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美国曾在1973年和1975年出现小额顺差。此后,贸易逆差一直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1974—1982年出口贸易出现较快的增长,出口的商品与服务(不包括收入)由1208.97亿美元增长到2752.36亿美元,增幅达12.7%,年均增长率15.9%;进口商品和服务由1251.9亿美元增长到2993.9亿美元,增幅达139%,仍高于出口增长率12%;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由42.9亿美元增长到241.5亿美元,增长了462%。不过因为整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贸易逆差的总额及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小,这一时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见表2.5)。
到1983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较上年度增长近一倍,逆差问题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983年后,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986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超过5%,并惯性增长到1987年。
1985年以前,美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86年、1987年、1988年、1990年,联邦德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从1991年起,美国又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此后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2013年。1982—1987年,美国贸易逆差进入了一段快速增长时期,其中商品贸易差额由1982年的364.85亿美元增长到1987年的1595.57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顺差1982年为123.29亿美元,但到1987年减少至78.74亿美元,此长彼消,使得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差额由1982年的241.56亿美元增长到1987年的1516.84亿美元,增长了5.27倍。至此,美国贸易逆差逐步演变成美国经济本身和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表2.5 1974—1992年美国对外贸易状况(BOP口径)
单位:百万美元
注:收入差额是指投资收入差额。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bea.gov/整理。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并于1985年联合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受此影响,1988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开始下降,1991年曾下降到311.35亿美元,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1982年以后的最低值,当年经常项目还转为正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对外贸易收支逆差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出口在全球所占份额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美国商品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1974年年底曾高达32.5%,1980年降至10.8%,略高于联邦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5年里,美国这一比重大体维持在11%~12%之间,体现其商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已基本稳定(见表2.6)。
表2.6 1979—1990年主要国家外贸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这一阶段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美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独占鳌头。1980年以来,美国服务贸易逐年扩大,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又是服务贸易的最大进口国,并成为服务贸易的最大盈余国,1992年顺差高达690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当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近1/3。美国服务贸易的巨额顺差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期美国商品贸易的巨额逆差,减少了整体贸易逆差规模。美国服务贸易的另一个特点是服务出口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较高,高于其他主要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总之,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商品贸易虽然出现持续巨额逆差,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并居主导地位。
美国政府为缓解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压力,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其贸易地位的政策和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各国间的贸易摩擦,特别是美日、美欧以及日欧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尖锐化。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美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日趋高级化和服务化,也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土壤。这其中,里根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较为典型。
里根政府主张自由贸易的立场虽然与战后历届总统相同,但是受巨额贸易逆差影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高涨,其贸易政策更加难以实施。不得不在保护主义的压力下采取相关贸易政策。其政策表现是:①强调贸易逆差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反映,因此需要在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其直接表现是强迫日本政府签订了《广场协议》。②强调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双向影响机制,因此在推动贸易伙伴开放市场的同时,又采取了一些限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有一定的自由主义的色彩。③严格执行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对外国的贸易歧视行为实行报复。④在促进多边贸易的同时促进自由贸易区双边谈判,为美、加、墨自由贸易区(NAFTA)奠定了基础。其中,美国政府对区域经济集团化态度的转变,是这一时期贸易政策重大战略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面对全球化竞争的贸易战略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