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伟大成就,它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在纸发明以前,我国先民曾尝试以龟甲、兽骨、金石、竹木、缣帛等材料作为文字的载体,因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定的出版物形态和书籍制度。但是这些载体自身都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活动的发展。随着文化教育事业和图书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就迫切地需要用一种新式的文字载体来记录和传播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终于在西汉时期发明了纸张,并在东汉时期经过蔡伦的改进逐渐得到推广。纸的出现,不仅使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它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对图书出版印刷事业的形成、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纸的概念及其演变

纸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着的。现代意义上的纸的概念经过了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说文解字》中对纸作了如下的解释:“纸,絮一笘也。从纟,氏声。”“絮”就是粗的丝绵。笘是一种竹席。早期的纸就是在水中漂丝时,附黏在竹席上的粗丝绵干了以后,揭下来的一种薄丝绵片。最初是人们在无意中发现这种物品而加以利用的,后来才有意识地加工成一种漂丝的副产品。根据汉字造字的规律,因为这种副产品与丝有关,故从“纟”旁,又因其平滑如砥石,故从“氏”声。这样就出现了“纸”这个词。

这种丝质纸既可用来包裹东西,又可用来写字,用途是很广泛的。作为一种书写材料,它光滑、轻便,较之笨重的简和昂贵的帛,一定是大受人们欢迎的。但是,它本身毕竟是一种副产品,而且原料(蚕丝)又很珍贵,其数量也不会多,除了少数贵族人家可以使用,在民众中是很难普及的。所以,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寻找性质相似而又较易取得的原料来制作纸。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还发现某些植物表皮在撕剥的时候可以拉出一根根的丝絮,而某些苔藓类植物经风化水泡后变成纤维状,被水冲到岩石上后,相互交聚、黏附,晒干后也形成了类似纸的薄片。在这些自然现象的启发之下,结合漂絮、沤麻的经验,人们产生了将植物纤维浸入水中,使纤维疏解,然后经过制浆、抄造、干燥后,制成一种新型纸的设想。经过长期的试验和不断总结,一种用植物纤维做原料的新型纸张终于制作成功。这一成就,是纸的制作历史上的飞跃性进步。植物纤维制作的纸,从用料、制作方法及其使用的普遍性来看,与丝质纸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纸已经完全不同于许慎解释的纸了。这种纸以植物纤维(在我国古代,最早主要是麻纤维)做原料,是经过切截、沤制、蒸煮等物理和化学方法的处理之后,制成的一种新产品。现代的纸张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已经具有了现代纸的概念了。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潘吉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的绪论中为纸所下的定义是:

纸是植物纤维原料经人工的机械、化学作用而得到提纯的分散纤维与水制成浆液,经漏水的模子滤水,使纤维素在模子上交织成为湿纸膜,再经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由纤维素靠氢键缔合交织成的薄片,作为书写、印刷、包裹等用途的物质。

这种解释是比较科学和易懂的。时代在前进,造纸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已经试制出用矿物或其他化学合成纤维造的纸。纸的原料已经不限于植物纤维,纸的制造方法正在向着现代化的更高水平迈进。纸的概念,随着纸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变化着。因此,现代科学字典中对纸有了新的解释:“以任何一种纤维通过排水作用所粘成的一种薄页。”

通过以上对纸的概念的演变的叙述,我们可略知纸的起源和发展的简单过程。

二、植物纤维纸发明于西汉

探讨中国造纸术起源的时间,对科学史、文化史、出版史、印刷史和图书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植物纤维造纸的发明时间,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是东汉发明说。范晔在其所著《后汉书·蔡伦传》中写道: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上述记载就是东汉发明说的主要依据。主张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蔡伦以前的“纸”实际是缣帛中的一种,而真正的植物纤维纸则是由蔡伦于元兴元年(105)发明的。这是长期以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观点,也是当前关于造纸术发明时间讨论中的一种主要观点。

另一种是西汉发明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造纸术起源于西汉。以唐代人张怀瓘(686—758)和宋代人顾文荐为代表,认为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即已有纸,蔡伦因而不是纸的发明者,而是改良者。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资治通鉴》卷四十八胡三省注引毛晃语:“后汉蔡伦以鱼网、木皮为纸,俗以为纸始于蔡伦,非也。”这些观点今天看来都是十分难得的。然而他们又都认为蔡伦以前的纸为丝质纤维,即所谓“絮纸”,而蔡伦易之为植物纤维,又与东汉发明说殊途同归了。

这些学者的观点主要依据于古代文献中关于西汉“纸”的记载。在古代典籍中,“纸”字在蔡伦前已数次出现。《三辅故事》中记载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卫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这是“纸”字在文献中年代最早的记载。《后汉书·外戚传》记载赵飞燕以小绿箧予宫女,“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女自知之!’”应劭注曰:“赫蹏,薄小纸也。”又孟康注:“染纸素令赤而书之。”由此可知,所谓“赫蹏”,应指染成红色并写有文字的薄小纸。又《后汉书·百官志》载东汉光武帝时,在少府设左右丞各一人,“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应劭《风俗通义》又谓,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两。”《后汉书·贾逵传》记章帝时曾“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同书《和熹邓皇后传》载邓皇后年轻时即志在典籍,为皇后时,“是时,方国贡献,竞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以上记载,均能说明在蔡伦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又应劭在记载光武帝建武元年事时,将素、简、纸并提,可知纸与缣帛有别。这些都为西汉发明古纸提供了文献上的有力证据。

20世纪以来,以黄文弼、袁翰青、潘吉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以考古实物为依据,结合文献记载,明确指出西汉已有植物纤维纸。他们的观点不断被考古新发现的西汉古纸实物所证实。这些重要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蔡伦造纸说,把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约300年。

地下出土的古纸,不仅为研究造纸术起源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对探讨图书从简牍形式向纸写本卷轴形式转变的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潘吉星先生曾将西汉古纸的历次出土情况汇总于一张表中,并做了分析归纳,清晰明白。谨转录如下:

表3.1 西汉古纸历年出土情况

(续表)

(续表)

(说明:查科尔帖纸年代上限为前89年,下限为后97年,即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初期。)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到,20世纪以来中国已先后于1933年、1942年、1959年、1973年、1978年、1979年、1986年及1990年八次分别在新疆、甘肃、陕西等省、自治区不同地点出土了蔡伦时代以前的古纸,从汉初文帝、景帝以下一直到新莽为止,几乎西汉历代皇帝在位时期所造之纸都陆续不断地发掘出来。从放马滩纸形制可见,早在文景时期纸已可用于书写、绘制地图,而查科尔帖纸及悬泉纸上都写有文字,这本身就足以说明蔡伦时代之前不但有纸,而且早已用作书写材料,其余没有留下字迹的残纸,当然亦会适用于书写,这是无疑的。

这八批纸的出土说明了以下问题:第一,它们有力地反驳了纸是蔡伦发明的说法,证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就已有了纸。第二,证实了唐宋学者张怀瓘、史绳祖等人提出的西汉造纸说,把造纸术起源的时间提前了约300年,说明这项发明源远流长。第三,证明蔡伦以前的纸既非缣帛,亦非丝质絮纸,而是地地道道的植物纤维纸。不能以蔡伦划线分为“古纸”与“今纸”,蔡伦前后麻纸无本质之别,而只有精粗之分。第四,补充了《史记》《汉书》关于造纸术记载之不足,澄清了《后汉书》关于造纸术记载的混乱,因《后汉书》多次谈到蔡伦前用纸,又认为纸是蔡伦发明的。古纸还有助于对《说文解字》中纸的定义的正确理解。第五,中国不但是造纸术的故乡,而且是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古纸标本的国家,为任何其他国家所不及。第六,为研究早期造纸原料及制造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认为,一项伟大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一下子创造出来的奇迹。在遥远的古代,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更非易事,它应当是经过长时间的许多人的反复试验,逐步取得成功的。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西汉时代已经试验和发明了植物纤维纸是可信的。秦朝以后,文字趋于统一,其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职能加强了,文字的载体——简、帛等材料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西汉时期国家政权巩固,经济繁荣,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政府公布的法令文件越来越多,教育事业也日趋发展,这都使得简帛等旧的书写材料与新的社会需要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书写材料来代替笨重的简和昂贵的帛。西汉时期的纺织业较发达,人们从中得到了启示和借鉴,开始了植物纤维造纸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等多次西汉古纸的发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当然,蔡伦在造纸术的总结、改进、推广等方面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西汉发明造纸术的事实并不能否认蔡伦的伟大功绩。在他为官尚方令,掌管宫廷中日用品制作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各种工匠,注意到麻、树皮、废旧织物等的共同属性,从而以它们为原料,制造出了具有较高质量的纸张,使造纸原料来源扩大,客观上对纸张生产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蔡伦又提高了造纸的技术水平。用麻、树皮造纸,要经过复杂的工艺程序,尤其是树皮,需经过剥切、沤烂、蒸煮、舂捣、抄造、定型、漂白等工序。蔡伦成功地试用树皮造纸,并使这种工艺得到推广,为我国的造纸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图3.4 画有地图的西汉古纸(1986年甘肃放马滩出土)

图3.5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1、3洗料,2切料,4烧制草木灰水,5蒸煮,6捣料,7打槽,8抄造,9晒纸、揭纸

三、造纸术在东汉的改进和初步普及

造纸术在西汉发明以后,由于生产技术尚不发达,原料来源也比较有限,因而只能小范围内流行。后至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技术,并扩大了造纸所用的原料范围。这不仅提高了纸张的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造纸的成本。纸张便因此逐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并逐渐取代金石、竹木、缣帛,成为主要的文字载体和书写材料。这一点,可以从考古发掘中得到充分的印证。一方面,近世考古发现的东汉简牍实物数目要比西汉时少,反映了竹木简牍已越来越少,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另一方面,从数量上看,东汉古纸实物较西汉为多。20世纪以来,先后在新疆、甘肃等地区汉代遗址中发现东汉古纸。1942年在居延古烽燧台遗址发现的植物纤维纸,上写有隶草20余字,但纸质粗糙,无帘纹。据发现者考证,该纸的生产时间最晚为109—110年,即在蔡伦造纸的同时或稍早。另据记载,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曾发现过东汉古纸残片。1974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又发现一些古纸片,据考古学家考证,它是东汉晚期遗物。此纸三层粘在一起,黏附在随葬的木牛车模型上,纸上写有隶体字。因长期埋藏地下,纸的强度很差,经化验证明是用麻纤维制造的,纸质细薄、平滑。与灞桥纸相比,其质量已有了很大提高。证明到东汉时造纸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改进。

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亦可说明东汉时期造纸技术在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以至广为人用。蔡伦之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造纸技术,至东汉末年,已经出现质量上好的纸张。当时,山东东海人左伯,字子邑,以造纸精美著称于世。东汉末期人赵岐所著《三辅决录》中记载,著名制墨家韦诞曾说,有名的书法家必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萧子良也称赞左伯所造之纸“妍妙辉光”。同时,纸张价格较之缣帛远为低廉,故成为最为普遍的书写材料。《北堂书钞》记载,东汉人崔瑗复友人葛元甫信中说:“今遣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这足证当时纸张已为普通读书人广泛使用。这对当时知识的普及和图书的广泛流通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纸张在东汉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但它并未能完全取代竹木和缣帛等传统的书写材料,而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两汉时期的图书载体体现出多元并存、有主有辅、逐渐更替的整体格局。

四、造纸术向世界的传播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先发明的,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造纸术是中华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钱存训论造纸术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说:“一般学者都公认,在古代文化交通的各种成就中,没有一种发明是可以和造纸术及印刷术的重要相比的;二者对现代文明皆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虽然另有其他各种传播媒介,但至今都还不能代替纸和印刷术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当我国已经使用了纸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都还在使用着古老、原始的书写材料。有些国家曾把文字写在泥板、砖石上,如两河流域的泥版书;有的写在植物茎叶上,如古埃及的莎草纸、古印度的贝叶经;有的写在动物的皮上,如欧洲羊皮书、犊皮书;有的还刻在金属上,如金书、铅书等。这些材料基本上都属于自然物的简单加工,有的过于笨重,有的过于昂贵,有的极易损坏,不便保存。作为文字载体和书写材料,纸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克服了上述各种材料的不便,是一种最理想的书写材料。正如张秀民所说:“它有纸草之便而不易破裂,有竹木之廉而体积不大,有缣帛羊皮之柔软而无其贵,有金石之久而无其笨重。”

中国造纸术发明之后,不仅在国内得到推广,而且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世界人民所接受。然而,欧洲的某些学者曾不相信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纸这一事实。他们最初认为破布造纸是由13世纪的意大利人或法国人发明的;当埃及发现了8世纪的古纸以后,又说纸是阿拉伯人的创造。直到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2—4世纪的麻纤维古纸被他们见到,并经化验证实之后,他们才承认植物纤维造纸是中国人民最早发明的。欧洲人学会造纸是经阿拉伯人从中国传去的。

据考证,中国造纸术的外传,首先是把纸和纸制品(书、信件和绘画等)传入其他国家,第二步才是造纸技术的外传。在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此后,在4世纪造纸术又向东传入朝鲜,并于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世纪左右,造纸术传入印度。造纸术向西方的传播是经由丝绸之路进行的。2世纪前后,西域地区已经有了纸的使用,5世纪时,全中亚一带都使用了纸。8世纪,造纸术开始传入西方。751年,唐朝与大食国(今阿拉伯)发生战争,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军队被打败,许多中国人被俘,其中有些是造纸工人,他们把造纸术传入了西方,并首先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开设了造纸厂,于是,纸便成为阿拉伯人向西方出口的重要物品。此后,793年在巴格达,795年在大马士革,900年在埃及,1100年在摩洛哥,也相继建立了造纸厂。1150年,阿拉伯人渡海到达西班牙,在西班牙南部的萨地瓦开设了欧洲大陆上第一家造纸厂,此时距蔡伦造纸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在西班牙掌握造纸技术的也只有阿拉伯人。从8—12世纪,阿拉伯人在西方垄断造纸技术达400年之久。直到1189年在法国建立了造纸作坊,才是基督教国家建立自己的造纸厂的开始。此后,1276年在意大利,1320年在德国,1323年在荷兰,1460年在英国,1567年在俄国都陆续建立了造纸工厂。1575年在墨西哥,1690年在美国费城才建立了美洲大陆上的造纸厂。而直到19世纪,在澳洲的墨尔本才有了造纸厂。经过一千多年,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中国人民发明的造纸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章推荐阅读

1.肖东发等:《中国出版通史·先秦两汉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2.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钱存训:《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1分册·纸和印刷》,刘祖慰译,北京、上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潘吉星:《中国的造纸术》,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版。

8.王重民:《论‹七略›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9.肖东发、杨虎:《东汉“熹平石经”刊刻活动研究》,见白化文主编:《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复习思考题

1.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实行文化上的封建专制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产生了什么结果?

2.两汉政府设立了哪些图书编纂机构?进行了哪些图书编校活动?

3.刘向等人编校图书分哪几个步骤?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经验?为什么说刘向、刘歆父子是我国古代编辑出版工作的奠基人?

4.试述熹平石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否称其为一次成功的编辑出版活动?

5.试述秦汉时期图书的流通与贸易以及中外交流情况。汉代的民间书肆有何特点?

6.简述汉代佛经翻译出版活动的情况及特征。

7.两汉时期的出版物有哪些重要成果?在经学出版、辞书出版和史学著作出版上有何贡献?

8.简述秦汉时期的出版物形制。秦汉竹木简牍有哪些重大考古发现?

9.在造纸术的发明问题上有哪些争论?简述汉代古纸发现的意义及造纸术向境外传播的路线。

解释下列名词

焚书坑儒 书同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兰台 东观 秘书监

刘向 刘歆《七略》

《别录》熹平石经《尔雅》

许慎与《说文解字》扬雄与《方言》司马迁与《史记》

班固与《汉书》《东观汉记》《仓颉篇》

《急就篇》《四十二章经》安世高

支娄迦谶 里耶秦简 马王堆帛书

居延汉简 银雀山汉简 槐市

书肆 佣书 蔡伦

西汉古纸 8MUGLCEoWWKgZ3bG/xOuzNvGyQPrbks4+cpI0quaJQIM0k98MNfZHIy1AQs7QU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