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技术创新概念的发展经过了长期的过程。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提出创50新理论。后期技术创新的概念是在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中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51年,Robert M. Solow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其后阶段的实现发展。1962年,J.LEnos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正、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1982年,Freeman提出“技术创新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1.技术创新的经济特性
技术创新的概念强调技术手段的新颖性和技术创新的目的性,其中技术手段的新颖性表现出技术概念,技术创新的目的性表现出经济概念。因此,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与技术概念的结合。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经济特性:
(1)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市场不确定性(变化的消费倾向)、经济不确定性(产业链资金是否充足)、战略不确定性(投资规划的适时调整)。
(2)高资产性。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投入到产出会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一定的资产水平才可保障创新过程的持续性发展。
(3)高风险性。不确定性和高资产性决定了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性的活动。技术创新投入的资源和人才、不可预见的创新阻力、不可测定的创新过程以及技术创新基本理论的成果能否商业化都提高了技术创新风险系数。
(4)收益性。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其成果都将大大增强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自由竞争市场中,创新收益的高低取决于创新产品的市场受欢迎程度。
(5)周期性。技术创新的周期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始,经过技术创新实施、应用、市场实现到技术创新扩散,整个过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市场出现新的需求,新一轮的创新开始启动。
2.技术创新的管理学特征
从管理学角度看,技术创新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它是在技术新构想基础上,由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试制、生产制造到商业化应用的一系列过程组成的。简而言之,技术创新始于技术构想,终于市场化商业应用。
首先,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是指一种广义的技术,它可以是人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可以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法;可以是开拓市场能力的营销技巧等,这种技术通常被人们称为“软技术”;也可以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市场需要创造或改进形成的新产品、新服务、产品质量或功能的改进等,这种技术被称为“物化了的硬技术”。
其次,技术创新中的“创新”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技术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是根本性的,即创造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新技术;也可能是局部性的,即只是对过去采用过的技术的一种改进、一种变化。两种情况只是创新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也不能以此来判断技术创新效益的高低。其二是指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首次性”,技术创新是将创造的新技术或对现有技术的改进第一次引入企业的产品、工艺或销售系统中。
据测算,目前技术进步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科技与经济脱节, 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必须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克服原有科技体制中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的弊端,促进企业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联合的有效机制, 这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建立新型科技体制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目标确立、市场调查、生产要素组织、产品生成、商业应用等组成要素按一定方式和层次进行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每个要素性质和行为的变化都将影响整个创新过程的性质和行为,这使得技术创新系统充满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线性
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线性指整个系统的行为不是各子系统行为的简单的叠加,各子系统和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是不成比例的,甚至无法预测。例如,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知识之间、技术知识与其他创新要素之间都存在着非加合性的关系;各种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的相互补充、解释和强化的关系,使得产出的新技术知识要多于投入的知识的简单加合;各创新环节上的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以及正、负反馈回路,达到知识资源的综合集成与创新,不断增加知识与其他要素的结合,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2.层次性与涌现性
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形态的一种转换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决策层次、R&D层次、实施层次、实现层次。决策层次包括动机产生、设想形成、项目确立、确定对象和形成规划等要素;R&D层次包括研究、设计、研制、试验、形成新产品样品等要素;实施层次包括生产要素的更新与配置、组织与生产、形成商业化创新产品等要素;实现层次包括创新产品的经营销售、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实现商业利润等要素。各层次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协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实现各自功能的同时共同发挥出技术创新整体功能,即促进创新,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例如,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信息产业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信息时代,远远超过技术成果本身的功能范畴,这是技术创新涌现性突出的体现。
3.动态开放性
技术创新的动态性表现在:当技术创新不受外界冲击的影响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创新会沿着初始的路径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动演化。技术创新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不断进化使得技术创新会逐渐趋于稳定和有序。当受到外界因素冲击时,技术创新就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系统会向新的平衡状态移动。开放性则表现在:从整体上看,技术创新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技术创新过程看,技术的发展、开发、扩散的每个环节都与外界发生着广泛的联系,企业竞争全球化、研究开发一体化、知识传播网络化、科学研究国际化、人才流动跨国化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4.自组织性
技术创新系统是非平衡态的,技术创新行为导致企业不断打破自身平衡、不断寻求偏离平衡态的机会,从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得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传统产业改造和振兴的有效途径。正是这些技术创新的诱因,使得技术创新系统远离平衡态,因而自组织现象得以发生。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规律对原来企业所实施的制度、体制、组织等管理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使创新系统的组分得到组织、协同、平衡与配置,实现创新系统在功能结构上的优化,完成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演化。
1.研究与开发组织
(1)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研究开发活动方面的优势在于:它们集中拥有最优秀的科技人才,拥有最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由于政府的资助,它们可以从事本学科处于前沿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为宝贵的源泉。从历史上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大多数是首先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发明,然后转移到企业变成有利于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创新的。
(2)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企业的研究开发越来越被认为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源泉。同大学和研究机构相比,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更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更了解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活动易于与生产、销售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形成整体。企业生成的发明因而也能够较为容易地变成创新。同时,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在改善企业的生产技术、培养和锻炼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个人发明家、技术创业家
(1)个人发明家。历史上,个人发明家曾经是发明和创新的主体。19世纪和20世纪初被认为是个人发明家英雄辈出的时代,出现了瓦特、爱迪生、贝尔等一批伟大的发明家。一方面,这个时期的技术简单,对实验设备和资金的要求不多,发明家可以靠经验的积累从事发明;另一方面,所有重大的个人发明,也都是发明家创造性地运用科技知识的结果。
(2)技术创业家。从创新产品的生成来看,技术创业家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力量。技术创业家指直接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他们把新设想变成商品化创新,同时在推动创新成功时有着大量的组织和创业工作,创新成功后,事业得到发展,最终变成企业家。成功的技术创业家如微软创始人Bill Gates、苹果公司创始人Steve Jobs。
3.用户与市场
用户与市场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主要不是指其知识来源,而是指创新产品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动力机制。用户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实际上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一项创新推出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新的矛盾,同时产生新的需求,用户会将这种需求反馈给之前的创新者,推动创新者进行改进创新;二是用户并不把新的需求反馈给之前的创新者,而是自行改进创新。市场指是市场需求产生的技术创新拉力,市场引发实际上是用户需求引发。市场需求本身不能生成创新,而它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体现在对创新者的及时信息反馈,激发创新者进行创新,以满足需求或获取新利润的愿望。
技术创新动力,指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某种力量或各种力量的集合。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包括许多因素,可以从企业内部、外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其中,内部动力包括:利润驱动力、技术创新保障力和管理创新支持力;外部动力包括:技术推动力、市场驱动力和政府支持力。 企业技术创新各组成动力示意如图3-2所示:
图3-2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示意图
1.内部动力因素
(1)经济利益驱动力
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利润,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盈利的企业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运作,故经济利益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企业技术创新利益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各方面的满足,它是企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获得市场垄断地位,享受垄断期间的高额利润,企业一般甘愿冒引进新思想和克服旧障碍必要的风险。例如,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多年来凭借其成功开发的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XP、Vista和Win7)垄断着电脑系统软件销售行业,巨大的利润引导微软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投入。不同的企业由于技术创新的目的不同,其实施的创新类型也不一样。追求短期利润的企业一般不会在短期内用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强度较大的工艺创新,而只有在生产技术和产品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挖掘现有技术、管理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潜力,进行模仿创新;追求中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企业不计较一时的利润得失,宁可牺牲部分短期利润,增加资本积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推出新产品,从而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价格优势、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以获得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 总之,企业追求技术创新成功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创新利润的实现过程,创新利润具有诱导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
(2)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因而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人才投入能力、科技活动资金投入能力、创新产品生产能力和创新产品销售能力。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实施和实现技术创新的概率越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积累了企业以往技术创新成功的经验,拥有开展技术创新成功的信心,驾驭创新风险的能力更强,能够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再次成功。
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保障企业在技术层面上取得新的突破,从而研发出具有新品质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成功的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使得企业产品线趋于多样化,这样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优势,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不断前进。
(3)管理创新支持力
管理创新是指从企业经营层次上,有效地利用企业既有资源对整个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协调人、物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实现创新利润而协同努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从管理过程的角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创新意识促进技术创新行为的产生。Peter Druck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具体工具,也就是说他们利用变化作为开始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的机会和手段。企业家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创新意识推动着企业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技术创新可行性的信息,推动着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持续发展。
②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创新制度首先界定了产权责任,使得企业员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技术创新的目的性;其次,人性化地设定利于创新的组织制度,使得企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企业资源之间能够按照明晰的组织制度,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有序工作,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最后,通过一系列激励制度激发企业员工推动和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力量来源。
③创新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挖掘更强的人力资源潜力,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营造利于创新的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向心力。富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引导科技活动人员的创新趋向,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创新目标,而且能够约束和规范科技活动人员的创新思想和行为;另外,企业创新文化可以凝聚和团结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创新力量。
2.外部动力因素
(1)技术推动力
技术推动指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技术经济活动,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又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一些根本性的创新如计算机、无线电通信产品等都是来自于技术的推动。 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引起技术创新活动,并形成高潮。
技术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包括:新技术思路诱导、技术预期、技术轨道和输入推动。
①新技术思路的诱导。R&D产生的新技术思路,往往会诱发企业家去组织技术创新活动,并将技术创新成果投入商业化运营。
②技术预期。技术预期包括技术寿命预期、技术经济效益预期。当企业家预期到R&D产生的某项技术寿命周期较长,其应用可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他就会将这一技术投入商业化过程。
③技术轨道。重大的技术进展一旦范式化,就成为技术轨道。在这条轨道上,只要有某一项技术商业化,其同类创新就会沿着它本身开辟的轨道,自发地启动并完成多项渐进创新。
④输入推动。当新材料的引入使旧的工艺、设备无法或不能有效加工时,就会推动创新者变革工艺、改进设备,以适应生产发展。
(2)市场驱动力
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产品(服务)价值,满足需求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和交换过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发展。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包括两方面:市场需求拉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
①市场需求拉动力。技术创新的想法来源于市场自身和客户的需求,企业为此创造新技术、新工艺从而生产出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占领新市场,创造新的市场价值。当创新的技术和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并为市场所接受时,技术创新就会创造商业价值。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有关技术创新的大量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有超过60%的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所致;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速率和方向的主要因素。 市场需求可划分为有效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两种。面对有效市场需求,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从市场需求中截获企业所需的有效信息以定位新产品或设计新服务,进而实践技术创新和占领市场;对于潜在市场需求,企业所得信息是未来需求,企业应通过分析、预测制定适合的创新战略。
②市场竞争压力。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优胜劣汰推动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它迫使企业不断研究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企业需要的生产要素通过竞争从市场上取得,企业生产的产品要通过竞争在市场上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争取和分配。 市场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和压迫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市场竞争迫使企业迅速收集有关竞争对手的情报资料,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市场竞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此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再次,市场竞争能改变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观念和理解,增强科技活动人员的创新素质;最后,市场竞争可以消除创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消极因素,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3)政府支持力
政府通常出于国家政治目的和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需要,利用组织、政策、法律和行为体系,对社会各层次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政府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企业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为实现这一目的,政府应该通过改进商业环境、构建兼顾各方利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投资人力资源、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研发等方法,形成利于技术创新的各种条件;政府亦可通过为基础研究提供直接的资助和发展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等方式,增加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具体而言,政府用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方式体现在制度环境、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例如,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建立保持市场有效竞争和奖励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构建支持市场导向型的财政和金融环境以及为人力资源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和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法国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措施,如研发经费支出和科技成果转化、34个工业振兴计划、《法国—欧洲2020》战略建议等,值得关注。
在法国,研发经费往往由政府与企业分摊。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入,往往还多于政府。以法国驻华使馆科技处提供的2010年的数据为例,法国当年研发经费中政府投资为160亿欧元,而企业投入却高达274亿欧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法国政府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大约2.3%。但很多研究成果,最终转化成产品,必须要通过企业,所以法国工业产权局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法国政府在2011年成立了技术成果快速转化的公司,主动到法国各家科研机构去寻找有价值的创新,同时也鼓励科研机构里面的科研人员自己创业。在资金方面,法国通过公共机构BPIC以及科研税收信贷,支持中小企业主导的创新。
法国总统奥朗德于去年在爱丽舍宫提出了法国未来10年振兴工业的34项行动计划,提出要建设“新的工业法国”。34项未来工业计划涵盖可再生能源、全民低油耗车、电动汽车充电桩、高技术智能化纺织业、无人驾驶汽车、未来高速火车、重型飞艇、全电推进式卫星、智能电网、数字化医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纳米电子技术、超级计算机、机器人技术、医疗生物技术、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法国将投入35亿欧元支持上述项目,并将鼓励私人投资,保证企业科研工作。
通过这些计划,法国描绘出一幅未来工业的美好前景,比如在交通运输方面,法国将拥有100公里只消耗2升汽油的节能汽车。在医疗健康领域,机器人将走入家庭为老年人服务等。
近年来,法国工业和企业竞争力加剧下滑,法国政府为此制定了《法国—欧洲2020》战略,提出加强创新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9项建议。比如,明确法国科研需积极应对的9项重大社会挑战:资源节约化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清洁、安全和高效能源;刺激工业振兴;健康与生活舒适;食品安全与人口挑战;交通与可持续城市体系;信息与通信社会;创新型和适应型的和谐企业;发展欧洲航天事业的雄心。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实验室合作的系列政策,如研究税收抵免、卡诺科研机构网等。
资料来源 :http://legal.china.com.cn/2014-12/11/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