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灵感跃动 神韵悠然
读王士祯《重过露筋祠》

吴调公

作者介绍

吴调公(1914—2000),原名吴鼎第,笔名丁谛,江苏镇江人。1935年毕业于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前身)讲师,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出版有《谈人物描写》《与文艺爱好者谈创作》《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古代文论今探》《李商隐研究》《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等著作。

推荐词

王渔洋诗的功力深厚,但他的风格的主要优势还是富有神韵,而最能体现神韵悠然特色的又数七绝。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这是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祯(别号渔洋)的一首著名的七绝诗。王渔洋诗的功力深厚,但他的风格的主要优势还是富有神韵,而最能体现神韵悠然特色的又数七绝。七绝篇幅短,容量小,形式活泼,音节飘忽,风华跌宕,因而它具有这样的审美功能:以有形表无形,以有限显无限,以平淡发人深思,以刹那展现永恒。总的说来,透过现实时空,开拓为既广且深的心理时空,给读者以深层次的心灵魅力。

王渔洋平生喜爱登山临水,对大自然特别感到生趣盎然;而自然美的特点是富于变易性,“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就很容易引起他的情感的多方面开拓,从而感到山光水色,亲切宜人。

自然美的人化是山水诗最主要的审美特性,而对于以神韵见长的山水诗说来,就更为显著。《重过露筋祠》恰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露筋祠不同于一般祠庙,人们提到它便会联想起一段传说。原来王象之《舆地纪胜》曾有过这么一段相关记载:

露筋庙去城三十里。旧传有女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处死,不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

这传说是荒诞的,古人对此质疑的不少。然而就17世纪旧中国而言,这样一个重视“操守”的女子,被认为贞烈,并不奇怪;而渔洋之突出这祠庙主人的圣洁,也并不奇怪,这一方面固然说明诗人的审美规范中保持着封建伦理道德观的积淀,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他见到这一座女像时喷薄而出的缥缈灵感。原来他已经是再次经过这儿了。这位宁死不苟而永葆她内心中所谓“圣洁”的青春女性,依然端庄,依然优美。时间的变易和空间的不变,不由在诗人心中引起分流、交流以至融汇。

当然,山水中的人物从来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感应自然的宇宙主体,也可以说是钟江山灵秀的有情之“物”。人与天同体,万物与我并生,山水精神与文章精神合而为一,这便是王渔洋所向往的“神韵”,也就是这首诗中打扮着“翠羽明珰”的“圣女”和祠堂四周景物融成一气的饶有余味的意象。湖波浩浩,湖云苍苍,湖烟渺渺。一切说明,高邮湖上露筋祠庙境界之所以纯洁,也正是由于露筋女郎的纯洁,是风神的美,也是自然的美。

这里,好像一切都宁静,但也并不纯然是静,而是静中有微动。你看,就在这静悄悄的祠边湖上,来这儿投宿的诗人一行,正在凌晨时给船系好了缆。水天茫茫,晓月初堕,阳光还未照彻。虽说是夏天,可苏北运河长堤一带,凌晨的风,毕竟带来阵阵清凉,吹得沁人心脾,也吹来了旷野的气息,像吹拂着白色的荷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的,好像风愈劲吹而花愈怒放。

“门外野风开白莲”,可以说是这首诗的最精警的结尾了。出于诗人的偶然、突发的灵感,表现了诗人“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的纪录”(雪莱曾把“诗歌”描绘为这样一种所谓“纪录”,见其《诗辩》),把那个长期萦回在心际的圣洁女神和宁静幽美的“湖云祠树”二者融汇而成的潜沉意识,被眼前突如其来的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逗起了灵感的飞跃。既是“门外”,不言而喻,与“门内”的“翠羽明珰”互为衬映。白莲象征圣女,圣女也只有与“白莲”配合,而不可能与“红莲”互衬。既是“野风”,它就表明了眼前的“湖云祠树”的现实时空。但与此同时,却又扩大了读者的心理时空,使人们既感到露筋女郎的“俨然”如生,极融汇古今之妙,也感到祠庙的淡泊和空灵之气。既淡而远,圣洁的神像近在咫尺,但露筋女传说,却又是多么缥缈悠长!在当前,诗人心灵中感应和怀古之情,恰恰与浩渺无边的湖云、湖烟融成一气。

从祠中的女像到门外的荷花,从历史传说带来的缅想,到晨曦迷蒙中轻漾动着的、象征着洁白无瑕的人格美的朵朵荷花,从初过露筋祠的往事回思,到当前祠门外陡然一瞥时的心波微起,意境很冲淡。不过,因为一切描绘都落实到白莲花似的女神身上,所以是“近而不浮”(司空图语,下同)。从祠内引到“门外”,而又从女神像延缓到足以烘托出女神的亭亭玉立在湖上的野风中的白莲,则又是“远而不尽”。晓风无际,白莲无际。远近的交流,古今的合力,表现为思维空间的多方面拓展。这便是本诗的审美功能之所以能充分发挥的原因。 +8Qbz76e2XV+jq8aie85VkC1OY4vmCkCq0aqdNte8peodGBc9cKMkWpC+4ULlF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