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美国贸易逆差结构性因素经验性检验

一、美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变化趋势

根据莱布辛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一国资本要素存量相对增加时,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趋于萎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长期实施产业转移,以及在产业转移之下所形成的“去工业化”现象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结果。而去工业化使制造业呈现产业空心化态势的同时,服务经济逐步成为典型形态。

配第克拉克定律描述了产业结构变动间劳动的转移规律,认为受收入弹性差异与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的共同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梯次提升,劳动力会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梯次移动。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等验证了该理论,揭示了库兹涅茨法则在三次产业中国民收入占比的变动趋势,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既相互联系又不完全同步。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学者发现了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经济服务化”规律(Bell,1973),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一国产业规模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必然要从农业向制造业过渡,进而再向服务业转移,其结果是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占GDP比重亦或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超过农业与工业总和,经济出现服务化趋势。这些理论表明,一国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的梯次提升,会出现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由此带来就业的结构调整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基本的假定:若认同产业转移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影响,则美国经济服务化将转化为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其服务贸易顺差将同步扩大。图3.3显示,美国服务业占国内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而制造业占国内GDP的比重在2010年前基本上是下降趋势。因此,美国多年来的贸易逆差与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变化也就有了紧密的联系。

图3.3 1992—2014年贸易差额与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GDP比重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美国去工业化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货物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顺差并存。在1971年美国货物贸易首次出现逆差的同时,服务贸易却开始出现9.58亿美元顺差。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上升至1320.3亿美元,近40年间增长约138倍,服务贸易对美国整体贸易的平衡做出了较大贡献。例如2009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5069.44亿美元,但整体贸易逆差却只有3749亿美元,2014年货物贸易逆差7414.6亿美元,而当年服务贸易顺差却高达2331.38亿美元,整体贸易逆差缩减至5083.22亿美元。由此也验证了产业结构性调整对贸易差额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图3.1中关于美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整体描述。

二、美国商品贸易逆差类型

从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趋势来看,美国资源性逆差与补偿性逆差将占主导地位,而竞争性逆差将居于次要地位。来看具体的情况:

(一)资源性逆差

石油进口及制品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例如,美国石油贸易逆差按2005年美元来衡量,1995年高达1773.07亿美元,占当年贸易逆差比重高达102.03%。2002年以来,美国石油进口总额基本上在2400亿美元(2005年美元)以上的水平,200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石油贸易逆差占比基本维持在1/3的水平。这一方面既反映出美国需要进口大量的资源性产品,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成功,能源消耗率与能源利用率在大幅度上升,使得石油进口并未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扩大。2010年开始,石油贸易逆差已下降2000亿美元之下(见表2.8)。不过在莫里赛特(J.Morisset,1997)看来,由于世界经济体系的非均衡布局及垄断力量的存在,原材料出口国每年损失的外汇收益在1000亿美元。显然,资源性逆差是美国人所需要接受而且也愿意承受的。

(二)补偿性逆差

即由于美国不生产或不主要生产而需要消费的产品的大量进口所导致的贸易逆差,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大量进口。例如,美国进口大量纺织服装产品、轻工产品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用以弥补美国对基本消费的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的逆差是补偿性逆差(宋玉华,2002;刘建江,2005)。有学者认为,美国正是以补偿性逆差为基础,成功地实现了其经济发展从“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向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形态的转变。就中美双边贸易来说,中方对美方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家具、服装服饰、鞋类及小商品),1996—2009年累计高达2.16万亿美元,占中美贸易逆差中的比重高达102.26%。由此也说明了中美贸易差额的主体是补偿性贸易差额。

(三)竞争性逆差

美国既主要生产也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所形成的贸易逆差。主要集中于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例如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日用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等。其中汽车及运载工具类商品较为突出,1994年该类商品逆差666.9亿美元,占整体逆差的41%,此后所占比重虽然在下降,但总额在上升。1998年该部分贸易逆差总额高达1078.87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但所占比重却降至26%,2008年总额还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1049.55亿美元,但所占比重已降至17%。这部分逆差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内部逆差,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全球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跨国公司不断发展的现状,也表明美国国际分工地位的高级化以及产业内贸易在大幅度发展。

由此进一步验证:全球产业转移及由此逐步形成的美国国际分工地位的高级化,形成了全球特殊的商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是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三、美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类别验证

按照海关编码(即HS编码)对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构成进行归类,取进口商品占比超过2%的大类商品来进行比较(见表3.4)。以2012年为例,美国商品贸易逆差7296.11亿美元,在大类商品中排名第一位的是第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有2864.5亿美元的逆差,所占比重高达39.26%,这属于资源性逆差部分;排名第二的是第85章(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有1291.43亿美元的逆差,所占比重高达17.7%,这属于补偿性逆差部分;排名第三位的是第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有1069.25亿美元,所占比重14.65%,这属于竞争性逆差;排名第四位的是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有927.68亿美元的逆差,所占比重高达12.71%。第四位的类别则界于三种类别的逆差类型之间。前四大类商品贸易逆差总计高达6152.86亿美元,占当年贸易逆差的比重高达84.33%。

从美国进出口商品的具体类别来看,美国商品贸易逆差的领域集中于机电产品和矿产品,两者所占比重长期在2/3的水平。此外就是纺织品及原料,长期占据贸易逆差约10%的水平。此三类贸易逆差占据了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约3/4。以2012年为例,机电产品逆差2219.11亿美元(占30.41%),矿产品逆差2835.63亿美元(占38.86%),两者占据当年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高达69.27%;再加上纺织品贸易逆差769.71亿美元(占10.55%),占总贸易逆差的比重高达79.82%(见表3.5)。进口产品逆差符合图3.1的描述。

美国处于顺差的大类商品中,2012年排名顺差第一位的是植物产品(农产品),有324.63亿美元的顺差;排名顺差第二位的是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类产品,有顺差105.71亿美元;排名顺差第三位的大类产品是贵金属及制品,顺差85.68亿美元;第四位的产品是纤维素浆、纸张,顺差84.29亿美元。除农产品与纤维素浆、纸张之外,也符合图3.1的描述。

表3.4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构成(章)(2012-2013)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 负值表示逆差,正值表示顺差。

资料来源:根据:http://win.mofcom.gov.cn/yanjiu/list2.asp? country=美国整理。

表3.5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构成(类)(2012-2013)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 负值表示逆差,正值表示顺差。

资料来源:根据:http://win.mofcom.gov.cn/yanjiu/view study.asp? ia=37956计算整理。 vej4zDr/L0PO3Imv3sCTBIBs+fmZJA2ZfbuakRMu8JYoBn6uQoSYDQZQ6cGS/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