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俯察地理

漫漫上下几千年,中华民族历经了自然造成的各种灾难,地震、水灾、旱灾频繁,但是,都没有使华夏先人放弃这块生存的土地,华夏民族在这里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郭守敬的地动仪、祖冲之的指南车,都是俯察地理、改善生存状态的发明贡献。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渔猎、采集、建筑等活动中就萌生了地理概念,初步积累了对居住地附近的地形、岩石、河流等地理要素的认识,并形成了地理方位概念。

殷商时期,随着最原始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古人对地理的发现得以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南”“北”等文字。周代,人们对于地理更加重视,出现了司徒、司马等官职。

《尚书·禹贡》中首次提出“九州”这个概念。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记录各地行政、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交通、民俗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最系统的地理文献。

西晋时,裴秀主持绘制了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汉代时,史学家班固首次将阐述疆域地理知识的地理志编入正史之中。此外,汉代帛书地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该土地采用固定的比例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等方面大繁荣的鼎盛时期之一,随着国内外交流愈加紧密,人们对地理的认识也从本国扩展到周边国家。贾耽的奇图《海内华夷图》问世、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等为古代中国地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明代,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一次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几千年来,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了解、观察和记录,并且这种从自身处境出发,改变生存状态的探索,始终不消不懈……

一 早期地理书《山海经》

提起《山海经》,大家肯定想起它里面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早期地理书,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山海经》

《山海经》共18篇,主要分为《山经》《海经》,因此得名《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奇兽。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包括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

据传,在《南山经》中说到,古代有一座柢山,山间多水,不生长草木。有一种鱼,名叫鲜鱼,它的形状像牛,尾巴像蛇,月夜下长着翅膀居住在山坡上。它发出的声音像是拉耕犁的牛。这种鱼冬天蛰伏,毫无生气,像睡着了一般,到了夏天它又复苏过来。吃了它,可以不生痈疽肿毒。更神奇的是,在青丘山的即翼湖中有种赤鱬鱼,身体像鱼,却长着人的面孔,声音像是鸳鸯的叫声,吃了这种鱼,可以不长疥疮。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山海经》确实是一本荒诞至极的古书。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却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据说,有人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老的黄河故道。

《山海经》里还记载了矿产资源分布和矿物种类。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总之,《山海经》无奇不有,无所不包,书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大量有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无疑是一部早期地理书。

二 “宇宙未有之奇书”《水经注》

水患,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灾难之一。摸清水流的分布、走向,更好地利用水、改造水,就成了历代水文学家毕生追寻的方向。1500多年前的北魏,家住河北涿鹿的郦道元也开始了自己与水同行的生命之旅。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有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少年时就爱好旅游,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一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并大量阅读古代地理学著作,通过古今对照,发现变化。

郦道元

郦道元不满足前人对水流的描述,开始为三国桑钦撰写的《水经》作注。他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整理,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这是中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地理学巨著。清初学者刘献廷称《水经注》为“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

竹简《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书中记录河流1252条,所引河流多达5000条以上,对地形、水文、气候、土壤、矿藏、农业、水利、地理沿革、历史故事、碑刻题记等,旁征博引,详加考证,记录湖沼500余处,井泉200眼,瀑布60余处,山岳地名2000余处,城邑2800座,坞聚1000余处,古都180座,陵墓240座,300余次战役,20余种化学金属及矿物,动植物240余种,水灾30余次,地震20余次,引用书籍多达437种。

除了地理学的成就以外,《水经注》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碑版学以及语言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水经注》重大的研究价值使后代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郦学”。“郦学”不仅在中国国内不断发展,国外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郦学”专家。

三 奇图《禹贡地域图》

如果说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奇书”,那么西晋时期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就是一幅“奇图”。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璀璨明星。

裴秀(223—271),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从小就知道勤奋学习,他谈吐优雅,虚心有礼,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后来,裴秀任司空,成为最高军政负责人之一,并兼任地官。地官主要负责管理全国户籍、土地、田亩赋税和地图等事务,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

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裴秀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 巨图《海内华夷图》

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是一部“奇图”,唐代贾耽献给唐德宗的则是一幅空前未有的“巨图”——《海内华夷图》。

贾耽(730—805),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尤其爱好地理学,从唐玄宗到唐顺宗,经历了5位皇帝,当了13年宰相。凡是有人出使到周边国家或周边国家使者到唐朝来,他都要亲自接谈,详细了解该国的山川地理。

当时的唐代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为了把唐代统一强大的面貌表现出来,贾耽决定绘制地图。为了绘制此图,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阅读文献、调查采访、认真选取资料,又用了17年组织画工进行绘制。公元801年,贾耽终于献出了一件当时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史上空前未有的绝活——《海内华夷图》。

《海内华夷图》,图宽3丈,高3丈3尺,图中内容十分翔实。除了绘有国内及边疆地区的山川、政区形势外,对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等内容也有记载,可以说是小范围的亚洲形势图。图中还采用统一的比例尺,按一寸代表一百里的比例绘制,图形轮廓也比较准确。另外,这幅图古今对照,同一个地方,古代称呼用墨色标注,当代称谓用红色标注,开创了中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海内华夷图》的问世,使裴秀首创的“制图六体”在濒临失传的紧要时刻,被贾耽继承下来,对后世的地图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贾耽成为继裴秀之后中国地图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主持绘制的《海内华夷图》以其独特长度,展现了唐代的制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峰,是中国地图史上一颗绚丽的瑰宝。

五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属江苏)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幼年好学,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因此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22岁那年,他头戴母亲为他缝制的远游冠,肩挑简单行李就离开了家乡。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他不愿入仕,便专心从事旅行。30多年的时间,他游历了16个省,东到普陀山,西到腾冲,南到南宁,北至蓟县盘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霞客旅途中备尝艰险,风雨作伴、野果充饥、清泉解渴,甚至还3次遇到强盗,多次遭到生命危险,但都没有改变他游遍神州的决心和壮举。

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云嵝山,听说山中古木参天,还有一座古寺,景色幽美。但因为山中有老虎吃过和尚,现在已经荒无人迹了。村民劝他不要去送死。他却连夜进山,与几个带路山民,拿起器械,打着火把,冒着滂沱大雨,走了10多里,终于找到那座古庙,完成了考察。

徐霞客

还有一次,他准备游览湖南茶陵麻叶洞时,当地老百姓告诉他洞里有神龙虎怪,从来没人敢进去。徐霞客向来喜欢搜寻奇险美景,于是决定做麻叶洞的第一个探索者。他出高价找到一个向导,可是临到洞口,向导听说徐霞客是个读书人,并不懂法术,吓得转身逃走了。徐霞客只得与仆人擎着火把钻进洞里。原来洞底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楼台亭阁,有的像倒挂的莲花,有的像倒立的梁柱,还有的像飞舞的禽鸟,都焕发出异样的色彩。直到火把快烧光,他们才依依不舍地走出山洞,洞口围观着几十个村民,还以为他们被妖怪吃了呢。徐霞客告诉老百姓,洞里没有妖魔,而是各种各样的石灰岩地形,地理学上对此有个统一名称,叫喀斯特地貌。徐霞客以亲身的实践和科学的道理,解开了当地人心中的疑团。

更可贵的是,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240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60多万字经过后人整理,编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做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而《徐霞客游记》也因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六 “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贾思勰

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华夏先祖不但躬身农耕,而且历朝历代都重视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与技术总结。在中国古代的农学史文献中,《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五大农书,其中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的是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贾思勰,生活于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益都(今山东省寿光)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他所著的《齐民要术》不仅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巨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贾思勰出生的年代,正处于鲜卑族与汉族文明融合的时期,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宠任奸佞,朝政昏庸,导致经济衰落,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曾做过高阳郡太守(今山东临淄)的贾思勰忧国忧民,决定编著一本总结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来帮助统治者巩固政权,帮助平民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为了编著《齐民要术》,贾思勰躬行实践、呕心沥血,游历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考察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实践,他亲自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

有一年,贾思勰到了并州(今山西境内),发现那里的芜青长得特别好,块根有碗口粗。他就向当地农民请教栽种方法,农民告诉他,这里的芜青从来都长得这么大,即使是从别的地方取来的种子,一年后,也会长得粗大起来。贾思勰从朝歌(今河南境内)买来大蒜种在并州,发现大蒜都变成了蒜瓣很小的百子蒜,情况和芜青完全相反。贾思勰反复琢磨原因,终于弄明白是因为土壤的质量不同,于是把得出的结论记载到《齐民要术》里。

贾思勰很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一次,贾思勰养了一群羊,为了让羊多吃草,多长膘,他就开始使劲往羊圈里加草料。谁知道没过多久,羊却一头一头地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贾思勰想来想去也找不出原因。后来他请教了有经验的老牧羊人,终于弄清了羊的真正死因,再加上自己的细心观察和大量实践,他最终总结出一整套养羊、剪毛、治疗羊病以及加工羊乳、制取酥酪的方法。贾思勰把这些技巧也记录到了《齐民要术》中。

《齐民要术》

大约在北魏末年(533—544),贾思勰耗费了数十载的《齐民要术》终于定稿。全书十卷92篇,共11万多字,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范畴,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齐民要术》,“齐民”是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这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农学名著,今天依然焕发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光芒。欧美学者称它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 aYPUR0gkvu70hpBnixTM7gB68oqZE9Z/I46YYYuqta3hMSSIoIcV+KEAZQpMTW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