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国际格局

在国际体系的三要素中,国际格局的变化相对较快,于是人们通常从观察国际格局的变化入手来了解国际体系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国际格局的形态变化之所以较快,原因在于构成国际格局的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在单极、两极和多极三类国际格局形态的转化期间,人们对国际格局转化方向的认识差别很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一、国际格局的含义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国际格局是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但要深入探讨“国际格局”这个概念,我们还需首先了解“极”的概念。

“极”是国际关系学者从物理学借鉴来的概念,用于描述国际格局的形态。在物理学中,“极”原本的含义是两个对立的端点。国际关系学将“ ”(polarity)借来指代在国际体系中相互对立的主导力量。“极”的概念虽然长期被用来描述国际格局,但学界却缺少对“极”的统一衡量标准,即没有明确是以国家还是以国家集团作为极的计算单位。由于“极”的标准不统一,于是产生了许多没有意义的关于国际格局的争论。

例子: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是一极还是多极格局就引起过很大的争论。最后的折中方法是将这个格局称为“一超多强”格局。然而即使多数人接受了一超多强格局的判断,但大家对于“多强”包括哪些行为体仍有分歧。欧盟算多强之一,还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分别算多强之一,对此学界没有定论。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欧盟这一国际组织可以被视为多强之一,那么东盟作为一个政治体也可以视为多强之一。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和巴西也是多强之一,不过这一看法目前还存在争议。

虽然“极”的概念缺乏共识性的定义,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将在一定时期内占支配地位的主导性大国视为“极”。例如,在19世纪的欧洲,由于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匈帝国和俄国形成了稳定的均势结构,所以学界普遍将这一时期的欧洲国际格局称为“多极”。另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德、意、日、苏、美等强国并存的时期也可以被称为“多极”时代。人们将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称为“两极”,依据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主导地位。无论人们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称为“一极”还是“一超多强”,其主要依据还是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实力。

也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极”的量化标准,他们认为当一个大国的实力超过所有大国实力总和的50%时,是单极格局;当两个大国的实力之和超过所有大国实力总和的50%,且这两个国家各自的实力不低于25%时,是两极格局;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大国实力之和不低于所有大国实力总和的50%,且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实力分别在15%—25%之间时,是多极格局。

“X极格局”与“实力结构”这两个概念也有差别。国际体系的 实力结构 (power configuration)是指大国间的实力对比,这一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始终存在。实力结构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当实力结构变化处于缓慢状态,其量变在较长时期内都不会引发实力结构的类型变化时,人们就将这种相对稳定的实力结构称之为“ X极格局 ”。而当实力结构处于较快的变动状态,并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类型变化时,人们就认为这是国际格局的过渡时期,将其称为“X 极化 ”。在过渡期内,实力结构变化较快,国际格局处于未定型的状态。如果我们把实力结构比喻为季节,那么“X极格局”就是春、夏、秋、冬,“X极化”就是这四种季节之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等过渡性的季节。总之,“X极格局”与“实力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指相对稳定的实力结构,而后者则涵盖了稳定与不稳定两种状态。

例子:

二战期间,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局面由于时间短且不稳定,因此不能被视为两极格局,只能被视为一战后多极国际格局的结束期。二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分别在1948年、1955年建立,最终形成了新的两极格局。因此,1945年至1955年之间是多极格局向两极格局的过渡期。两极格局形成后,稳定地持续了40年左右的时间,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从苏联解体到1996年一极(一超多强)格局再次定型,这期间则是两极格局向一极格局的过渡期。学界普遍认为,目前的一极格局至少要延续到2020年。根据从1945年至今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认为国际格局的过渡期是以若干年为时间单位,而国际格局的定型期则以数十年为单位。

二、国际格局的构成要素

标志国际格局类型变化的“极”的衡量单位难以明确为国家或国家集团,其原因在于国际格局由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这两个要素构成。 实力对比 是指大国之间相对实力的差别。我们可以把大国分为超级大国和强国两大类别。仅仅知道大国的实力差别而不观察大国战略关系,我们仍无法判断国际格局的形态是什么。大国之间的结盟关系决定了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当实力结构受到结盟这一变量干扰时,军事集团间的实力结构与大国间的实力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是把欧盟视为一个整体还是将英、法、德视为三个独立力量,会影响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形态的判断。

大国战略关系 是指大国之间的敌友关系。大国战略关系可以具体分为三类,即盟友、非敌非友和敌手。由于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会改变国际实力结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这两个变量结合的情况,才能对国际格局的形态做出判断。下面的例子分析了在大国实力对比不变的情况下大国结盟关系的变化会如何改变国际格局的形态。

例子: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6年全球的GDP为48.2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为13.2万亿,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俄罗斯、印度这十国的GDP分别为4.3、2.9、2.7、2.3、2.2、1.8、1.3、1.2、0.9、0.9万亿。如果只以GDP为实力标准,美国与其军事盟友日、德、英、意、加、西的GDP总和为27万亿,占了全球GDP的56%。于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前的国际格局是一极格局。然而,如果美国之外的大国结成反美同盟,那么这些国家的GDP总和为20.5万亿,大于美国的13.2万亿,这就形成了一个两极格局。而若西欧国家结成同盟,其GDP为10.4万亿;中、俄、印、加四国结成同盟,其GDP为10.1万亿;与美国13.2万亿相对比,就形成了多极格局。

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这两个要素中任意一个的变化都有可能改变国际格局的形态,而当两者同时发生变化时,国际格局就显得动荡不定。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这两者同时发生变化是常见的现象。

例子:

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期内,英国的实力最为突出,其次是法国和德国,再次是俄国和奥匈帝国。但是,到了19世纪晚期,德国工业规模超过了英国,并与英国展开了海军竞赛,其强劲的崛起威胁到了英国在欧洲及全球的地位。同期,俄国在彼得大帝改革后国势日隆并逐步超过了奥匈、意大利甚至法国这样的欧洲传统强国。这一时期,除了各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它们之间的战略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之前,英国对欧洲陆地大国居中调停,力图保证陆上均势,但是为了应对德国的挑战,英国先后与“老冤家”法国、俄国结成盟友。而奥匈帝国与俄国的传统结盟关系出现松动,前者只好加强与德国的关系。更具戏剧性的一幕是,德、奥一战前的盟国意大利,刚一开战就背弃盟友,迅速投入协约国的怀抱,大国之间战略关系的易变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国际格局的形态

国际格局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学者们规定了三个基本形态,即单极、两极和多极(见图2-6)。这三个基本形态的划分标准是以主导力量为依据的,中小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对基本形态不构成影响。人们之所以经常只依据主导力量对国际格局形态做出判断,原因在于中小国家改变与主导国的战略关系并不能使国际格局发生类型变化。客观上,中小国家的实力是分散的,不太可能团结成一个有统一指挥的军事集团,其产生的合力远远小于一个独立的主导力量。冷战时期中小国家组织的不结盟运动有77个国家,之后成员国进一步增加,但无法形成一极。2016年的G20成员占全球GDP的85%以上和全球贸易的80%以上,这意味着其他170多个联合国会员国即使合为一体,也不具备改变国际格局形态的实力。

图2-6 国际格局的三种基本形态

中国将跟美国形成两极格局

在单极、两极和多极三个基本形态之间,国际格局有众多的“变种”,如一超一强、一超两强、一超多强、二超一强、两超两强、二超多强,等等。国际格局形态的“变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大国的战略关系。有时大国战略关系非常模糊,难以严格地判断它们的敌友关系。当许多国家的关系处于非敌非友的状态时,国际格局可能会偏离基本形态,此时对国际格局的判断就变得更加困难。

四、国际格局的变化动因

国际格局由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两者构成,这两者的质变都有可能引发国际格局的类型变化。例如,国际格局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转变为冷战后的单极格局。在这次类型变化中,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变为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其成员国纷纷参加了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盟友组成了世界上难以被平衡的军事集团。如果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中、俄、德、法、日、英等大国结成一个与美国对抗的同盟,那么国际格局仍将是一个两极格局。虽然大国战略关系与大国实力结构两者同时决定国际格局的形态,但更深层次的变化动因则是大国领导力变化引发的实力变化。

大国实力变化由 实力发展不平衡规律 (the rule of unbalanced power development)决定。不平衡发展规律决定了所有国家的实力既不可能完全相等,也不可能同步变化。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下,政治领导力强的国家呈现实力增长之势,而领导力弱的国家则呈现实力增长缓慢或衰败之势。各国不同的实力变化使得国家间的实力对比每天都处于变化之中。虽然实力对比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但并不会每天都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体会不到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只有当这种变化引起实力对比的重大改变时才意识到。这如同人们难以每天体会到自己健康状态的变化,只有生病时才注意到。

实力不平衡发展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内生规律。就单个国家而言,实力是其在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能力基础。随着实力的变化,国家采取行动的决策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对国际体系整体而言,实力不平衡发展随时从程度上改变国家间的实力对比,随着实力对比变化的程度积累进而会改变国际格局的形态。国际格局的形态变化又有可能改变世界中心的地理位置。而所有的这些实力不平衡发展的结果都不可避免地改变多数国家的行为。

实力不平衡发展的速度与国际关系变化的速度呈正相关。实力不平衡发展的速度越快,改变国际格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变化的过程就越激烈,冲突越严重,引发战争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则相对平稳,冲突缓和,发生战争的危险较小。

例1: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的速度非常快,导致国际格局在四年之内从两极转向一极。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时还批评中国政府无力控制国内变化的局势,然而两年后苏联就解体了。由于戈尔巴乔夫政府的政治领导力迅速下降为零,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降为零,因此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消失了,苏联分裂为15个国家。接替苏联的俄罗斯综合实力不足苏联的三分之二,而叶利钦政府又使俄罗斯实力以加速度下降。俄罗斯不仅没有当年苏联那种超级大国的实力,还降为普通大国中的弱者。苏联的突然解体和其后俄罗斯实力的快速下降,使得两极格局迅速转变为单极格局。

例2: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程。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时,中国的GDP位于世界第十几名,经过32年的发展,到2010年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仍不到美国GDP的50%。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是缓慢的,因此对国际格局的转变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实力开始相对衰落,这才使得中国的实力增长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在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实力增长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美国的实力年增长速度低于3%,而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保持在美国的两倍以上,因此到2012年人们开始注意到中美两极化将要来临的征兆。

五、国际格局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在相同的国际格局里,实力地位不同的国家受到格局的约束不同。在单极格局(unipolarity)里,超级大国受到的约束最小,普通大国次之,中小国家受到的约束则很大。由于唯一超级大国在单极格局中受到的制约小,因此它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政策或所谓的“自愿者同盟”策略。在单极格局里,普通大国与中小国家结成的同盟很难达到与超级大国同等的实力,难以组成有效制衡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集团,于是普通大国常常采取规避战略,不与超级大国抗衡。但是普通大国仍比中小国家有更大的战略选择余地。在单极格局里,中小国家既找不到可依靠的普通大国做后盾与超级大国对抗,也无法用不结盟策略来应对超级大国,因此除与超级大国极端对立的国家外,一般中小国家都采取向超级大国靠拢的策略,即所谓“西瓜偎大边”。

例子: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各大国普遍采取不与美国对抗的政策,没有大国敢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建立军事同盟。没有了冷战时期苏联的力量牵制,美国不断地发动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索马里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遭到其欧洲盟友德国和法国的反对,于是美国采取“自愿者同盟”策略进行了这场战争。苏联解体后,中俄虽然都面临来自美国的不断上升的战略压力,但双方都不愿以结盟方式抗衡美国,2016年双方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仍强调:“中俄关系不具有结盟性质,不针对第三国。”此外,苏联的解体使第三世界国家失去了利用美苏矛盾的机会,因此与美国对抗的国家越来越少。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曾长期与美对抗的利比亚担心美国也会对其发动同样的战争,于是接受美国的条件放弃核计划,并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在两极格局(bipolarity)里,超级大国与普通大国受到的约束大于中小国家。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受到对方的强力牵制,而且无法改变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竞争的本质。两个超级大国都担心自己盟友的行为会被对方视为是己方在主动挑衅,因此超级大国在采取军事行动上持相对谨慎的态度。与此同时,普通大国或中小国家分别与其中一个超级大国结成同盟,都有可能改变双方实力对比的强弱状态。超级大国要通过结盟使己方的总体实力超过对方,因此中小国家就成为超级大国争取的对象。这给中小国家提供了较大的战略选择空间,它们可以通过在两大集团之间改变阵营归属获得额外好处。例如,在冷战期间,埃及的纳赛尔政权凭借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成为美、苏竞相争取的对象。埃及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却向美苏双方要军事援助。虽然普通强国也有在两超之间选择的余地,但变换阵营的频次会小于中小国家,其原因在于,普通强国改变与超级大国的战略关系会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其盟主会尽量对其做出妥协,满足其要求,以维护同盟的稳定。

例子:

冷战时期,法国不断表示要退出北约,美国对法国做出很多妥协,但最终未能阻止法国于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机构,仅保留了北约政治成员身份。法国退出北约,主要原因是戴高乐自1958年重新执政后,想通过推行独立自主的战略来维护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法国想维持世界大国地位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法国的战略选择余地缩小。于是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在2009年3月11日宣布法国将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在多极格局(multipolarity)里,大国与小国受到相似的格局影响力。在多极格局的状态下,一般是没有超级大国的。但由于主导大国数量较多,每一个中小国家改变结盟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每一极的盟主都不愿以较大的妥协来拉拢一个盟友,因为同盟在多极格局中稳定性差。中小国家在多极格局里选择战略同盟的空间很大,结盟关系可能因利益变化而频繁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多极格局的历史就符合这种情况。

专题

两极格局或将在2020年定型

随着两极化趋势的出现,自2015年起学界关于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的讨论多了起来。在阅读专业书籍之外,读者可使用本章所介绍的概念分析当前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崛起是当前国际格局变化的最大因素,因此讨论中国在大国战略关系、实力对比、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变化中的作用成为热点。

扩展阅读

1.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主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

4.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四版)》(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5.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思考题

1.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别是什么?国际体系与国内体系相比,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别?

2.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行为规范有什么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国际体系构成的三要素是什么?这三要素的变化速度孰快孰慢?

4.国际体系变化的动力是什么?你认为哪种理论解释更为可取?

5.国际秩序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有何区别?

6.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建立国际新秩序与全球治理的区别是什么?

7.当前国际秩序的特征是什么?国际秩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8.国际格局和实力结构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什么?“极”的衡量标准为何有争议?

9.国际格局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变异形态主要由哪个构成要素决定?

10.在单极格局里,哪类国家受到的格局约束最小?在单极格局里,普通大国通常选择规避战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题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到2007年,在这16年中,强国们没有结成同盟来制衡美国的霸权。对此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结盟制衡战略只适用于应对大陆霸权而不适用于海上霸权,而美国是海上霸权。第二种解释认为,在单极格局里,结盟制衡战略的实力门槛高,霸权抑制敌对性结盟的能力强大。第三种解释认为,通过结盟实现均势制衡的思想已经过时,冷战思维被抛弃了。你认为以上三种解释中,哪一种说服力更强一些?依据是什么?你还能提供其他解释吗?请结合中国崛起的现状讨论结盟与不结盟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cXL5tfMsVs4f7b93WoaEyurVBObqEqz+J1/6L5RtiuWNFcX6OjUv05hWAKPhWv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