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模糊性理论概观

为了回应这种挑战,1970年代以来,模糊性逐渐成为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把许多当代的主流哲学家卷入其中,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进路或者理论,其中主要有:

(1)精确语言进路,其代表人物是弗雷格(G. Frege)、罗素和蒯因。他们认为,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缺陷,应该用精确的人工语言来代替,现代逻辑应该用精确语言来建构,且只适用于精确科学。但由于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用自然语言来思维,这等于说:现代逻辑不适用于自然语言和我们的日常思维,或者,当把现代逻辑应用于自然语言时,要对后者做语义整编,即用现代逻辑语言对后者做改写,有些无法改写的东西就必须舍弃。这两个后果都难以接受,故这种观点在模糊性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

(2)多值逻辑和真值度理论:模糊语句的真值超越真假二分,可以在[0,1]这个区间内取多种真值。

(3)超赋值主义:可以用多种方式把模糊语句精确化,尽管它们不在经典语义学的意义上或真或假,但可以有别的真值,如相对于某种精确化方式为真,或超真(supertruth)。

(4)认知主义:模糊性源自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存在状况的无知。

(5)语境主义:模糊性是语境敏感的,可以通过话语语境去消解。

(6)虚无主义:模糊谓词没有精确的外延,包含它们的句子也没有确定的真值。

(7)形而上学的模糊性:世界本身是模糊的,存在着模糊对象,例如“云”和“山”。有这样一个论证:山脉是实在的一部分,但它们是模糊的,因为它们没有截然分明的边界:哪里是山脉的终点和平原的起点?这一点是暧昧不清的。因此很容易看出,模糊性是实在的特征,并不是我们的思想或者话语的特征。

通过考虑以下3个问题,我们可以对关于模糊性的以上各种理论做分组或定性:

第一,模糊性的根源是语言、外部世界,还是我们的认知本身?

语义说明:模糊性源自于我们的语言和概念。语义说明包括多值逻辑和真值度理论,超赋值理论,语境主义,或许还包括虚无主义。

认知主义:模糊性源自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说明:模糊性源自于独立于心灵的外部世界本身。

第二,对经典逻辑特别是二值原则的态度:是保留,还是拒斥和修改?

坚持保留经典逻辑特别是二值原则的,有认知主义,虚无主义,某些形式的语境主义。而坚持拒斥和修改经典逻辑特别是二值原则的,有多值逻辑和真值度理论,超赋值理论,某些形式的语境主义,或许还包括对模糊性的形而上学探究。

第三,以何种方式对导致连锁悖论的论证做出回应?

(a)坚持精确语言进路的研究者,如罗素,通常会否认该类论证的有效性,即不承认其结论确实可从其前提中推出。

(b)认知主义者,某些超赋值主义者,以及多值逻辑和真值度理论家往往质疑其中的条件命题或归纳前提的真实性。

(c)关于模糊性的某些形而上学探究者接受该论证的有效性,也承认其所有条件前提或归纳前提的真实性,但质疑第一个前提的真实性,或质疑其结论的真实性。

(d)达米特和赖特等人承认,有很强的理由要求我们承认该论证形式的有效性,并同时接受其前提但拒绝其结论,这正好揭示了模糊谓词是内在不一致的。 A4owJT4MJW9PLIXkkDXoac0dpsxOkkaO6sMHUo8hCMfzETmPUzssT1DOvKWCk7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