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这是一本“写”了近十年的书。

大约在2004年,我接到一个会议邀请,出席一个有关悖论的学术研讨会。在准备会议论文的过程中,我脑袋里忽然冒出一个问题: 从悖论研究中,我们究竟应该期待什么 ?当时中国的悖论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集中关注逻辑—数学悖论和语义悖论,而对其他众多的悖论或悖论类型甚少关注;二是集中关注如何解决悖论,特别是用一个一揽子方案去解决所有悖论,至少是解决大多数有代表性的悖论。我对这两点都有所保留。经过一番思考,我对上面那个问题的回答是,悖论研究至少应该做以下事情,或者注意以下要点:

(1)史实和现状的清理:历史上已经提出了哪些悖论?其中哪些已经获得解决?哪些尚待解决?最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清单。

(2)对历史上的那些悖论已经提出过哪些比较系统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其中哪些比较成功?哪些颇为失败?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和缺陷?这件工作既是史实的清理,也是理论的思考。

(3)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提出关于悖论的哪些新见解,发现哪些新悖论或悖论的新类型,提出何种解决悖论的新方案?它们对于相关学科有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

(4)由于悖论类型众多,表现形式繁杂,我们不太可能找到一个一揽子方案去解决所有悖论。因此,对于悖论比较明智的态度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再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度概括,找出比较具有一般性的解决方案。

(5)悖论既不能一揽子解决,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思考会不断发现新的悖论,它们或许有新的产生机制和作用机理,加上已经提出的各种悖论,它们一起不断要求我们去做新的思考和探索。

(6)对悖论的思考实际上是一种理智操练,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培养一种思维态度。我当时脑袋里冒出一个比喻:悖论是“思维的魔方”,它现在成了本书普及版的书名。从对悖论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培养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一种适当留有余地的态度,一种适度宽容的态度,以及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们正好是教条主义和独断论的反面,也正好是大学教育最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正是从最后一点思考中,我当时产生一个想法:“悖论研究”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门通识课程;在网上搜索,发现已经有不少国外大学开设了这样的课程。我立即着手向北京大学教务部门申请,开设一门全校通选课“悖论研究”,获得批准;并准备撰写教材,2008年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同年被批准列入“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名单,2009年被批准列入“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大约在2005年和2007年,我先后两次在北京大学开设这样的通选课程,但由于下面三个原因后来停开了:一是悖论十分复杂,但手头没有一本可用的教科书;由于自己头绪太多,承诺太多,事情太多,自己的悖论书迟迟没有写出来。在没有相关教材的情况下,我自己讲起来和学生理解起来都很费劲;二是我自己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对有关资料搜罗不全,理解不透,讲起来有些吃力,并不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三是我于2007—2008年出国一年,研究的兴趣焦点发生转移。不过,我始终没有忘记我的悖论研究计划,认为它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故一直断断续续地写着;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立刚先生也不时催促提醒;我近些年在国内多所大学做过多次悖论讲演,有些读者也不时来信追问,我的悖论书出版没有,何时出版。所有这些因素促使我下定决心,于2013年10月底最终完成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悖论研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特别是王立刚先生的“耐心”等待:等了差不多十年!

在写作本书时,我立足于以下考虑,或者说,给自己提出了以下标准:

(1)在给出“悖论”的清晰、严格的“学术”定义之后,尽可能对“悖论”做最广义的理解,把大家通常叫做“悖论”的东西都分类型地搜罗在本书之中,条件是:它们有意思,对人类理智构成挑战,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这本书,将是迄今为止对“悖论”搜罗最全、阐释最清晰的一本中文书;即使放到英文出版物中,这一说法大概仍然成立。在写作本书时,我的原则之一是:跟着“智慧”走,而不是跟着“名词”“概念”走。

(2)本书不以解决悖论为目标,特别是不以一揽子解决所有悖论为目标。悖论的数目如此众多,类型如此庞杂,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知识如此宽广,要求我去逐一解决它们,远远超出我的能力之外。我必须老老实实承认:我做不到,甚至不想去这样做。但是,我将在每一种类型的悖论中,选择一些重点悖论,对它们做比较清楚、仔细、详尽、深入的分析和评论,有些文字是转述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些文字是述说我本人对它们的理解、分析、思考和研究。

(3)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普通大学生,只要他们稍微耐心一点,就可以读下去,并且能够读懂,读起来还觉得有意思,或许还会产生对其中某些悖论做一番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因此,本书写作力求避免匠气,多少有些灵气;条理力求清晰,文字力求有趣、有味、老道、耐读。写一本有关智慧的书,其写作方式也多少应让读者感觉到智慧的闪光:本书应该是一位“聪明人”为另外一些“聪明人”所写的、讨论一些“更聪明的人”提出来的“聪明问题”(尽管显得奇奇怪怪)的书。

(4)本书应该有一定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它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那种薄薄的悖论小册子,随便罗列一些“悖论”,不交代来龙去脉,其阐释不清楚不可靠。本书力求交代每一个悖论的来源,给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可供进一步追溯的学术信息;写作过程中,若有参考和引用,尽可能一一注明。但需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写作过程历时近十年,且从讲稿演变而来,有些参考和引用或许有所遗漏,若有关人士发现,请予指正。本书应该是一位严肃的学者所写的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尽管它是写给大众读者看的。

(5)本书不仅应该受到当下读者的欢迎,成为畅销书,我个人希望,它能成为以后多所大学新开通识课程“悖论”的教材;还希望它成为长销书,即使过二三十年,它也能够被重印,仍然有不少读者,就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那样。好书不多,有长久生命力的更少。我曾经写到过:“有不少书,其出版只对它的作者有意义,对读者几乎没有意义;它们的诞生就是它们的死亡。我不希望本书成为这样的书,相反真诚地希望,它能够成为畅销书,而且是长销书。”

本书基本上由我本人独立完成,但下列人士(他们大都是我的学生或已毕业的学生)撰写了其中相关部分,对此谨表谢意;我对这些部分做了修改和增补,并对它们的最终质量负责:

赵震:第六章第五节“对语义悖论的新近研究”;

王海若:第八章第四节“布洛斯逻辑谜题”;

刘靖贤:第十章“决策和合理行动的悖论”;

第十三章第三节“次协调逻辑与严格悖论”;

刘叶涛:第十一章第二节“主要道德悖论及其解读”

我的博士生彭杉杉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校对了本书清样,纠正了一些错讹,使本书质量得以改进,并帮助编撰了“名词索引”,特此致谢!

最后,我再次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立刚先生的耐心等待,以及他在编辑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专业水准和判断力。

陈 波
2013年10月30日
于京郊博雅西园 ew5H8yHiPRFVw1/Kg/shEaQd0O4uLn+YznRQMT/oJjNAQd+sZrbCdtjipw0MJN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