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编辑出版的图书典籍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元典”性质的图书典籍。除了上述的“六经”等书以外,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诸子、历史、科技著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李零统计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图书共60种,每一本都可称得上是具有开创性的经典名著。现罗列如下:

(1)六艺类(13种,含小学类)

《诗经》《尚书》《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礼》《周易》(包括《易传》)、《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史籀篇》。

(2)史书类(6种)

《逸周书》《国语》《战国策》《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世本》

(3)子书类(26种)

儒家6种:《论语》《曾子》《子思子》《孝经》《孟子》《荀子》;墨家1种:《墨子》;道家5种:《老子》《庄子》《文子》《列子》《鹖冠子》;法家4种:《慎子》《申子》《商君书》《韩非子》;名家3种:《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子》;纵横家1种:《鬼谷子》;杂家2种:《尸子》《吕氏春秋》;小说家1种:《燕丹子》;其他3种:《鬻子》《管子》《晏子春秋》

(4)诗赋类(1种)

《楚辞》

(5)兵书类(5种)

《司马法》《六韬》《孙子》《吴子》《尉缭子》

(6)数术类(4种)

《甘石星经》《连山》《归藏》《山海经》

(7)方技类(5种)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柩》《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甲乙经》(以上五书是与《黄帝内经》有关的集中不同传本。关于《黄帝内经》的年代,学者有战国说和汉代说,李零采用战国说)

下面择要介绍。

一、诸子百家著作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当时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从各自的立场、政治哲学思想出发,著书立说。当时最著名的有十大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几乎每一流派都留下了经典著作。

面对纷纷乱世,儒家的学者希望通过恢复周朝礼仪制度来使国家达到统一安定的状态。其代表文献有《论语》《孟子》《荀子》等。

《论语》是孔子弟子作的关于孔子和弟子的答问记录。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用400多个“子曰”辗转传述、记录整理成书。关于《论语》的成书,两汉学者如刘向父子、匡衡、王充、郑玄、赵岐等都有记载。《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的说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从《论语》中关于子张在听到孔子的教诲后“书诸绅”的记载看,孔门弟子确有一边听课一边作笔记的习惯,而这正是日后结集《论语》一书的基础。《论语》的编辑同样是集体活动。从郭店竹简中包含的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4种论语类书籍看,孔子门人汇集成册的这类语录式书籍为数不少,内容也有所不同。《论语》之外的那些《论语》类文献并没有完全从历史上消失。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及其与弟子、门人相互问答的书,是孟子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的反映。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孟子曾历经20余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广招弟子。由于不被诸侯见用,最后回到家乡,“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是由孟子与弟子共同编撰而成的语录体,各篇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另有《孟子外书》四篇,据学者考证为伪作。

荀子名况,赵人,也称荀卿。《荀子》一书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作,只有《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儒效》《议兵》《强国》等篇疑为后人所作。

道家主要文献有《老子》《庄子》。

道家创始人为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曲仁里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吏。道家在政治上宣传无为,主张小国寡民,思想中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老子》又名《道德经》,分上、下两篇,计81章。今存《老子》“道经”在上,“德经”在下,与先秦时顺序相反,可见《老子》曾经过后人的润饰。《老子》一书大约编纂于战国中期,由老子的弟子编辑而成,部分文章也可能是其弟子所作。也有人认为其成书时间当在战国初期,作者为老子以及齐国稷下学派的环渊等。

《庄子》为庄周作品。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汉书·艺文志》著录为52篇,今存33篇,计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应该也非一人之手完成,像其他许多文献一样,为后人追加、编辑而成。自宋代苏轼怀疑《庄子》中有伪作以后,经历代学者考证,一般认为《庄子》内篇思想连贯、风格一致,思想体系完整,应当是庄子思想的反映,而外篇、杂篇则有可能出于庄子后学或门人之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宋国大夫。代表作为《墨子》一书。该书约成书于战国初期,采用当时通行的语录体写就,但是比《论语》《孟子》都要集中,是理论散文发展的重要标志。《汉书·艺文志》著录为71篇,今存53篇,其中《亲士》至《三辩》7篇,及《经》上下至《小取》6篇,经考证为后人伪作,其他各篇也有可疑之处。只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5篇,乃墨子弟子将墨子的言行辑录而成,与墨子思想最为接近。墨家学派当时是与儒家并列的显学之一,秦亡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法家主张以刑法治理国家,同时还应该加强国君的权势。代表作品是《管子》《韩非子》。《管子》,相传为齐国管仲所撰。管仲字夷吾,曾辅佐齐桓公,任齐相。刘向校书时存86篇,今存75篇,其中大部分非管仲所作。《韩非子》大部分为韩非本人所作。韩非是荀子的弟子,他的学说代表了先秦法家的最高成就。《史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55篇,今皆存,基本上为韩非本人所作。至其成书,则是韩非子去世后由弟子编辑而成的。

纵横家苏秦、张仪处于贫困时,曾“佣力写书”,据《拾遗记》载,二人每当“遇见《坟》《典》,行途无所题记,以墨书掌及股里,夜还而写之,析竹为简。二人每假食于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良书。”传世之作有《战国纵横家书》。

杂家是较晚出现的一个学派,其观点“兼儒、墨,合名、法”而不主一家。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也自成一家。此派集大成之作为《吕氏春秋》,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残缺、散乱,是先秦诸子书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

二、史籍及文学著作

诸子书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史学和文学名著,最为著名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和《楚辞》。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列。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还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文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旧时相传《左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著成《左传》。

传统说法,左丘明还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与《左传》重记事不同,《国语》重记言,共21篇,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纪事下限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与《左传》相同。它记载的都是一些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言论和思想。晋代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战国策》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等人校理皇家藏书时,将其编定为32篇,并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全书按国别编写,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同时,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先秦时期,除《诗经》而外,还在文学方面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楚辞。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秦汉以后,仍有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的。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三、科技书籍的出现

先秦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有关著作也应不少。这里重点介绍《考工记》和《黄帝内经》。

目前可见的最早科技著作是《考工记》。《考工记》可以称得上我国第一部工业百科全书,书中主要记述了先秦时期的“百工之事”,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植之工六个部分,分别对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诸器的制作作了详细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黄帝内经》是先秦最重要的医学书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大约成书于战国以至秦汉间,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约14万字。它托名于“黄帝”,实则是古代许多医学家的劳动成果,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祖国医学对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针灸、治疗等各方面的见解,对临床实践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和治疗原则。同时,也涉及当时天文、物候、历法、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由于秦朝的焚书不涉及医学书籍,所以《黄帝内经》得以在民间流传,流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不断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因此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houdlgZGWvzI3k+FEdJ0p14QweJMxwMZw1vNkQtwh1qidoWR/srYLU9rA8M51b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