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美国贸易逆差

进入21世纪,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呈现进一步急剧扩大之势。自2001年小布什执政以来,美国经济外部失衡严重并且不断恶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贸易逆差急剧膨胀。2001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4272亿美元,然后接连跳过5000亿美元、6000亿美元、70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在2006年即第二任布什政府的第二年达到8361亿美元,年均增量超过8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4.37%,远远快于同期美国GDP年均不到3%的增速,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而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经济衰退,奥巴马政府将扭转贸易逆差作为经济复苏的手段之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在此思路指引下,美国对外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其中对中方的贸易保护措施表现尤其突出,这也使得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整体贸易差额状况

贸易差额的快速增长及贸易差额绝对值的迅速扩大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经历1990年10月—1991年3月短暂的战后第八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后,步入了持续、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之路,直到2001年2月,长达119个月,为战后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并且经济呈现出“三高两低”的局面,即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贸易逆差、低失业率低、低通货膨胀并存(见表2.7)。

20世纪90年代美国重新夺回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出口贸易额从1993年的6428.63亿美元剧增至2000年创纪录的10705.97亿美元,2007年进一步增长到16486.65亿美元,较1993年增长了156%,年均增长10.43%,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18390.12亿美元;商品与服务进口由1993年的7131.7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3507.63亿美元,增长了229.6%,较出口增幅高达73.6个百分点。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增长幅度的差距直接的体现就是美国贸易逆差额急剧攀升,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由1993年的703.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7592.4亿美元,2007年略有下降,仍然高达7020.99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979%,年均增长65%,远超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对外贸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达14.98%,整体贸易逆差下降幅度高达46.34%。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美国整体贸易逆差又上升至5486.26亿美元(见表2.7,图2.1)。

图2.1 1992—2014年美国对外贸易趋势变动图

资料来源:http://www.bea.gov/agency/uguide1.htm#_1_19

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international/trade/trad_time_series.xls。

虽然在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却比中国多出一倍多。根据美方的统计,2013年服务贸易额为113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出口额6819.7亿美元,同比增长5.0%;进口额450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顺差23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0%。2013年,中方服务贸易总额仅5396.4亿美元,比美国少5926.7亿美元,其中出口2105.9亿美元,逆差总额高达1184.6亿美元。

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一是因为商品贸易差额急剧扩大——由1993年的1324.51亿美元扩大至2007年的8231.92亿美元,增长了521%;二是服务贸易顺差增长趋缓——1993年为621.41亿美元,2000—2005年较1993年有所下降,2006年开始重新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到2007年达到1210.93亿美元,1993—2007年仅增长了94%。在此影响之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同步扩大,由1993年的848.0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026.36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795%。2009年美国贸易逆差的减少,除受金融危机冲击之外,还得力于经济调整及奥巴马政府采取的缩减贸易逆差恢复经济的多种措施。

表2.7 1993—2014年美国对外贸易状况(BOP口径)

单位:百万美元

注:收入差额是指投资收入差额。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http://www.bea.gov/整理。

二、美国贸易逆差商品结构

(一)石油贸易逆差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一直以来,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原油逆差在贸易差额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高。表2.8是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石油贸易逆差状况,数据以2005年美元为基础。1994年石油逆差所占比重高达93%,1998年开始下降到60%以下,1999年进一步下降至45%以下,2002—2011年基本上维持在28%~35%之间,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虽然其相对量在下降,不过其绝对量基本上在1500亿美元至2200亿美元之间,其中2005年最高达2733.02亿美元。而从总进口额来看,石油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1994—1998年在20%~25%之间,1999—2005年下降至16%~17%之间,2006—2008年在13%~14%之间,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美国石油进口总额波动幅度较小,1994年进口1721.43亿美元,2005年达到进口最高峰2979.4亿美元,此后有所下降,2012年下降至2306.13亿美元(见表2.8),2010年开始,石油贸易逆差已下降2000亿美元之下。由此也反映出美国贸易逆差商品结构当中,较大部分是由原油进口所引起的,且石油进口规模相对稳定。自2007年以来,石油贸易逆差持续减少说明美国能源结构调整及能源独立战略初见成效。

(二)最终大类商品进口出现变化

按最终商品用途来分类的贸易差额,1994年以来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表2.9显示,工业用品(包括石油及石油制品)1994—1999年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4年占贸易差额的91%下降至1999年的50%,2002年开始下降到40%以下,2009年下降到29%,2010年以来有所上升。而消费品在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则相对处于较为稳定的位置,1994年相当于总贸易差额的48%,1995—1997年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1998—2006年在40%左右,2008年开始又上升到50%以上,2010年重新下降。另一个在总贸易差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类别是汽车及运载工具,1994年高达41%,2004年下降至20%以下,其后基本上在17%~19%之间,但2012年以来又出现上升趋势(见表2.9)。

表2.8 石油逆差及在总逆差中所占的比重(经季节调整,2005年美元)

单位:百万美元

注:(1)详细数据是以经济普查为基础获得的,将其转换成以BOP为基础的资料无法获得。

(2)误差代表总普查数据来源的不一致性(余额表示普查获得的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与各组成部分合计的总额之间的差额,更多的信息见www.census. gov/ft900 or www. bea. gov/newsrdeases /international/trade/tradnewsrelease. htm.)。

(3)比重均为笔者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 http://www, census, 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storical/加工整理。

三、贸易逆差国别(地区)结构

(一)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国家(地区)排名整体上呈现相对稳定态势

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000年之前,日本长期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但2001—2007年,日本已经下降至第二位。2000年以来,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且其与美国第二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的差距越来越大。2008年以来,除2011年之外,日本均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从地区性上看,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地是亚洲。中国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个亚洲,近年来东盟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呈现萎缩状态,中国逐步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的最大逆差来源国。

在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中,德国的地位保持稳定,基本上在第四位、第五位之间。墨西哥与德国的地位变化往往处于交替当中:1998—2000年墨西哥居于美国第五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的位置,在德国之后;2001—2003年上升至第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地,在德国之前;2004—2005年墨西哥又排在德国之后;2006年开始,墨西哥在美国贸易逆差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该年超过德国排名,居第四位,2007年上升到第三位,2009年上升到第二位;2012年开始,墨西哥地位下降,德国重新占据第三的位置。

加拿大、墨西哥为美国邻国,且均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方,符合区域贸易发展规律。1999—2006年加拿大长期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地,2007—2008年加拿大居于第四位和第二位,但2009年开始下降至第五位。墨西哥2006年排第四位,2007年上升至第三位,2008年下降一位,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逆差来源地。1999—2006年,加拿大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国,2007年下降至第四位,2008年上升至第二位,但2009—2010年下降到了第五位(见表2.10)。

(二)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越来越趋于集中

美国贸易逆差国别结构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逆差来源地非常集中,而且这种集中趋势呈逐年扩大态势,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1999年,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日本只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17.99%。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只占美国贸易差额总额的16.86%,但到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9.86%,2008年上升到44.09%,2009年达到46.61%,2010年超过50%,2014年达到近62%。美国贸易逆差的第一、二大来源地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1998年为39.23%,此后有所下降,1999—2005年基本上维持在30%~35%之间,2006年之后出现集中趋势,2008年上升到56.45%,2010年超过60%,2013年高达77.30%。而从前五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地区)来看,也呈现出集中趋势,2005年接近60%,2007年迅速上升到71.11%,2008年高达86.22%,2013年接近100%,2014年有所下降,但比例仍然高达98.20%。

表2.9 1994-2014年按最终商品用途分类的美国贸易差额统计(2005年美元)

单位:百万美元

注:(1)详细数据是以经济普查为基础获得的,将其转换成以BOP为基础的资料无法获得。

(2)包括石油及石油制品。

(3)误差代表总普査数据来源的不一致性(余额表示普查获得的出U总额或进口总额与各组成部分合计的总额之间的差额,更多的信息见www.census, gov/foreign-trade/aip/priceadj. html) 。

(4)比重均为笔者计算,2010年数据为预估数。

表2.10 2000-2014年美国年度贸易逆差十大来源地

单位:百万美元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美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比较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相对量水平,也反映出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第一层次国家(地区)与第二层次国家(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1998年,美国第五、第六、第七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的差距并不大。我们以排名第五的国家(地区)为基数100,则第六、第七个国家(地区)来源地分别相当于80%、67%的水平。2000—2006年,美国的第五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与第六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的差距扩大至一倍左右,但自2009年以来,二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见表2.11)。

表2.11 1998—2014年美国主要逆差来源地差额总计及所占比重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top/index.html#2006计算整理,其中2010年美国贸易差额为笔者补充,百分比均为笔者计算整理。当年美国贸易差额数据为经济普查数据。

四、阶段性贸易政策特点

(一)克林顿政府的贸易政策

在克林顿总统任期内,美国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持续增长的贸易逆差并没有成为经济体系中的大问题,美国贸易政策相对偏向自由化。其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加强了政府干预,并由此开展经济外交;二是开拓“新型大市场”(The Big Emerging Markets),即新兴市场;三是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四是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五是放松出口管制;六是提供优惠的财政、税收、融资支持;七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扶持与鼓励;八是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九是加强双边贸易谈判;十是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在此贸易政策影响之下,美国企业参与世界市场获得了巨大成效,出口迅速增长,就业机会不断增加,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二)布什政府的贸易政策

2001年布什政府上任,受“9·11”及网络泡沫破灭的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及对外贸易政策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政治上,“先发制人”成为美国政府建立“新型帝国”、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手段,在中东发动了两场战争。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布什政府表面上“把对外经济问题置于一旁”,实际上却不断强化贸易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行美式民主的重要手段(苗迎春,2005)。在贸易政策方面,布什政府继承和发展了前任外贸政策,同时对美国贸易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强调追求自身利益的单方面价值诉求,推出了所谓“竞争性自由化”战略,从而其外贸政策呈现出“进一步,退两步”的布什主义色彩。其外贸政策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强调经济安全与公平竞争,由“自由贸易”“管理贸易”向“公平贸易”转变;二是积极推行双边贸易、地区贸易和多边贸易;三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四是实施全球网络贸易战略;五是默许美元贬值(对其他国家货币升值施加压力),强调汇率因素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不过受美国持续推动对外战争及赤字财政政策的影响,该阶段美国贸易逆差经过了2000年、2001年的短暂调整之后,2002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年创下7788亿美元的新高(2005年美元)。

(三)奥巴马政府的贸易政策

奥巴马政府上任,一个重大难题是如何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使经济迅速复苏。奥巴马政府在减少贸易逆差方面竭尽所能,并把扭转逆差作为一项核心经济政策。简要来看,其贸易政策是围绕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而进行战略性调整,力求推进出口型增长模式的形成,并服务于再工业化战略。该时期贸易战略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了重返亚太的全球性战略大调整;二是推进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用TPP来取代东亚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谈判,旨在破坏东亚经济一体化并遏制中国继续崛起势头。

奥巴马贸易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一是加紧培育地区及双边贸易关系,积极推动与韩国、哥伦比亚、巴拿马等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出口市场;二是实施“出口倍增计划”,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扩大出口,提出未来五年(2009年为基础)使美国出口翻倍的具体目标;三是针对重点贸易伙伴(中国)、重点贸易领域频频挥舞“保护主义大棒”以限制进口;四是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纵容美元贬值(包括对人民币升值继续施加压力),以提升美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从2009年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美国贸易呈现短期下降态势。但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贸易逆差却有增加趋势。自2009年12月以来,美国贸易逆差开始恢复性增长,当月实现逆差402亿美元,系全年最高。2010年美国贸易逆差增长到4978亿美元,2012年进一步上升到5376.05亿美元,这意味着受经济复苏影响,美国贸易逆差存在扩大趋势,或者说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XcoZ2y/Y/lB5GzCqIRx4xiIvX2dVlhhYzcD9IvJPA3dcbBXK5GZSF2W7YkLg8Z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