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礼仪的内涵和原则

一、礼、礼貌、礼节与礼仪

(一)礼

礼的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以指表示敬意和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还特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礼”被定义为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礼”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

(二)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它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三)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具有形式化的特点,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

(四)礼仪

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狭义的角度看,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五)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

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礼貌”“礼节”“礼仪”三者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其本质都是尊重人、关心人。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往往容易失礼;谙熟礼节却流于形式,充其量只是客套。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是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外在表现。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它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貌礼节所构成;礼节只是一种具体的做法,而礼仪则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二、礼仪的特征

(一)国际性

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不同、知识体系不同、文化环境背景不同,对社会交往的要求自然也不尽相同,对礼仪的规范也是千差万别。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独特的语言环境、共同的生活地域以及统一的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自己风俗习惯的一套礼仪,因此不同的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礼仪。但是尊老爱幼、礼貌待客、遵时守约等符合大多数人礼仪取向的基本礼仪,是全球各民族人民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在不断加强、不断扩大的国际交往中,以讲究文明、相互尊重为原则基础而形成的现代国际礼仪,已经逐步规范化和完善化,也已经成了被广泛认可和通用的礼仪规范和准则,礼仪因此具有国际性的特征。

在国际交际中,人们使用礼貌用语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二)差异性

礼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但在具体运用中,由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时间、空间和所选对象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同一种礼仪内容由于时间、空间的差别,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我们现代的握手礼就等同于古代的跪拜礼。比如见面礼,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除了较为通行的握手礼外,还有鞠躬礼、合十礼、抱拳礼、拥抱礼等。其次,同一种礼仪形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阿拉伯地区,男人之间一起手拉手行走是一种友好和尊重的表现,而在美国则被视为同性恋人。最后,同一种礼节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也有差别。例如,握手,若是初识,不易握手太久;特别是男士与女士握手,一般轻轻握一下就松开,不宜太久,否则有失礼之嫌。一般男士碰到久别重逢的挚友,都会很热情地拥抱对方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社交活动特别是涉外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对方的礼仪习惯,充分地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言行举止有礼有仪,以促进社会交往活动的成功。

(三)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独特的语言环境、共同的生活地缘以及统一的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风俗习惯的一套礼仪,因此不同的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礼仪。

以我国为例,五千年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享有“文明之邦”的美誉。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仅有灿烂的中华文化,也有着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翻阅古代关于“礼”的书籍,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价值观仍然流传了下来,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孔融让梨”是礼,“程门立雪”是礼,“礼尚往来”是礼,礼已经扎根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融入我们的思维方式之中。

礼仪有民族性,彼此只有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和谐相处。比如说衣着方面,阿拉伯女性不允许在公共场合露出自己的肌肤,而我们走在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见穿着裙子、露着胳臂的年轻姑娘。比如印度人视牛为神,牛可以到大街上随意吃商贩的水果,但是对我们而言,牛只是一种牲畜。我们到了春节,会走访亲戚拜年,长辈们会给小孩子分发压岁钱;在端午节包粽子;在中秋节思念家人、吃月饼。而西方国家却有着另外一套节日系统: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在我国,亲吻、贴脸,是父母对小孩子或者情侣之间才会有的行为,即使情侣们在公众场合拥抱亲吻也会被认为举止不雅。而有些西方国家则把亲吻、贴面当做问候礼,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总能看到幸福地拥吻在一起的情侣。所以礼仪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作为文化民族性的一部分存在着。

(四)继承性

礼仪的继承性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在这种发展变化中,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发展。礼仪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相对独立性。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交际礼仪的沿袭和继承是个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五)时代性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必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比如,礼仪起源于原始的祭神,因而人类最初的礼仪是从祭神开始的。例如,古代把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作为生育女神来祭拜,正是基于人类在蒙昧时期无法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强烈的生殖崇拜的一种礼仪。

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具有时代性特征。

例一:过去的跪拜礼,现代用点头、鞠躬、举手礼等代替。

例二:我国解放初期,迎接外宾的大规模欢迎仪式,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大大简化了。

例三:过去“串门”的习俗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减少了,不是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很少串门;即使做客,也是完事就走,免得打扰别人。

时代的特色对文化冲击的烙印是巨大的,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化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而礼仪文化也如此。如辛亥革命的爆发,猛烈地撞击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一代新风尚。1912年某报纸曾记载:“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可见,礼仪文化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文革”时期,清一色的服饰文化曾是人们思想行为统一到一个文化模式中的反映。而现在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也正是现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社会改革开放的缩影。

礼仪是个人、组织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是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国际合作与贸易交流日趋频繁,一个企业只有在国内外贸易往来中才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交际是一种参与竞争的手段,也是人们适应对外开放、开拓局面的一种本领。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频繁的对外交往要求我们不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交际礼节常识。正是因为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商务活动的最终结果,所以,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礼仪,都应学礼仪、讲礼仪。商务礼仪具有时代性特征,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礼仪知识来适应时代的潮流。

三、礼仪的原则

(一)尊重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上海有一家电影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年末,电影院经理把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电影院来参加一个茶话会。会前,专门制作了这些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生活录像,会上放给大家看。每个人,尤其是离退休职工非常感动。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一辈子干的工作就是给别人放电影,从来未感受到自己上银幕是什么滋味。今天他们有机会在给人们放了一辈子电影的电影院里,看自己走上银幕,感到电影院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一辈子的辛苦,他们能不感动吗?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自己单位的感情,同时也使在职职工感到振奋,团体的凝聚力大增。

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礼仪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与人交往,要热情而真诚。热情的态度,意味着对别人的隆重接纳,会给人留下受欢迎、受重视、受尊重的感觉,而这本来就是礼仪的初衷和要旨。当然,热情不能过火,过分的热情会使人感到虚伪和缺乏诚意。所以,待人热情一定要出自真诚,是尊重他人的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却又要故意表现出热情,只会让人感到做作,引起反感。这一点在与客户及其他来访者打交道时尤为重要。不论来访者是不是客户,客户部的工作人员都要热情接待;不论是不是自己的客户,我们都要热情真诚地为其服务。

第二,要给他人以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失去自尊,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难以容忍的事情。所以,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第三,允许他人表达思想,表现自己。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身的愿望。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弘扬个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现代礼仪中的互尊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彼此宽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和个性。

(二)遵守

1.遵守公德

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公民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德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是人们普遍应该做到,又不难做到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要求,是道德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文明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其内容包括尊重妇女、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救死扶伤等。社会公德是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礼仪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社会公德的全部。遵守公德,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遵守公德是文明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2.遵时守信

遵时,就是要遵守规定的时间和约定的时间,不得违时,不可失约。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对自己的承诺认真负责。遵时守信是人际交往极为重要的礼貌。在服务接待工作中,与宾客约定的时间或作出的承诺,一般不要轻易变更,因发生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不得已改动时,应及早打招呼,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尽量避免给对方造成麻烦或令人产生误会。凡是需要承诺的事情,要量力而行,不要因为顾及面子答应不能做到的事情,一旦失约,不仅会对别人造成损失,也会给自己的形象和所在组织的声誉造成损失。

3.真诚友善

以诚待人,是礼仪的本质特征。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友好,需要诚心待人,表里如一。“尊重,还是贬低”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的问题。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以诚相待,才能赢得别人的依赖和尊重,保证交往顺利与成功。

4.谦虚随和

谦虚随和的人,待人处事自然大方。这样的人,待人态度亲切,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有事能与他人商量,表现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容易同他人建立亲近的关系。社会生活中常可以见到越是博学多识、修养越好的人,越是平易近人,也更能得到人们的敬重;相反,若是自视高明,目中无人,或夸夸其谈,妄自尊大,卖弄学问,这种自以为是的言行,往往会被人视为傲慢无理,对其敬而远之。但是谦虚也要适度。

5.理解宽容

理解,就是懂得别人的思想感情,意识到和理解别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心领神会地理解别人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在人际交往和服务接待工作中,最怕的就是互相缺乏理解,甚至产生误解。缺乏理解就无法沟通感情,产生误解则往往容易导致失礼,在交往者之间产生妨碍交流思想的隔膜,甚至会使关系僵化。宽容就是大度、宽宏大量、能容人,尤其在非原则问题上,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如果你谅解了他人的过失,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能赢得他人的敬重,有利于大局的发展。

(三)适度

应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适度就是把握分寸。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自身就是一种“度”。礼仪无论是表示尊敬还是热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没有“度”,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有人说:“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为什么呢?陌生人初次见面,礼仪可以表现为有教养,展示气质与人格魅力。可是不分场合、亲疏,乱用礼仪,过于讲究,反而显得不真诚,不实在,令人难以相处,甚至会弄巧成拙。例如:接待宾客时,时间安排得过满,恨不得24小时陪同,不给人家留一点私人空间。结果,自己费时费力,人家还不满意。

和谐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应用礼仪时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不卑不亢,热情大方,有理、有利、有节,避免过犹不及。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运用礼仪时,假如做得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因此一定要做到和谐适度。

(四)自律

自律是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

自律也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豁达大度、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能理解人,才能做到宽宏大量,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 YmDjLUxKz6QheRHGaJSpKI7six15Xb3VeZ9kaamBhx3k1HoUQZSamOXhFRRGp5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