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推动作用

(一)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选择。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将符合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公司经营方针的一部分,也就是追求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另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创新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永续发展。

然而,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如何将企业经营目标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活动不仅能够为企业谋取利润、提升核心能力,也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创新的手段,有效地整合多种资源,从而形成收益的可持续性。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的创新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1)观念创新。企业应当鼓励讨论和采用新的经营思想、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经营思路,在实践中形成新的经营方针、新的经营战略或经营策略。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不仅自己要进行观念的创新,而且能够在企业中倡导创新,鼓励企业员工大胆创新,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企业的观念创新一旦实现,就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2)机制创新。企业需要把各种创新活动制度化,从而对创新活动提供根本保证。这包括从组织、运营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技术创新。今天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市场、低端和高端市场、现有和未来市场等多方面的竞争。供应商、客户与相关配套企业的情况处在迅速的变化之中。今天的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并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前微软董事长Bill Gates(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18个月。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充实技术研发队伍,改善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激发全员的斗志和潜能,突破知识产权的壁垒,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增长型业务作好准备。

(4)营销创新。企业必须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在某一方面的突破或变革。如果产品或服务无法销售出去,那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无从谈起。通过营销创新,企业可以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影响力。营销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创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一个区域(包括国家)而言,创新活动能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先,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并将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罗伯特·索洛、罗默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其次,区域创新有利于绿色技术选择。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生态、能源、粮食、污染等多种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由于在特定时期和地区技术手段的不合理应用所造成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是既有利于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技术。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和经济因素,企业的技术选择往往面临技术范式、市场需求、转换成本等阻碍。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建立选择机制,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社会舆论和教育宣传,引导市场和消费者观念,改变企业的技术选择,使产业技术变革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最后,区域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着重发展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区域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为制造业提供先进高效的技术设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带动与之配套的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法律和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自然资源消耗少的产业迅速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一过程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减少资源消耗、保护区域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创新

(一)可持续创新的概念

企业的可持续创新(sustainable innovation),是指企业改变产品、服务或流程使之适应市场需求,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同时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社会、资源、环境等产生的外部性问题的创新活动。 一般的创新活动多是从现时的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进行考量,注重现时的或者短期内的创新绩效;而可持续创新则从创新能力的持续增长出发,着眼于提高长远的创新绩效。

(二)可持续创新的内涵

企业的可持续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就内部而言,创新行为所塑造的核心能力应当是可持续的。企业的创新应当综合考虑全球价值链一体化的布局与本地经济政治现状,通过全球化的经营活动,结合国际与国内自身资源优势,实现全球和本地的知识积累,打造可持续的核心能力,建立独特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进而实现全球化和本地化的市场收益。我国目前的一些企业创新活动,例如山寨手机、盗版软件、其他通过盗用知识产权的方法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以及大量依附于价值链低端活动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业务,虽然短期内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然而其竞争优势只是建立在短期的市场偏好的基础上。由于不具备核心的知识产权、缺乏谈判能力、没有建立独特的商业模式或品牌、不具备价值链一体化能力等价值增长点,这些创新活动很可能因为外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知识产权环境等变化而迅速丧失市场竞争力,因此这些创新活动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核心能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创新,必须整合企业的有效资源,根据市场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构成、增长模式、运营机制、企业文化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就外部而言,创新活动所依赖的资源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包括生态、能源、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企业必须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保证眼前业务的稳定进行,还要保证这种盈利模式建立在资源的良好维持、保护与再生的基础上,保证后代有资源可用。这就要求企业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科学分配,实现资源节约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当前的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动,许多是建立在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稀有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发的基础上的,在一些地方甚至造成居民健康状况恶化的悲剧。“焚林而猎,涸泽而渔”的教训不应当出现,必须尽可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和道德文化系统,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约束,使得创新活动能够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致,而不是背道而驰。

本土化视角
小米手机“破坏性创新”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基于安卓系统的中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其核心业务为小米手机、MIUI、米聊,旗下主要有小米1、小米青春版、小米2、红米等九款手机产品。

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小米18个月共售出1100万部小米手机。根据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的统计,2013年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共售出440万台智能手机,略高于苹果的销量,并于2013年4月超越华为、中兴等知名国产手机品牌,跃居国产手机品牌亚军。作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弱势后入者,小米公司的快速发展显示出了与行业先入者相抗衡的实力,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和借鉴。

1.高性价比的分离市场侵入模式创新

智能机主流用户可能会认为,与苹果手机相比,除了开锁键个性化外,小米的质量属于劣质;与安卓系统的手机相比,除了操作界面的图标设置模仿苹果外,小米只是现有技术的组合,但小米手机却成功进入了智能机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有:

(1)智能机用户中有一部分为80后和90后,这类群体对时代潮流敏感,垂涎于智能机,对手机性能挑剔,但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小米将之称为“手机发烧友”,并将这类群体设定为目标消费群体,将这部分市场作为进入市场的基点。小米通过主流智能机的高配置和1999元低价格的高性价比来吸引这类群体的关注,并将“我的150克青春”作为产品的宣传主题,努力使产品贴近该类群体。实践证明,小米的低价迅速获得了这类群体的认可。

(2)在位品牌智能机企业高配置、高价格的定位为小米进入市场提供了契机。在小米发布以前,市场上顶级配置的手机都在4000—6000元之间,并不重视这类追求高配置、低价格的智能机消费群体的需求,为小米提供了市场机会。因此,小米充分利用这一市场细缝,在配置能够满足智能机用户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超低的价格迅速满足这类顾客的需求并有效增加了这类顾客的价值,避开了与在位智能机品牌企业的正面竞争,从而顺利进入智能机市场。

由此可见,小米准确把握了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即目标消费者和恰当的产品定位,用高配低价的产品来满足这一分离市场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高性价比策略成功地为小米在智能机市场中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互联网直销手机的营销模式创新

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如何将产品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因此营销模式十分重要。小米的销售渠道有两个,一是小米网,二是通信运营商渠道,其中小米网的权重是70%,运营商渠道为30%。小米的销售模式刚好与传统的手机厂商相反,首创了互联网直销手机的模式,除了运营商的少量定制机外,只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

最后,这种将销售终端放在网上的销售模式创新,使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便可在小米网了解到小米的方方面面,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而且有利于产品的知识传播及产品透明度的保持。

小米的营销模式创新除了渠道创新外,还将炒作与饥饿营销相结合。小米通过软文、论坛、微博的方式,使小米的身影出现在顾客所有能够接触的地方,并通过苹果式的发布会、性能测评、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等炒作手段,为小米做大量的宣传,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也为小米的发售做了充分的铺垫。但在消费者对小米有一定了解后,小米并没有立即发售,而是通过时间来增加消费者的期望。

3.基于社区互动的互联网研发模式创新

小米通过互联网与用户保持交流,并对不同社区渠道进行了鲜明的分工,即“微博拉新、论坛沉淀、微信客服”,特别是将小米论坛作为与用户交流的主要平台,通过论坛持续式运营来传播和创新小米技术,根据用户的评论和回复收集顾客的反馈信息,并让用户参与小米的研发。

小米的第一个成熟产品即MIUI 操作系统,便是几十万米粉共同开发的,而且小米根据论坛中米粉的回应和讨论,不断更新MIUI,并于每周五发布MIUI 开发版。小米选择通过社区互动来创新产品的研发模式,将顾客的参与感融入产品开发的源头,社区互动成为创造顾客参与感的基础,也为顾客群体的不断扩大提供了保障。

小米最初的50万核心用户便是在论坛传播中获取的,论坛目前注册用户已经将近1000万,每天有100万用户在里面讨论。论坛的专业运营团队监控和参与论坛讨论,及时处理用户的问题,有助于维护公司与用户的关系,塑造公司良好的口碑,并通过这部分忠实顾客的口口相传,不断吸引新的用户,使“发烧友”向“泛发烧友”扩展,不断扩大顾客群体,从而吸引部分智能机的主流用户。

资料来源 :黄胜忠,余凤。弱势后入者的破坏性创新策略分析——以小米手机为例[J].商业研究,2014,(7):3—5.

三、绿色创新

(一)绿色创新的内涵与分类

1.绿色创新的内涵

绿色创新(green innovation)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活动,它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衡量标准,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作为激励机制。

对绿色创新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绿色创新是绿色技术从思想形成到产品推向市场的全过程。

·绿色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开发新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增长,实现技术、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绿色创新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效益,创新主体多元化、成果扩散低成本化和公益化的创新。

·绿色创新就是通过技术、管理、消费等领域的创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对人体危害最小化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最小化的创新活动的总称。

绿色创新应该是创新主体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开发的新技术的管理手段,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科技、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持续增长的思想、行为、技艺、方法的总称。

绿色创新是生态学向传统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它建立在新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中,在创新的各个阶段引入生态观念,从而引导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维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改善的方向发展。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生态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培植绿色意识,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技术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创新的分类

绿色创新主要在四个不同层次上进行,即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意识创新。

·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是指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创新。

·绿色产品创新,即开发各种能节约能源、原材料,少使用昂贵或稀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危害或少危害人体健康、少影响生态环境的产品以及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

·绿色工艺创新,包括目的在于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产生的清洁工艺创新和

目的在于对已产生污染物排放的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清洁工艺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物耗、能耗,从而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环境的危害,而且可以降低利用资源的成本,使产品在品质上和价格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绿色意识创新,主要是指培养、形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意识的过程,如绿色教育、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等。

(二)绿色创新的原则

1.多目标原则

绿色创新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追求生态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

追求经济效益要求绿色创新为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和产出价值的最大化提供尽可能的手段。生态效益要求绿色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平衡,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效益主要是从先进性和创新性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同时予以考虑。社会效益则要求绿色创新要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则致力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R原则

3R原则就是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落实到操作层面的具体表现。3R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ing)、再利用原则(reusing)和再循环原则(recycling)的简称。

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如改革产品的包装、淘汰一次性物品不仅可节省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削减废弃物的排放量;制造轻型汽车代替重型汽车,既可节省资源,又可节省能源,同时又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

再利用原则要求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降低物质流动速率,提高利用效率,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形式使用,避免产品过早成为废物。例如,将汽车设计模块化,使各种零件易于拆卸和再使用;从慈善组织购买二手货或稍有损坏但不影响使用的产品。

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用于生产新产品,减少最终处置量,从而实现资源的闭路循环,实现资源的生态化。例如,将制糖厂所产生的蔗渣作为造纸厂的生产原料,将糖蜜作为酒厂的生产原料等。

3R原则实施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再利用—资源化。实行3R原则是人类向不可持续的“用完就扔”社会的诀别。它鼓励人们先治理后排放,主张在生产和生活的开始和过程中减少废物排放,并把废物看作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和开发,实现“封闭的循环”,使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走向生态化。

3.协调发展原则

绿色创新必须协调好经济、生态、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取得整体效益。协调发展原则体现了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的和谐思想。

全球化视角
美国绿色经济转型

绿色转型成熟与绿色发展期(2012—2030年)

1.转型驱动因素及表现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提出“绿色经济”概念,政府认识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希望美国能够走在新能源技术前列,成为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出口国,而不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奥巴马政府也期待通过这一方式,既能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大批就业岗位,又能为美国的持久繁荣确立更雄厚的新技术优势,希望绿色经济发展成为其重振经济、增加就业、占领21世纪全球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支柱。

2.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政府推出了总额近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因此该方案也被誉为“绿色经济复兴计划”。经济刺激方案中用于清洁能源的直接投资及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减税政策涉及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根据该计划,到2012年美国电力总量的10%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为混合动力车和新燃料电池的开发提供24亿美元的资金,并为购买节能型汽车的消费者减税,力争到2015年使美国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奥巴马承诺,美国对替代能源的投资将创造多达500万个就业机会。

在能源科研领域,美国政府也宣布在5年内投资7.7亿美元成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3年内拨款4400万美元,促进核能技术升级;拨款7.9亿美元,推动下一代生物燃料的发展。政府将温室气体减排方案与绿色技术创新联系起来,计划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未来10年内向污染企业征收646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将投入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以推动美国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依赖。此外,美国政府借助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多种措施,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在政府奖励和补贴政策上,美国设立“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支持化工界研发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的新工艺、新方法,并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划拨677亿美元用于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交通。

在税收优惠方面,美国政府承诺为混合动力车和新燃料电池的开发提供24亿美元资助,并为购买节能型汽车的消费者减税。此外,美国各州规定,对于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政府将优先购买。在绿色就业培训方面,美国大力提倡“绿领”概念,出台“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美国每年从培训基金中拿出1.5亿美元,资助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就业培训计划,重点放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业的工作岗位上,每年培训3.5万名工人进入“绿色”行业。

资料来源 :邬乐雅,曾维华,时京京,王文懿。美国绿色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及相关环保措施研究[J].生态经济,2013,(2):4—5.

从创造力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绿色创新现状

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资金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绿色技术投资应占到GNP的1.5%左右。然而,我国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不少企业甚至有侥幸心理,拿非绿色产品冒充绿色产品销售。绿色产品在商品总量中仅仅占有很小的比例(我国绿色标志产品有6大类型73种,德国绿色标志产品有7500多种,日本有2500多种),大部分居民尚不能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当前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还未真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企业承担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据资料显示,企业基建资金中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只有4.5%,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仅有1.3%,排污收费只占应征额的51.4%,可见中小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的投资更少。目前,我国绿色技术中末端治理技术仍然占较大的比例。另外,政府的投资也要考虑投资的效益以及政府利益,政府一般对基础性的研究投入力度较大,而对应用研究投入力度较小。在技术创新的投资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为了考虑大众的利益和需求,对产生近期利益的项目会投入较多的资金。而绿色技术创新往往风险较大,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不能保证在短期内带来明显的效益。因而,政府对这类投资不会有很大的积极性,束缚了绿色技术的创新。

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还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排污费征收和使用管理上忽视诱导机制的运用。我国环保资金的使用主要是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形式,这容易导致排污者形成“资金返还”的错误观念,从而“等、靠、要”环保资金,而不是积极治理污染。环保补助资金的无偿使用形式,不能提高排污者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2)收费标准偏低。一些企业应交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导致这些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治理。例如,造纸厂处理1吨中段废水需要运转费1元,而每吨废水的排污费仅0.1元。所以,企业往往不采用成本相对较高的绿色技术,企业破坏环境的私人成本依然小于社会成本,政府管制对企业的约束机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征收范围窄。我国排污收费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一部分事业单位,对中小企业、街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排污收费仅在部分地区实行。

(4)执行不力。一些地方在排污收费中存在着“协商收费”的做法。

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为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有富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不肯出售自己的节余排污权,造成排污权的浪费;或者漫天要价,扰乱了排污交易秩序。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和法律滞后,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的立法,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得排污权交易受到限制,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能有效运作。当前对企业的罚责过低,治污费用居高不下,而某些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购买排污权或者治理,这就使得排污权交易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阻碍。只有当对超标排污企业的责罚程度高于其治污成本,治污成本又高于购买排污指标成本时,企业才有可能购买排污权。

资料来源 :陈国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08. jDZmMNTXqkPNSjck3IYGO1yrTddMDdhXE/BtxXhbvt4yAvvI9ku4ruCPfQCZY5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