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出版的界定与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出版?这是学习和研究出版史首先要明确的重要概念。

1952年通过、1971年修订的《世界版权公约》中规定出版(Publish)为“可供阅读或视觉可以感知的著作以有形的形式复制并向公众普遍发行的行为”。这是国际上较为认同的关于出版的定义。在国内,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对“出版”的解释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作品编辑加工后,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进行复制,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综合以上两种定义,可以总结出“出版”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1)有反映人类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的作品;(2)进行一定的编创工作;(3)运用复制技术,将作品记录在一定载体之上;(4)通过发行出售或者其他办法进行传播。简言之,所谓出版,就是将知识、思想或其他信息产品经过加工以后,以手抄、印刷或其他方式复制在一定物质载体上,并通过出售或其他途径向公众传播的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出版活动的三个阶段,即编著作品、加工复制、广泛传播。完整的出版活动应该包括以上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本质上讲,出版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功能,一是文化知识的积累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中,“出版”一词属于外来词,在中国使用较晚。根据黄遵宪1879年与日本人的“笔谈”以及在《日本国志·学术志》中使用的情况来看:“出版”一词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下半叶。 早在唐代雕版印刷发明后,我国就有了“刻板”“镂版”“雕版”“开板”“刊印”“刊刻”“刊行”“梓行”等与出版意义接近或等同的词语。用现代的出版概念去衡量,我国《逸周书》中的“铭之金版”、《黄帝内经》中的“著之玉版”、《墨子》中的“镂于金石,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都可称为早期的出版活动。可以说,“出版”一词在中国虽然仅使用了一百多年,但出版活动、出版工作和出版事业的逐步形成过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出版史就是以历史上的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史,中国出版史是研究我国出版历史上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中国出版史是编辑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下属学科有图书史、报刊史、编辑史、印刷史、发行史、装帧史、翻译史等。其研究领域既有专业系统性,又有综合系统性。其研究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历史上出版活动内部诸方面的联系,其二是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并叙述出版事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过程,记述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编辑家、出版家在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方面的业绩,记述各类型重要典籍编纂出版的过程,揭示编辑出版在社会历史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揭示出版事业发展的规律,是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因此,举凡文字的产生、图书的起源、编辑的萌芽、出版的发展、图书的著述编纂、整理校勘、抄写印刷、内容特色、形式制度、出版发行、流通利用、典藏保护及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策、社会背景、编纂机构、组织管理都是本学科的研究课题。

关于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比较认可日本学者弥吉光长的观点,他认为出版史应包括8个方面:(1)志书以及书志的出版史,(2)出版社史以及个人传,(3)出版团体史(行会、同业工会、信徒会),(4)出版司法、行政史,(5)出版、流通史(包括宣传和市场调查),(6)著述编纂史,(7)印刷装订以及纸业史,(8)读书、藏书史。 这种界定在其后的研究中得到逐渐补充。当前,对出版史研究内容最新而全面的概括是《中国出版通史》序言中所概括的10条。

(1)出版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时代特点、学术思潮、文化政策;

(2)出版业概貌,包括各历史阶段的概况及定性与定量分析;

(3)出版管理与出版机构,包括管理机构及制度(有关著作权、出版、流通等法规,审查制度与禁书)、政府出版机构、民间出版机构、官修私撰的编撰和校勘整理活动;

(4)出版地区,包括对各个历史时期出版中心移动及其原因的分析,各地出版特色的区域性分析;

(5)出版人物和社团,包括编辑家、出版家与发行家、刻书家(印刷术发明前有以抄书为业的书佣和经生,印刷术发明后有私人刻书家、书坊刻书世家及刻工)、出版群体、出版社团及文化团体;

(6)重要出版物,包括各个时期出版物的类型分析、选题分析、畅销书现象和机制分析;

(7)形式制度和装帧设计,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复制技术(刻画、抄写、印刷、光电新技术)、书籍制度(简策、卷轴、册页)、装帧设计(字体、字号、版式、结构、封面、扉页、插图)及其流变;

(8)流通与经营,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流通渠道(聚书地、市场、读者)、版本记录(题记、牌记等)、经销策略(定价、稿酬、印数)、作伪与粗制滥造(制假、剽窃)的分析;

(9)中外出版交流,包括各个时期中外出版物交流、版权交流、技术交流(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的外传)的概况;

(10)总体特点的分析及影响,包括各个时期编辑思想及实践、出版策略、出版研究及成果等方面的特点、优良传统及经验教训、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在明确了出版史的内容体系之后,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学习和研究出版史。中国出版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出版活动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因有革,不断发展壮大,体现出独特的演进轨迹和发展面貌。这就决定了每一时期的出版史研究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深入研究各个阶段的出版活动的基础上,应兼顾其他阶段,以“通古今之变”,梳理和总结出出版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在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是,研究出版活动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就要从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文明史前史谈起。要研究它的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就应该肯定最初的出版史很原始、很简单的雏形。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任何时期的出版工作及出版物内容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包括人们的认识水平、生产技术能力相统一。以出版活动中重要一环“编辑工作”为例,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编辑活动的特点是融编纂、著述、校雠为一体。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编辑与著述加以区别,突出“选择”和“加工”这两个特征。所谓历史地、发展地研究问题就是说,首先要承认古今编辑出版活动的不同,今天的出版社编辑显然是对历史上作品编辑的继承和发展。出版史的任务就是要搞清古今出版在内容、方法、机构、组织、队伍等方面的因袭与变化。如果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出版活动,就会把许多早期出版活动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二是要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出版史。所谓全面就是多方位的研究,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宏观方面,由于出版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意识形态等密切关系,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方面对出版历史的影响,也要分析出版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出版不仅包括书籍的出版,也包括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及数字出版物等的出版,所以要根据出版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各种出版活动都予以关注。微观方面,则要特别重视学习和研究重点出版人、重点出版物、重要编辑的选题、组稿、编审、加工、整理、校勘的活动。所谓系统研究是指出版是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的一项综合活动,出版史也是由编辑史、印刷史、管理史、发行史、版权史、书籍装帧史、出版交流史等共同组成,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而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两个方面或环节。

总而言之,学习掌握出版史要做到纵横有序:从纵向上说,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之间脉络贯通,要于沿革流变之中抓住中国出版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横向上说,我们把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划分为十个方面,特别要关注时代背景对出版活动的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注重出版内外系统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平衡的发展。 5V9z0U61lxsIdwTfrF1V620KtRlo2Uf7Nu6Iv9S50Hv6evQfp/eouh9hyn/gXh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