行战争来判断该国是否正义。在美国,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自我保护,在外面不要被别人欺侮,因此美国人常根据一国进行战争的目的来判断该国是否正义。通过学习国际关系的知识,人们就能知道自己的观念与外国人的观念存在差别的原因是什么,而且还能知道许多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差别。例如,一个国家所得到的国际尊敬是以其承担的国际责任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其君子风度为基础的;一国公民所享受的国际尊严是以国家的实力地位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其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学习国际关系还有助于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己。一个人对国际社会的多样性有了基本了解,就能从宏观的角度增强对本国特殊性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不信教的,很多人不理解宗教信仰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更不理解信仰宗教的人是如何判断战争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当人们知道,目前世界上的70亿人中,不信教的人大约只占15%,不信教的国家是少数时,人们就会认识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最高利益不是物质性的经济发展,而是追求精神价值或宗教信仰。由于信众们认为人们会使用暴力手段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对外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并不能消除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

三、了解国际关系的常用概念

任何一门知识发展成为独立学科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理论体系,二是专业术语。自从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成为一个学科以来,国际关系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四大流派构成。虽然每种理论的核心变量不同,但是它们使用越来越一致的专业词汇来分析国际关系。例如,“实力结构”“依存敏感度”“无序性”“效用”“预防性外交”“非传统安全”“消极安全保障”“结构性矛盾”等。这些词汇的含义很难通过字面理解,生活中也很少使用。由于很多国际关系专业词汇是无法望文生义的,因此媒体上经常刊发一些国际关系专业词汇的小知识,以帮助读者理解国际关系。

以“结构性矛盾”一词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形成了美国治下的单极格局。为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美国要维持冷战后的单极格局。与此同时,中国提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战略目标。于是,在政策目标上,中美对国际格局的设想就是矛盾对立的。现实情况是,中国已成为唯一有可能在综合国力上赶超美国的国家。当世界上只有中国的综合国力与美国属于同一级别时,就有可能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就持续不下去了。单极格局与两极格局的实力结构不同,这就形成了客观上的“结构性矛盾”。在2000年学界人士就开始分析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了,而不熟悉“结构性矛盾”这一概念的人,到2002年还说这个概念不适用于分析中美关系。到了2011年,奥巴马政府强化了以防范中国为目标的重返亚太战略,这才使中国官方和媒体开始讨论中美结构性矛盾的问题。

很多国际关系专业词汇来源于国际活动,因此有关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国际会议、国际条约等方面的术语越来越多。为了描述和讨论的方便,人们通常使用缩略语,这给非专业人士理解国际关系增加了新困难。例如,国际关系研究中经常使用数字表示组织或机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被称为“五常”(P5);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五国会晤机制是上海合作组织(SCO)的前身,被称为“上海五国”;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关系被称为“10+1”,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合作关系被称为“10+3”,东亚峰会被称为“10+8”;20世纪70年代当时最发达的七个工业化国家成立的以经济议题为中心的首脑会晤机制被称为“七国集团”(G7),1997年俄罗斯的加入使“七国集团”升级为“八国集团”(G8),2014年由于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被暂停成员国地位,“七国集团”又重新恢复;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占全球GDP 85%以上的世界前20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会议机制被称为“20国集团”(G20);还有被称为“33国集团”的拉美加勒比共同体和被称为“77国集团”的不结盟运动组织;等等。

如果对这些专有名词的含义不理解,人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想要深入理解国际关系就更不可能。例如,如果没有专业词汇的知识,就无法知道下面这句话的含义:“2011年美国在APEC峰会期间推出TPP以破坏‘10+1’和阻止‘10+3'。” aFXoFVZlgqKjfs5QOcy4Vqa60KH6+m4115iGQlJDiNaYmzLfwL3ltnW12oLc/Rt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