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中国民俗分布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之上,是中华民族长期劳动、实践和生活的产物,它一方面从属于世界民俗文化之林,体现着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同时也因为它的“中国特色”而格外引人注目。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这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的特色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看似平凡普通的一般民俗事象,很可能已经留传了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一些家喻户晓的民俗,历史根基往往更加深远,如中国江浙一带民众有过腊八节 的风俗,这一天家家从坛坛罐罐内,各取一些红豆、绿豆、黄豆、糯(nuò)米等五谷杂粮,加上糖,熬成一大锅又香又甜又糯的“腊八粥”(图5),供全家老小食用,俗称“吃腊八粥”。2009年1月3日,是农历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中国媒体有多条新闻报道各地民众争喝“腊八粥”的情景:“上海玉佛禅寺举行了‘品尝美味腊八粥,共享和谐吉祥年’腊八节赠粥迎新活动,向民众首次施赠腊八粥。一大早,数千市民在百年古刹玉佛禅寺山门前排起长队,等候品尝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祈求来年国泰民安 。” “城隍庙童涵春堂 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市民、游客们拿着分发的一次性餐具,等待品尝免费腊八粥。”据说杭州的一家寺庙,排队喝腊八粥的竟达几万人。

图5 腊八粥

关于腊八民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说腊八习俗是为了告诫人们生活要节俭,如果粮食丰收了就大肆浪费,坐吃山空 ,就会落到贫寒交迫、在旮旯儿(gālár) 里寻残粮度日的境地。但在佛教信徒中则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相传在古印度北部,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前,痛感人类生老病死的苦恼,于是舍弃王族的富贵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在尼连河畔,又饥又累昏倒在地,一位放牧的女子看见了,就把身边带的杂粮加野果,用清泉水熬粥,喂他喝。释迦牟尼喝完粥后立刻觉得精神一振,就在尼连河水中洗了个澡,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他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成了佛教的始祖。后来,佛徒们就把这一天称为佛教的“成道日”,佛寺常在这一天诵经,仿效牧女献粥的举动,煮粥敬佛,于是就有了喝腊八粥的习俗。

这些不同说法,反映了腊八习俗在中国民众中的广泛影响,而事实上腊八习俗原来的本意并不是劝导人们要勤劳、要爱惜粮食,也不是因为它救了释迦牟尼并使他得道成佛而来的。据古书记载,中国腊八民俗最早的起源,是中国人的远古祖先为了祈求农事 顺利,五谷丰登,感谢农神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这比释迦牟尼成佛的时间要早很多。今天的喝腊八粥习俗,实际上是延续了原始的腊八遗风。中国民俗文化中,类似腊八这样源远流长的民俗事象非常多,像端午划龙舟、生肖属相、求子祓禊(fúxī) 等习俗,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中国初民社会。

二、古拙质朴的表现

与中国民俗文化历史久远的源头紧密相连的,是它的古拙质朴的特点。很多民俗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童年时期。在人类童稚心理基础上萌发的中国远古民俗,理所当然地被烙上了古拙、质朴、原始的印记。比如“闹洞房 ”民俗,至今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也不论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新婚喜宴上,或者进入洞房时,人们总免不了要大“闹”一番:想方设法把新人分开,强迫新郎多喝酒、跟新郎的家人开玩笑、强迫新娘与公公喝交杯酒 、给客人点烟等等。新郎的爸爸也是被捉弄的主要对象之一,甚至有好事者,还专门为公公打造一套闹洞房工具……但不管怎么闹,所有人都不可以当真,更不可以生气。据说在中国陕北农村的一些地方,新婚之夜至今还保留着听房 的习俗呢。资料显示,娶亲时,女方族人作弄新郎的习俗行为,中国各地都有,什么让新郎吃辣饺子,妯娌(zhóuli) 用粗盐砸打刚进门的新郎(意思是要像腌咸菜一样,改变一下新郎的刚性子)等等。所不同的是,现在更多了一些开玩笑、戏弄、恶作剧的成分罢了,而且原先以作弄新郎为主,后来发展到作弄新郎的父亲、母亲以及新娘的身上。这些带点儿粗俗色彩的婚姻习俗,实质上和远古的婚姻习俗中抢婚遗风有关系。它们反映了文明时代人们心底残留的原始习俗心态。不了解这一点的人,很容易信以为真,甚至勃然大怒,结果会让所有客人扫兴。

三、奇异神秘的内涵

中国民俗源远流长、古拙质朴的特点,也奠定了中国民俗文化奇异神秘的基础。不少民俗本身就是古人在迷惑不解、高深莫测的境况中形成的,一开始就渗透了一些蹊跷怪诞的心理因素。如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星月崇拜就是如此。夜空中,明亮的月光,阴晴圆缺,循环往复。星星时隐时现,星光色泽复杂,间或还可见一颗流星突然一亮,划出一道弧光,随即熄灭。这一切,在先民的头脑中都是难以解开的谜团,人们将心比“物”,以人心推测星辰,认为星月也是一样具有人性的神灵,于是产生了“寿星”“福星”“禄星”“文曲星 ”“吉星”等分别掌管着人间某种命运的星宿(xiù),而且天上一颗星对应着地上一个人,流星落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人死去,甚至认为看见流星就意味着要发生不幸。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明星”“灾星”“红星”“克星”“智多星”“扫帚星”等是人们的常用词语,可以看作古老的星月崇拜在现代汉语中留下的痕迹。

中国民俗文化的神秘性也体现在一些有形的民俗物上。如:春节时的春联、鞭炮、年画,端午时的艾蒿、菖蒲(chāngpú),儿童服饰中的虎头童帽、童鞋,婚礼中的筷子、枣子、莲子等等,一些在今人习以为常的民俗生活事象中,实际上蕴含着神秘的含义,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生活理想。

四、丰富多样的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民俗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民俗事象广泛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外出要挑吉日,走路不能在他人晾晒的衣裤下,尤其不能在妇女的内裤下穿行,否则就要倒霉。说话要时时注意忌讳:老人死了不能说“死了”,要说“老了”或者“走了”。猪头不能叫做“猪头”而要称作“利市”,猪耳朵要改叫“顺风”,猪舌头要改称“门枪”。吃饭碗筷要端好拿好。吃鱼不能随便翻动,不能吃得干干净净,甚至有的时候纯粹是放在桌上装装样子,不能吃鱼;还有鱼子,不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吃,鱼子数量数不清,小孩吃了就不会数数,变笨。干活,农林牧副渔,行行有行话,行行有行规,不能随便破例出格。做生意,谈价钱,不出声,双方各出一只手在桌子下面做动作……

中国幅员辽阔,同一个民俗,在不同地区,具体的形态也会有差别,有时甚至名称也大相径庭 。有些北方人把吃面叫作“吃饭”,而把吃米饭称作“吃米”;南方人则通常将吃米饭称作“吃饭”,吃面叫做“吃面”。正因为中国民俗绚丽多姿,所以才有所谓“走一乡,问一俗”的经验之谈。

五、注重实用的宗旨

中国民俗是民众出于生存、生产和发展自己的基本需求而产生、发展和定型的。许多民俗从实用出发,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国有很多民谚,都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实践,甚至实验之后总结出来的。“燕子高飞晴天报,燕子低飞风雨到”“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些农谚的科学性、指导性甚至哲理性都得到了广泛的证实。再如育儿习俗,“要得小儿安,留他三分饥和寒”“桑树从小育,到老笔直直”……都是极为宝贵的育儿经验。至于饮食民俗、养生民俗等等,更是直接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存发展,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今天更加被世人重视。

中国民俗以农业文化为底色,注重实用是难免的。就连比较单纯的精神民俗——也同样具有实用的内涵:中国民间求神拜佛常常带着祈求平安、健康、财运、事业、学业、子孙等心愿顺利实现的实用目的。从民俗传承角度看,正因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实用性强,实用价值高,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才使得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变得非常旺盛。

六、礼俗一体的形制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很多中国传统民俗被纳入了“礼”的轨道,并被深深地烙上“礼”的烙印,甚至衍化为一种礼仪制度,这是中国民俗的又一特点。中国传统的民俗,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基础和原型。

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礼按照内容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从民俗角度看,它们多数为古代民俗的祭祀形态。吉礼,包括祭祀天地神、祖先以及立储 等仪式,吉礼的原始形态至今仍广泛残存在民俗的相关程式中。凶礼,一般就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悼仪式;军礼,是指战争的礼制,最先也是起源于民俗的狩猎、部落战争的祭祀活动;宾礼的起源则是从人际交往的俗规中提炼升华而成的;嘉礼,包括婚礼、冠礼等,其中不少形态至今仍广泛存在于民俗程式中。这些制度化的古礼是对民俗的理性归纳和升华,民俗是古礼坚实的地基。譬如吉礼中的天地祭祀礼,本来起源于以天地为直接祭祀对象的原始天地崇拜。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统治者出于稳固地位的需要,继承并逐渐垄断了这种天地崇拜的祭祀活动,确立自己是唯一真正合法的、神灵授与的人间祭祀权威。定时、定点、定人(皇帝、诸侯 ),旁人都无权领衔祭祀,甚至祭地设置、规模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古代帝王亲自祭祀天地的场所,规模宏大,气势威严。不难发现,民俗的天地祭祀在这里已经被完全礼制化了。

许多民俗就是这样,被统治者看中,升华成为“礼”后,又反馈于民间,制约引导民俗走向礼仪化。中国民俗的礼制倾向,是与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以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分不开的。中国的精神文化都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与影响,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礼俗相杂,俗中见礼,礼中见俗,礼俗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 NEn3DT+dOQemgs31+gRV2rKhqeaXHmpyc896zfnRKfAWRoEDiU+iSFrOCBF8fH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