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中国有句俗语叫“人是衣服马是鞍”,生动地说明了衣服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衣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民俗内容。学习中国服饰民俗,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国民俗服饰的实用性、民族性、仪式性和寓意性等特点,还应了解汉族服饰民俗的概貌和一些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中的精彩内容,以便加深对中国服饰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一节
中国服饰民俗的特点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穿着衣服、鞋袜,佩戴首饰以及打扮自己的风俗习惯,也是展现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服饰最初是人们为了使自己免受寒冷的侵袭而制作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人们渐渐地把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各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入服饰之中,形成了民族意蕴深厚的服饰民俗。服饰民俗不仅是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也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化心理活动的体现。所以,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象征。中国服饰民俗的直接形式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民俗服饰。中国的服饰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风俗民情的产物和载体。从服饰民俗的发展变化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中华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形态外在特征的变迁。概括地说,中国服饰民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实用性

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服饰作为服饰的第一特性。民俗服饰首先服务于日常生活,服务于生产劳动。民俗服饰的材料和功用也往往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生活在中国东北的赫哲族(Hèzhézú)不仅以渔猎 为生、为食,而且也以鱼皮为服饰材料(图1)。赫哲族的衣服、被褥甚至许多生活用品都是用鱼皮和兽皮做成的。赫哲族的鱼皮衣服一般分为鱼皮长衫和鱼皮套裤。这种服装春秋穿上捕鱼,不易透水,冬季穿着狩猎,结实耐磨。赫哲族还有鱼皮鞋,轻巧暖和、抗湿,走在泥泞的路上还能防滑。再如,蒙古袍是蒙古族特有的服饰。蒙古袍比较宽大,骑马时,可以用袍护膝御寒,夜里可以当做被子。蒙古袍的袖子细而长,冬天可以御寒,夏天可以用其驱赶蚊虫。蒙古族喜欢穿皮靴,脚尖部向上翘,这种靴子不仅骑马方便,同时可以防止小腿受摩擦。可见,生产生活的需要往往是服饰民俗产生的客观基础。

图1 鱼皮服饰

服饰民俗的实用性还表现在服饰设计中几乎始终渗透着人们的务实文化心理。这在童装和婚礼服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如结婚时,一些地区常用特别的服饰来寄托人们的美好祝福,如淮河流域曾经流行过穿“五子衣”的习俗,新婚时新娘必须穿一身紫色衣服,“紫”与“子”同音,紫色嫁衣是希望她婚后早得贵“子”,还有“五子登科 ”的寓意。福建地区的畲族(Shēzú)婚礼,新娘离家时母亲要为女儿扎上一条红腰带。这条腰带长4米,宽1米,是当地人用来背婴儿的,新娘在新婚这天使用,是娘家对她的祝福与求吉。流行于台湾、浙江等地的传统新婚服饰,如头插铁彩金箭是为了驱邪,胸前挂天宫锁、照心镜,肩上挂子孙袋,手臂缠银元等等,每一件服饰的款式和名称中都包含着祝福驱邪、保佑新人、祈福后代的良苦用心。

二、民族性

民族性是服饰民俗最为集中也最为显著的特性。民俗总是一定民族的民俗,中华民族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从文化角度看,这些服饰既是各族劳动人民生存和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区别民族身份的外在标志,更是各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汉族的唐装、维吾尔族的袷袢(qiāpàn) 、藏族的长袍、蒙古族的摔跤服、黎族的筒裙、纳西族的披肩、苗族的银首饰、畲族的凤凰装等等,无不是各民族的鲜明标志,也是相应民族的民俗文化在衣着中的体现。

服饰民俗的民族性还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对于服饰色彩看法的差异上。如汉族的服饰民俗中,白色一般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不会出现在喜庆场合。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白色却是很受欢迎甚至备受 推崇的一种颜色,如朝鲜族、回族、藏族、白族等民族都喜欢白色、推崇白色。藏族等少数民族还将白色的“哈达”作为吉祥物献给尊贵的客人。这些民族一般都生活在雪山脚下,在他们心目中,皑皑白雪是生命之水,也是洁净、神秘和美丽的象征。这些少数民族崇尚白色的习俗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中国服饰民俗的民族性也会相互融合。对特定人群而言,服饰民俗的变异性一般不太突出,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会在服饰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如现在流行于世的中国女性经典服饰“旗袍”(图2),原本是清代满族的旗人的服装。随着清朝统治的深入,满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逐渐增强,20世纪20年代初,汉族妇女也模仿着穿旗袍。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旗袍在演变当中,围绕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子长短、领口高低的讨论曾经十分热烈。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收缩,到1934年后已经缩得很小很小,女性身材的曲线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无领旗袍开始流行。旗袍在发展中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了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如今,旗袍已经成为中国女性闻名于世的“国服”。

图2 旗袍

三、仪式性

民俗服饰的仪式性特点集中体现在人生的一系列重要时刻与岁时节日中。在人生历程中,从诞辰礼到成年礼、婚礼以至丧礼,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服饰,作为一种标志,寄托一种祝福。在特定的民俗仪式中,服饰必须符合民俗礼仪,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规矩,甚至被人嘲笑。如:彝族少女的“换裙”(图3)既是一种服饰变化,也是一种人生仪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15岁到17岁之间,要举行一种叫“杀拉洛”的仪式,意思是“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成人后年轻姑娘要穿中段是黑色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抹光,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的情窦初开、秀丽端庄。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交朋友、谈恋爱了。

图3 换裙

除了人生的重要时刻,重要的岁时节日也是各类民俗服饰展示的大舞台。在一些民俗节日中,服饰还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端午节”,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给孩子们扣五彩线(图4)、挂香囊和涂雄黄酒(图5)的习俗。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五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佩戴时要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上,也可以系在脚脖子上。在小孩子脑门上涂雄黄酒同样是为了避邪强身。香囊则是装着香料的布袋,以前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东西。如今香囊的形状种类繁多,还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图4 扣五彩线

图5 点雄黄

四、寓意性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带有较多象征寓意的文化。中国民俗服饰的寓意主要表现在色彩、图案、花纹以及配搭等方面,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中国童装上的刺绣或印染的花纹图案以及儿童佩戴的长命锁、项圈等都寄予了人们祈求孩子吉祥平安健康成长等美好的愿望。再如中国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披在褂子外面的羊皮披肩(图6),显示的是纳西族妇女辛勤劳动的美德。羊皮披肩上缀有两个直径约17厘米的圆形绣花图案,在图案下约13厘米的羊皮光面下摆,横缀着一排7个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绣花图案,每个圆形图案上又各自牵出两条柔韧的麂皮细绳作为飘带,十分美观。纳西族羊皮披肩上两枚较大的圆盘分别代表日月,而7枚较小的圆盘分别代表7颗星,象征着纳西族妇女不辞辛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与成语“披星戴月”的意思一致。

图6 纳西族披肩

中国服饰民俗的寓意突出表现在服饰图案的选择与搭配上。图案多有求吉和驱邪之意。中国的吉祥动物如龙、凤、鹤、鱼、鸳鸯等,吉祥植物如牡丹、松竹梅、莲花、葫芦、菊花、石榴等,吉祥符号如太极图、喜字纹、寿字纹、福字纹、云纹、柿蒂纹、卍字纹、方胜 、盘长 等等,在各地各族的服饰中被广泛应用。而一些具有驱邪败毒作用的图案如:蜈蚣、蝎子、蝙蝠、蟾蜍、艾虎等也是中国服饰民俗中的常见图案。如汉族女性的传统内衣红布肚兜(图7),上面一般有印花或绣花。常印“福”、“三多果”(石榴、寿桃、佛手)、“连年有余”、“艾虎克毒”等图案,或者绣有“艾虎”“金鱼串荷花”“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图样,寓有驱邪求吉、爱情甜蜜、多子多孙等含义。

中国服饰民俗的寓意性特点还表现在众多的服饰禁忌中。民间忌讳将妇女和小孩的衣服夜间晾晒在室外,小孩的衣服还忌挂在高处。因为民间通常相信夜间高处多鬼怪;北方汉族忌讳衣服的扣子数为双数,因为“四六不成材”,双数扣子会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中原女子裙子不可反穿,因为“反穿罗裙,另嫁男人”;寿衣忌讳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谐音,对儿孙不利;汉族穿衣以白、黑为凶色,现在虽然已不太忌讳白衣白裤,但若扎白头绳或戴白头巾或穿白布鞋,仍然被看作在服丧 ;民间男子有忌讳戴绿头巾、绿帽子的习俗(新疆维吾尔族除外),因为青绿色自古被认为是低贱的颜色,从事下贱职业的人身穿绿色衣裤,现代还以绿帽子寓意配偶不忠有外心。至今,除了绿帽子和白头绳,民间很多服饰禁忌已经消除。

图7 红肚兜

中国民俗服饰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民族分类,则有汉族和少数民族服饰之分;如按年龄和性别分则有儿童服饰和成人服饰,成人服饰又分为男子和女子服饰;按服饰的用途将民俗服饰分为衣着、人体修饰、附加的饰物三类。如按职业服饰分,则有职业服饰与日常服饰之分等等。 NPso+0DmUVFfxsCGKdJh2eh4Dj+zy9zEgmDBv8ncUHvjdGnHoaDYVnQboWEvmz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