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资本流动模型学说

(一)麦克杜格尔—肯普模式

1. 概述

麦克杜格尔(C.D.A.MacDogall)于1966年在《对外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一种理论分析法》一文中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本流动的效果进行了出色的研究。1962年,肯普(M.C.Kemp)在《〈对外私人投资的成本—收益〉一文的评论》中,对于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更精细的分析,这就为研究对外投资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2. 主要内容

他们认为,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之后,将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在国际上平均化,从而可以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率,增进全世界的生产和各国的福利。

在图2-1中,假设世界由投资国和接受投资国组成。资本流动之前,投资国由于资本丰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低于接受投资国。假定资本是受边际生产率递减法则支配的,同时,假定在两国国内实现完全竞争,资本的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在图2-1中,假定 O 1 为投资国的原点, O 2 为接受投资国的原点, O 1 Q 为投资国资本量, O 2 Q 为接受投资国资本量,两者之和 O 1 O 2 为世界资本总量。 MN 线表示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投资国边际生产率曲线,即资本需求曲线, mn 则是接受投资国边际生产率曲线和资本需求曲线。资本流动前,投资国使用 O 1 Q 量的资本与一定量的劳动,生产了 O 1 MTQ 量的产品;接受投资国生产出 O 2 mUQ 量的产品。投资国的边际生产率为 QT ,接受投资国的边际生产率为 QU ,由此引起投资国向接受投资国的资本流动,至两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均等,即从投资国流出 SQ 量的资本时,这种流动才会停止。这时, SP O 1 E O 2 e

图2-1 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资本流动的结果,投资国生产量变化 O 1 MPS ,接受投资国生产量变化为 O 2 mPS ,与资本流动前两国生产总量 O 1 MTQ O 2 mUQ 相比,两国总共增加了 PUT 的生产量。对投资国来说,产量减少了 SPTQ ,但其国民收入没有减少,因为它可得到对外投资量×资本边际生产率= SPWQ 量的对外投资收益。只要对外投资收入量多于生产的减少量( PWT ),投资国就能获得多于以前的国民收入。另一方面,接受投资国生产增加了 QUPS 量,其中 QWPS 量支付给投资国,所以国民收入净增长了 PWU 量。因此,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与接受投资国分享了投资的好处。

资本的国际流动对两国的资本和劳动有着不同的影响。投资国的资本收入在资本流动前为 O 1 DTQ ,资本流动后为国内收入 O 1 EPS +国外收入 SPWQ O 1 EWQ ,即增加了 DEWT 量。劳动收益被再次分配给资本。与此相反,接受投资国的资本收入由 O 2 dUQ 减少到 O 2 eWQ ,减少了 edUW 量,劳动收益由 dmU 增至 emP ,增加了 edUP 量,即产生了有利于劳动而不利于资本的影响。

3. 评价

这一模式对后来的对外投资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关于对外国投资的收益征收税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以至于发展成为最佳投资课税论。

不过,这一模式也有不少缺点,主要有:

(1)它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的,而这一假设不符合现实。

(2)它只分析了私人资本的国际流动,而没有区分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对外间接(证券)投资,而这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3)它仅是一种静态分析,而未考虑技术、价格的变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比较优势的变化。

(4)它将货币化的资本国际运动高度简化,两国模型对国际投资现实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如现实中的世界绝非仅由两国构成,这就可能出现投资国资本流向接受投资国,而接受投资国的资本同时又流向其他国家的格局。以此类推,投资国、接受投资国两国及其他国家就可能同时出现既有资本流出又有资本流入的状况。

(5)该模型把分析的重点集中在货币化的资本一种要素上,而现实中资本与劳动、技术等其他要素往往交织在一起,而且导致资本国际移动的因素也远不止资本收益率一个。因此,在现实中,资本丰裕程度接近的国家之间也会出现资本互动。

(二)最佳对外投资课税论

有的学者认为,与其让对外投资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如实行一些限制,增加税收,更有利于投资国和接受投资国增加国民收入。接受投资国可用持有税(with holding tax,如工资所得税、利息所得税等,由支付工资或利息的单位预先扣留应纳税款,代为向国库缴纳)的形式对外国投资的利润征税;投资国也可对扣除上述税金之后的其余对外投资收益再行征税。对国内投资的收益,投资国也是可以征税的。该国的投资家们将根据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纳税后收益率的比较来决定投资方向,直到两者数量一致才会停止对外投资。

图2-2是在图2-1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国际间资本自由流动时,投资国向接受投资国的投资为 SQ ,现假定接受投资国对流入的外资课收税率为 HG/HF 的税金,从而可以引出一条低于 mn 线的线(图中没有表示出来),同 MN 相交于 G ,因此资本流量由 SQ 减为 FQ

图2-2 对流入外资课税情形下的资本国际间流动

从接受投资国角度看,现在使用外国投资的总生产量为面积 QUHF ,其中,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应付给外国的面积为 QWHF ,现在只支付 QJGF 就可以了,所以,国民收入增加了面积 JWVG 。可是,与资本自由流动时相比,国民总生产减少了面积 FHPS ,其中面积 FVPS 在资本自由流动时也是要支付给外国的,所以,产量只减少了面积 VPH 。由此可见,对接受投资国来说,在 JWVG 大于 VPH 的条件下,实行课税限制时的国民收入大于资本自由流动时的国民收入。

换言之, JWVG 是限制了外资之后,把国际资本报酬率由 QW 降至 QJ ,减轻了对 FQ 量外资应付利息以及红利负担的那一部分, VPH 是随着外资流入而减少的生产额中该国收入减少的部分,对外资限制较小, JWVG 会大于 VPH ;反之,则 VPH 会超过 JWVG ,造成国民收入的下降。因此,按理应有一个适中的、能使该国国民收入达到最大限度的“最佳课税率”和与之相应的“最佳资本输入量”,即接受投资国对外资进行一定限制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报酬率是有好处的。同理也可证明投资国通过对对外投资收益征税,给资本输出以一定程度的限制,也是有利的。

该理论虽是麦克杜格尔—肯普模式的一个引申和较好的发展,但它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分析。若把对方的报复考虑进去,对资本流动实行某些限制是否有利,并不能立即做出判断。但是,如果有别的原因,例如国际收支发生困难需要限制对外投资,或从国内的资源、劳动的状况看,外资流入过多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因而需要加以限制时,最好是按照这种方式考虑最佳的限制。不管怎么说,限制对外投资和接受外资的总量仍是不得已的。同时,还应考虑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能缓和经济周期变动,起反危机的作用,并研究出与之相应的政策手段。

二、证券组合理论

证券组合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引入了统计学上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各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并与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相结合,创造性地以证券投资效用最大化为原则寻找最优证券组合。

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有:

(1)将证券投资行为简化为投资者对不同预期收益和风险的证券组合的选择问题。而这一选择要遵循证券投资效用最大化原则,即在既定风险水平下取得最大预期收益率,或者在既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承受最小风险。

(2)创造性地将统计学方法引入该理论。证券组合理论假定收益率符合正态分布,从而可以使用统计学上的期望收益率来表示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使用度量收益率离散程度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表示证券组合的风险水平。

(3)引入了证券之间相关性概念。证券组合理论认为在计算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时要考虑证券与证券之间的相关程度,而不能简单地将单个证券加权平均。而这种证券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也就成了合理选择证券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考虑因素。

(4)证券组合理论证明了组合投资能够分散投资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在风险偏好一定的前提下,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证券组合。

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CAPM)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提出的。该理论提出了在资本市场达到均衡时资产价格的决定机制,被视为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支柱。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特点有:

(1)将投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或系统性风险)和非市场风险(或非系统性风险),允许无风险资产的存在,并且引入了无风险借入和贷出。

(2)提出市场组合概念。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认为市场组合由所有证券构成,在该组合中投资于每一种证券的比例等于该证券的相对市值。

(3)反映有效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市场线的斜率,等于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无风险利率的差除以它们风险的差。换言之,在资本市场线上任一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均由无风险证券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收益相加而成,习惯上把无风险证券的预期收益称为证券投资的“时间价格”,而将风险收益称为证券投资的“风险价格”。

(4)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严格,如假设证券交易市场完全竞争,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具有相同的预期并被动接受价格等。这些严格的假设条件限制了该理论的实际应用。

四、其他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除了证券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其他国际间接投资理论,如美国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于1976年提出的资产套利定价模型(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美国学者布莱克(Fischer Black)与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提出的期权定价理论(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投资行为金融理论等。

思考与练习

1.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有哪些?试分析你观察到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的具体动机。

2.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它能够解释所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吗?

3.内部化理论认为是什么导致了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哪些优势?在分析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时如何应用这一理论?

5.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国际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哪些?

案例分析

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的投资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总部设在美国辛辛那提市,全球雇员超过11万人,在全球7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洗发、护发、护肤用品,化妆品、婴儿护理产品,妇女卫生用品、医药、食品、饮料、织物、家居护理及个人清洁用品。在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年度“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榜单中,宝洁位居第五名,并在日化行业中位居榜首,同时在2011年世界500强排名第80名。

宝洁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进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入中国市场阶段(1987—1989年)。1987年,宝洁公司到广州肥皂厂调研,然后选择李嘉诚为合作伙伴。宝洁公司与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分别以69.25%和30.75%的股权比例在香港注册P&G-Hutchison Ltd.(宝洁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简称“宝洁和黄”)。1988年8月,宝洁和黄与广州肥皂厂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进出口贸易公司在中国广州组建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是宝洁公司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真正开始进入了中国市场。

第二阶段,增资集权阶段(1990—1998年)。1990年,宝洁和黄宣布对广州宝洁增资900万美元,而广州肥皂厂没有经济实力增资,导致其所持有的股份缩减至20%。1994年,宝洁和黄又进行了两次合资,其目的既是为了扩大规模也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先是与广州浪奇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广州浪奇宝洁有限公司;后与北京日化二厂合资成立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合资公司,同时宝洁公司支付给“熊猫”品牌50年的使用费1.4亿元人民币。在两次合资以后,“熊猫”和“浪奇”两个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品牌价值逐步减低,而“宝洁”品牌的地位逐步上升。

第三阶段,独资化阶段(1999—2004年)。1999年,广州浪奇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浪奇宝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人民币4749万元购回浪奇宝洁全部股权,利用该厂房继续生产洗衣粉;2001年年初,宝洁和黄将广州浪奇宝洁有限公司60%的股权转让给香港高力公司,宣告宝洁和黄与广州浪奇彻底分手。同时,2000年,北京日化二厂提前终止“熊猫”的使用合同,收回使用长达6年的“熊猫”品牌,“熊猫”拿到了4000万元的品牌使用费,重新生产洗衣粉。2004年,宝洁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和记黄埔中国所持中国内地合资公司宝洁和黄余下的20%的股份。至此,宝洁与其在中方的最后一个合资伙伴分道扬镳,成为一家彻底的独资公司。而宝洁也在宣布独资后立即增资6亿元扩大生产规模。

第四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目前,宝洁在中国的总部设立于广州,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东莞和南平等地设立了十几家分公司和工厂,员工总数超过7000人,在华投资总额超过了17亿美元。

目前在中国销售的品牌有:玉兰油、海飞丝、沙宣、伊卡璐、飘柔、潘婷、舒肤佳、激爽、佳洁士、护舒宝、帮宝适、碧浪、汰渍。中国宝洁是宝洁全球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市场之一。目前,宝洁大中华区的销售量已位居宝洁全球区域市场中的第二位,销售额也已位居第四位。宝洁公司同时注重人才本土化,中国宝洁员工中中国籍的员工占到了98%以上。

【思考与讨论】

1.请简要分析宝洁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主要动机。

2.请分析宝洁公司从合资到独资的原因。

3.你认为哪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宝洁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请用你选定的理论做出解释。 nM9NXgh58kk/Wqgh/FdhNjjpumV54UKgAlSNw0+A84RY5zrXZVHT+6/VnKo/fR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