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国出版史的发展脉络及整体特征

欲深入地研究和理解中国出版的历史,注意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从而明晰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其文化特征,非常重要。

文字是记录知识文化的首要工具,也是出版业得以产生的首要条件。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字的国家。在众多的文字体系中,汉字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字。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汉字产生距今至少有4500年的历史。在四大文明古国所发明的文字中,只有汉字字形稳定,字义明确,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依靠汉字,今天的人们能读懂几千年来的各类图书典籍,又能得心应手地表述当今不断变化、高速发展的世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汉字功莫大焉。

自从文字这一知识的直接载体出现后,记录文字的材料问题就上升为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古人在使用了竹木简牍、甲骨、青铜器、石头、丝帛等载体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发明了可以用以书写和绘画的纸张,这是一项在人类出版业史和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书写材料。公元105年,造纸术经蔡伦改进后逐渐推广开来,对出版业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元7世纪,中国人又在捶拓和印章等技术的启发下,发明了印刷术,使图书生产在质和量两方面又产生了新的飞跃,开启了人类传播史和文明史的新阶段。公元1041—1049年间,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所用材料也由胶泥、木材向铜锡等金属过渡。公元13世纪,又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套版印刷术,使印刷品更加美观和丰富。

与文字载体和复制技术不断发展变革紧密联系的,是中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中国出版业开始萌芽,初步完成了由文字到原始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此后便产生了原始的编辑、典藏活动,出版活动的一些要素也开始出现。保守估计,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和典藏经验。造纸术发明以后,造纸业也成为古代手工业的一大门类。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快就形成了官刻(政府出版)、私刻(私人出版)、坊刻(民营出版)、寺观刻书(宗教出版)、书院刻书(学术出版)五大出版体系。出版事业兴起以后,图书的流通和贸易活动也渐次展开。公元前2世纪,在当时的国都长安以及部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已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书店——书肆。唐宋时期(618—1279),书籍的交易事业渐趋繁荣成熟,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商业手段在此时得到大量运用。南宋时期(1127—1279),版权观念及实践开始出现。刊刻于1190—1194年的《东都事略》,上有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共十五个字,是迄今发现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版权实例的记载。

中国古代出版业的重要成果便是编辑出版了数量庞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图书典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很早就形成了“重文崇著”的优秀传统,以著述立言,以著述为荣,以著述传世,是历代文化人亘古不易的情结。据统计,仅西汉到清代(前202—1912)的中国古籍至少有18万种,230多万卷。中国古籍的门类也很丰富,在经、史、子、集几大门类之下,还包括了形式多样的著述体裁。其中不乏卷帙浩繁的巨型图书,显示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宏富、图书事业的兴旺,明代的《永乐大典》(3.7亿字)、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近10亿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书籍还非常讲究形式美,形成了简牍、卷轴、册页三大书籍制度,出现了经折装、旋风装、龙鳞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书籍装帧形式。纸墨、行款、版式也有很多讲究。

中国历来重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出版业交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的中外交流活动中,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书籍之路”。通过书籍之路,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出版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广泛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人在著书、刻书、藏书、读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书籍的研究,形成了版本、辨伪、辑佚、校勘、目录等“治书之学”,研究著作硕果累累,增强了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学术性。

中国古代出版业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世界尤其是儒家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的出版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自近代以来,中国出版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曾有一段时间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9世纪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国出版业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出版业文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转型。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和1912年建立的中华书局积极改进技术,实行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式出版企业。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版业终于完成了“从古到今”的变革,以凤凰涅槃的崭新姿态融入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潮流,从此以后,现代出版业开始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主要形态,并迎来了又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出版业也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的出版业,是以解放区的革命出版活动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出版业为基本力量而建立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就适时地为出版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有力措施,在较短时期内,对原来的出版业进行了整顿改造,这个过程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现代出版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极“左”思潮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前进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反复。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得经过17年艰苦创建起来的社会主义出版业,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出版业与各项事业一道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30多年里取得了逐年上升的成就,并进入出版大国的行列。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和转轨改制,出版业也开始进行一系列大的改革和调整,新的局面和特点不断出现。具体表现在:书报刊的出版全面繁荣,出版技术日新月异,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出版科研与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积极开展,出版法规日趋完善,重视各类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工作,集团化、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进行得有声有色。可以说,这三十多年的历史,既是出版业的大发展阶段,也是出版业的大变革时期。

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出版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的出版业在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华文出版业多元一体的良好格局,共同为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代世界出版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强劲的发展态势与辉煌的中国古代出版业文明交相辉映。

整体来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华文化的整体特征决定了中国出版业的鲜明特征。一言以蔽之:“历史有经典,当代有创新”。其整体特征主要表现为:

(1)历史悠久。从历史传承的维度来看,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出版活动出现较早的国家之一。从文字的发明和文献的出现开始,中国的出版活动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至今至少已历3000年之久。

(2)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的出版业活动,为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国著作群体和典籍数量的庞大、出版物载体形式和装帧的丰富多彩、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传播范围的广泛以及记录的连续性和详细程度,都值得认真书写。

(3)多元一体。所谓多元,系指除了汉族以外,各个少数民族的出版业以及外文出版在不同阶段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谓一体,系指各民族出版业的主体内容仍然是由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而组成的华夏文明。在今天,还特别表现为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华文出版格局的形成。在整体上呈现出多元一体、互为补益、和谐发展的鲜明特征。

(4)影响深远。中国出版业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出版业文明形态,而且对世界出版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造纸术、印刷术的广泛传播,东亚文明圈的形成,是中国出版业文明影响深远的突出表现。

(5)持续创新。纵观中国的出版业历史,每一个阶段的出版活动都会有因有革,不断发展壮大,体现出独特的演进轨迹和丰富多彩的发展面貌。中国出版业不仅强调自主创新(如造纸术、印刷术、汉字激光照排的发明与应用),所以具有明显的进取性,还特别重视对外域先进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如佛教传入、西学东渐、改革开放),所以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出版业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能够生生不息,再造辉煌。

本书在具体论述时,考虑到中国出版史既然是史,就不能脱离一般历史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国通史的一个分支,必然要受到通史分期的制约,同时考虑影响出版事业的诸多因素以及出版活动的自身特点,就基本按照朝代更迭的次序设计了全书的框架。

本章推荐阅读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3册“出版”词条及其解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2.肖东发等:《中国出版通史·前言》,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3.王益:《“出版”再探源》,《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6期。

4.于翠玲:《“出版”溯源与中国出版活动的演变》,《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肖东发、仝冠军:《出版与社会:出版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中国出版》2003年第8期。

6.范军:《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1978—2009)》,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肖东发、袁逸:《二十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8.肖东发:《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出版科学》2002年第3期。

9.张文彦、肖东发:《2000年以来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及未来趋势》,《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肖东发、张文彦:《对话录:21世纪以来中国出版史研究进展及趋势》,《中国出版史研究》2015年第1期。

11.张志强:《海外中国出版史研究概述》,《中国出版》2006年第12期。

12.周悦、朱文婕:《论肖东发的出版史教学思想与研究方法》,《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3.肖东发:《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总体思考(上、下)》,《出版科学》2001年第2、3期。

复习思考题

1.从中外比较的角度探析“出版”“出版史”的概念。

2.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在研究中应该注意哪些重要问题?

3.结合实例说明学习和研究中国出版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4.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历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和整体特征是什么?

5.简要梳理、总结中国出版史的发展脉络及其整体特征。 Ojhnr4nVfDw+tGt2CxavaxgAgUc+9zstihXEStXkPVGkMlzoRVNECnQ4lm+hew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