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单元

读书和说话

第一节
朗读

【学习导航】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亦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朗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自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的途径之一。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以声释义的创造性言语活动。

朗读与朗诵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选材对象。朗读的选材对象比较广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类体裁文章都可以;而朗诵的选材对象以抒情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居多。

2. 表达形式。虽然朗读和朗诵都是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但是朗读的口语表达形式较为平实自然,在音域、音质、音效方面没有过多要求,所谓“读而不板,说而不演”,传情达意即可;朗诵则要求口语表达形式优美生动,除了声音要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外,还强调朗读时情感的表达、表情动作的显现和一定的舞台效果(包括灯光、配乐、背景、道具等)。

3. 使用范围。朗读是辅助语文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方法,通常作为一般的交际工具和学习手段使用,主要应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电视台播音等领域;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饱满的情感表达塑造音声形象,属于艺术表演范畴,多应用在舞台、文娱活动中。

4. 难易程度。朗读是清晰响亮地读文章,忠实于原文,以义达人;朗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对文章的艺术延伸,通过朗诵者声情并茂、绘声绘色、传神入化展现作品内容以期引起与听众情感共鸣,朗诵的技巧、声音、神态、姿势等初学者难以驾驭。

二、朗读的作用

朗读者以某一文字材料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可以准确、自然、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于朗读者来讲,朗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通过朗读,可以辨识文字、练准字音、巧学断句、丰富语汇,有利于培养普通话语感,提高言语表达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朗读,可以把握作者意图、锤炼作品形象、激发灵感思维,有利于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

3. 通过朗读,可以品味经典、领悟情感、深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审美观、创造力。

三、朗读的特点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的过程是将文字材料入于眼、出于口、进于耳,逐步转化入心,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思维过程。

朗读的特点主要有:

1. 语音规范。朗读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 明白如话。朗读以口头语言为基础,通俗明白,自然流畅,听者顺耳。

3. 艺术创造。朗读是一种再创造。朗读者在依据原作、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融入真情实感,通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

四、朗读的要求和技巧

朗读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其基本技巧,对于提高口语水平来说事半功倍。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流利、把握基调。

1. 准确。就是在朗读时忠于文本原貌,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错字,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和语句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规范。

2. 流利。指朗读时前后文字内容要连贯,不颠倒、不重复,吐字清晰,停顿合理,语速流畅,节奏感强。

3. 把握基调。即从作品的体裁、主题、结构、语音等各要素入手,深入分析理解其思想内容,通过真情实感的朗读再现作品情感基调。

(二)朗读的基本技巧

好的朗读是在研读作品、深解主题的基础上,将具体感受融入朗读整个过程,将把握的基调内明于心、外达于人。理解分析作品,切身感知作品,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之态,最终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朗读需要技巧,音调的抑、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等,都要恰到好处、拿捏准确。具体来讲,朗读的基本技巧主要有停连、重音、语调、语速和节奏。

1. 停连

停连指朗读时的停顿、连续,停和连是一种有声的标点符号。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义上,停连皆是必然要求。停连得当,有利于清楚结构、鲜明语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清晰度和表现力,更能吸引听众、引发思考;反之,停连不当,则使语句混乱、语意不清,甚至造成曲解、误解。

例如: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这句话若停连不当,则语意大相径庭。

停连的方法主要有:

(1)看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本身承载着语音断续、情感信息。通常情况,朗读的停连服从于标点符号,停顿的时长以句末符号(句号、问号、叹号)最长,分号、冒号次之,逗号稍短,顿号最短。破折号、省略号依语境而定,弹性变化较大。

例如:

在浩渺的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仅有一次生存的机会——它是无与伦比、不可挽回的。

有时,为表达情感的需要,朗读的停连与标点符号不一致,有标点的地方可以不停顿,无标点的地方反而可以停顿。

例如: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2)依结构语法而定。长句之内或段落层次之间的停连,可依据语法、结构关系来定。为了突出强调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短暂停顿,可使层次分明、语意明确,也便于听众理解。段落层次之间的停顿时间稍长,每一自然段结束后稍作停顿,表示朗读的某一层意思暂告一段落。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段落长于层次,层次长于句子,或者意义段长于自然段,自然段长于句子。

例如: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3)视情感变化来处理。朗读时,为了突出某种感情,突破标点符号和语法层次关系的制约,而作出停顿。此类停顿通常在感情强烈之处,配以感情重音、气息掌控等手段,声断情连,是完全依据情感或心理需要而作出的处理。感情停连的时间稍长。

例如:

新北京方言里也许还留有一些其他方言带来的痕迹。比如现在北京人常说的“耍大牌”,这个词就是从广东一带传来的。

2.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通过声音对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加以强调突出意义的一种技巧。

(1)重音可分为以下两种:

自然重音。朗读时,按照平时的语言习惯或语言规律,对重要的字、词、短语进行自然重读,以示强调突出。

例如: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自古被我们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

强调重音。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而定,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所对应的词语就不同,进而揭示的含义也不同,表达效果也不一样。同时,强调重音受朗读者个人意愿的制约。

例如:

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

小明在村头焦急地等着爷爷!

(2)重音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

声音的强弱。朗读时,通过声音的高低、轻重、强弱来强调重音。可以欲高先低,低后渐高,欲强先弱,弱中渐强。

例如: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音节的快慢。结合停连技巧,通过声音的急缓、长短、停连来强调重音。

例如:

他慢慢地转过身,一个箭步冲了出去。

虚实的转换。通过使用声音的状态和弹性,虚中转实,实中转虚,强调重音。

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 语调

语调即声调,指朗读时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用以表现不同的语气。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又叫高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号召、呼唤、命令等语气。

(2)降调。一般在感叹句、祈使句使用。或用在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沉痛、悲愤等感情的句子里。

(3)平调。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声音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多用在叙述、说明等句中。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强调、惊讶等。

4. 语速

语速即语言表达的速度。朗读时,语速的快慢直接决定语言表达的效果,取决于文本的内容和体裁,与情景有关。

(1)语速依内容而定。每篇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语言特色等直接关乎语速的快慢、缓急。同一篇作品中,依据具体内容,语速也有所变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2)语速依体裁而掌控。《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选编的朗读测试材料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来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5. 节奏

朗读时,朗读者情感的起伏,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即为节奏。把握节奏,首先应激发情感,重点是把握有声语言的变化,着眼于回环往复。

运用节奏技巧,需要掌握的几种方法有:

(1)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2)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3)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4)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YAh+7YjdV2OLjLTHoiRF2b1jmYauWEJnecstaimqBxC7x0unpGq/NL58rOGPgG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