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德国的金融制度

一、德国金融制度的演变

(一)德国金融制度的初步形成(1914年前)

15世纪德国的银行、钱庄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且随着德国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演进。从1586年,法兰克福成立第一家“Kock Lauteren & Co”私人银行,到19世纪60年代末,股份制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合作社以及抵押银行纷纷成立,达到银行设立的高峰。1869—1872年商业银行成立进入过热时期,大型商业银行出现,如1870年商业贴现公司的成立,1872年德累斯顿银行建立等。1873—1876年和1895—1914年两次银行业集中和联合高潮,银行之间的兼并和合并时有发生,如1901—1906年德意志银行共参与了87家银行,控制的资本达30亿马克,这种趋势预示着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的初步形成。

1871年1月18日,德国统一后,威廉第一政府实行了以金马克为基础的货币制度,1875年政府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使之成为德国的中央银行。随后全德33家发行银行逐渐放弃了货币发行权,1909年帝国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成为法定货币。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和六大实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商业贴现公司、达姆斯塔特银行、沙弗豪森联合银行和柏林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

16世纪,德国皇室为应付巨大的政府支出,开始出售政府公债,17世纪初德国出现了股份公司,股票开始流通并形成法兰克福等早期的证券交易所。19世纪中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股份公司制度的推行,德国的证券市场逐步发展,到20世纪初便形成以柏林为中心的证券市场。

(二)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的瓦解与崩溃(1914—1945年)

因战争的影响及工业危机加深,大量的外国短期资金被提走,德国于1931年7月爆发了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达姆施塔特银行的倒闭,促使所有柏林的银行都处于倒闭的边缘。政府当局虽发放10亿马克的紧急贷款,认购了全国银行股票的70%,但一些实力弱的中小银行继续倒闭,柏林的9大银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减少到3家,即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上,因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大银行直接支配了证券市场,实现了所谓的“银行交易所化”。这种证券市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较大冲击,但战后重建又使之得的恢复和发展。然而30年代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了证券交易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如柏林的股票交易量少之又少,法兰克福交易所曾一度关闭。

(三)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的重建(1945—199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联邦德国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国家),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实行不同的金融制度。

联邦德国在占领当局的管制下,金融制度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银行体制的改革上。联邦德国商业银行体系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如三大商业银行被分拆为30个银行,并分别限制在一个州的区域内开展业务活动,但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重要产业部门资金需求的急剧膨胀,三大商业银行通过合并私人银行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如其分支机构数由1957年的787个增加到1979年的3 110个。此外,战后联邦德国还建立了许多专业银行如复兴信贷银行(1948年11月)、农业抵押银行(1850年)和流动资金银行(1974年)等。其中央银行也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1945年帝国银行停止业务活动,占领当局在原联邦德国的十一个州各设立一个中央银行,1948年3月,政府当局又在各州中央银行之上成立了德意志州银行这个中央机构。1957年,《德意志联邦银行法》通过后,两级中央银行制被废止,组成统一的德意志联邦银行。

面对战后资金的严重匮乏,政府极力推动国债和基础设施金融债的发行,银行积极参与证券的承购和包销。进入6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储蓄能力的增强,股票投资开始活跃,证券市场发展出现新局面,金融交易的活跃促成了法兰克福成为德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及证券交易中心。

民主德国的金融制度是按照原苏联社会主义银行体系模式而建立的。这种体系主要包括原民主德国国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既是管理机构,又是业务机构;包括许多专业化小银行如德国外贸银行,由国家银行集中管理;还包括众多的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农贸信用社和人民银行,它们不纳入国家银行管理系统,但国家银行却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管理。这种银行体系是中央经济计划中执行集中分配、额度控制的清算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德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的新发展(1990年至今)

1990年10月3日,德国完成了统一,金融制度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实现货币的统一。1990年7月1日两德政府签订的协议规定,德意志马克(即原联邦德国马克)成为民主德国地区的唯一法偿货币,德意志联邦银行成为唯一的货币当局。第二,联邦德国的金融体系引入东部地区,实现了金融体系的一体化。首先,1990年3月至7月,原民主德国将以国家银行为核心的单一银行制度(国家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改变为二级银行体制。随后,在货币统一后,联邦德国的金融机构进入东部地区,它们与东部银行合资建立银行机构,收购原国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或直接在东部开设分行和营业处,完成对民主德国金融机构的重组。第三,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在西部仍采用原有的控制手段和目标,对于东部的银行,允许以票据贴现方式获得联邦银行的融资,同时为防止通货膨胀,联邦银行数次提高了中央银行贴现率和抵押贷款利率,有效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统一后的德国金融体系在资金融通和货币政策调控方面运行良好,顺利地实现了金融制度的变革。

1992年签署了《马约》,决定最迟于1999年1月1日实现统一货币、统一中央银行和统一货币政策。欧元的运作将在欧盟国家中产生一种“盾牌作用”,导致欧盟形成一个管理现代化的金融制度体系,形成抵御全球经济和金融动荡的安全盾牌,且使资本市场获得进一步整合,交易成本降低而导致欧洲内部金融企业合并风潮的兴起和竞争的加剧。如1998年11月30日,德意志银行集团宣布动用102亿美元,以每股93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8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2002年来,德国银行业的三大支柱私人银行、合作银行、储蓄银行,包括它们在各地的代理行因德国经济的不景气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同样的危机。据统计,80年代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的德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现在举步维艰,2002—2003年,四家最大的私人银行(德意志银行、德国裕宝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裁减了上万名员工,因此,可以看出新一轮的德国银行业整合时代已经到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危机来临之前,德国银行业通过实施战略转型、调整内部组织、优化业务和流程,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契机。然而,随后到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德国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也给德国银行业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 Bank)趁机成功收购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业内第二大和第三大的成功合并使得德国银行业格局被重塑,以前稳坐第一的德意志联邦银行受到了强劲的挑战。2009年,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允许银行在特定期限内以强制性国有化作为最后手段的法案,允许国家对陷入困境的银行实行国有化,以作为政府金融救援的最后手段。此前,德国第二大银行“德国商业银行”获得100亿欧元的资金支援,政府取得四分之一的股份,对重要决策具有否决权,成为德国第一家部分国有化的私人商业银行。由于德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有效经济救助措施,其经济在危机之后复苏强劲。2012年,德国几家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例约为7.8%,已经达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Ⅲ的标准。但是,对于众多的州立银行而言,在救助款项尚未偿还的情况下,继续增加核心资本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危机过后,以银行为主导的德国金融业尚处在复苏的轨道上。

2015年,德国中央合作银行(DZ Bank)与WGZ Bank这两家中央清算银行在经过数十年的谈判之后同意合并,新银行将位列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商业银行之后,新晋成为德国第三大行。虽然德国政府有意整合零散的银行业,但时至今日,德国银行业依然是大银行掌局、小银行高度分散的时代,银行也始终牢牢占据着国内金融的主体地位。

二、德国的金融组织体系

德国的金融组织体系是由银行、保险、证券交易所及金融服务公司组成。其体系构架如图1-4所示。

图1-4 德国金融组织体系

(一)金融监管机构

1. 中央银行

(1)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于1999年1月1日成立,其前身是欧洲货币基金组织,起初由欧盟15个成员国中央银行共同组成,德国是其成员国之一。其资本金为50亿欧元,德国是其最大的股东,占24.4%,总部设在法兰克福。欧洲中央银行核心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欧盟区的货币政策,保证欧盟区支付清算体系的正常运转,发行欧元现钞、管理区存款准备金,并通过理事会及其下设的13个专业委员会来完成实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2)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于1957年6月26日颁布了《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废除了两级中央银行体制,在合并、改组州中央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总部设在法兰克福,全国下设9个分支机构,130个业务代表处。它行事遵循欧洲中央银行的指示及方针,贯彻落实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的有关货币政策,协助欧洲中央银行完成德国的事务,依据《联邦银行法》其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

2. 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

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前身是联邦信贷监督局,在2002年5月1日由信贷监督局、证券监督局、保险监督局合并而成,总部设在波恩。主要负责对金融机构准入的审批,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定期对董事会成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以及对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服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经营进行全方位监管。

3. 经纪审计公司

经纪审计公司主要是接受金融机构委托,对金融企业经营合法性进行审计或者直接接受金融监督管理局委托,按照其委托的事项进行审计并负责向金融监督管理局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4. 公共监督机构

公共监督机构分为三类:一是私人商业银行协会;二是公共银行协会;三是合作银行协会。各行业银行协会代表银行的利益,协调银行与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关系,同时对本行业进行监管自制。

(二)银行金融机构

按类型可将德国的银行金融机构用图1-5简要概括。

图1-5 德国银行机构体系

截至2015年8月,德国境内所有银行数量为1 788家,相比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2 015家而言减少11.2%。总资产为7.8万亿欧元,同比增长约860亿欧元。其中商业银行约271家,总资产约3万亿欧元,是德国所有类型的银行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分。德国所有银行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1. 商业银行

全德共有271家商业银行,分为大银行、区域性银行、私人银行、外国银行四类。

(1)大银行即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 Bank)、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三大银行的经营范围最为广泛,与主要工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总资产接近1.8万亿欧元,它们是德国商业银行的主体。

(2)区域性银行主要从事地方银行业务,德国国内共有160家,如巴伐利亚联合银行、巴伐利亚抵押汇兑银行等,总资产规模达到了它们最初由旧贵族和财阀控制,现已转变为普通银行,近年来,许多区域性银行积极拓展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在全德国甚至在国际上从事广泛的金融业务,总资产规模约为1万亿欧元,仅次于四大银行。

(3)私人银行指独资经营的银行,它们历史悠久但资本规模较小。私人银行业务各有不同,但主要经营证券业务、工业放款业务、财务管理和房地产业务,为所在地的国内企业提供银行服务。较大的私人银行有卡尔施密特银行、特灵考斯银行、奥本海默银行、梅克-芬克银行等。

(4)外国银行即外国在德国的分支行,共有107家,其业务主要是面向在德国的本国居民,办理本国与德国的资金支付往来等业务,总资产规模约为3 000亿欧元。

2. 信用合作银行

信用合作银行是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其国内一共有1 036家,总资产约为8 000亿欧元。其成员主要是工人、职员、小商人、农场主等,银行主要在这些成员中开展贷放款业务,也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信用合作银行在州一级为信用合作银行中心,最高一级是德意志信用合作银行,它负责调节信用合作银行中心的资金,为其办理汇划业务,并向工业、运输业和个人消费提供贷款。

3. 储蓄银行和汇划中心

储蓄银行中只有极少数为私人开设,存款来自本地区的个人储蓄,资金主要用于对小企业的贷款、对长期性住房建设和公用事业的投资以及对地方政府的融资。目前,它在大规模贷款和产业融资方面非常活跃。储蓄银行的机构比较分散,最低层为基层储蓄银行,归地方管理;中层机构为各州的汇划中心,每州一个,共12家,基层储蓄银行的大部分资金存入该中心,汇划中心从事地区性的放款和证券投资;最高一层为“德意志汇划中心”,它是储蓄系统的中心机构,负责对该系统内的资金进行调节。

4. 专业银行

办理各种特殊业务的私、公营的专业银行比较弱小、类型很多,主要的专业银行有下列几种:

(1)抵押银行。这类银行有私营与公营之分,其大部资金靠发行债券和长期性存款来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工农业长期性贷款,有时也向地方政府提供长期贷款。

(2)分期付款银行。这类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转借,很少一部分资金来自储蓄存款。集聚的资金主要是向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的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有时也通过商业部门间接向生产者提供贷款。

(3)特殊职能银行。特殊职能银行有公、私营之分。公营特殊职能银行是政府专为特定项目或有特殊困难的集团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私营特殊职能银行是由私营商业银行因特殊目的联合筹资建立。

(4)投资公司。投资公司是拥有投资基金的银行,它能够拥有股份、债券地产。

(5)担保银行。担保银行是给中等规模公司贷款提供担保的专业银行,使其能够获得在正常情况下较难获得的贷款。

(6)邮政储蓄机构。邮政储蓄机构包括2家邮政储蓄银行和13家邮政汇划局,它不是独立机构,属于联邦邮局。邮政储蓄银行只经营储蓄存款,邮政汇划机构只吸收无息活期存款以进行汇划支付业务。

(7)其他公营金融机构。其他政府金融机构有德意志抵押债券机构(Deutsche Pfandbriefanstalt)、德国房地产及农业抵押银行(Deutsche Siedlungs und Landrenten Bank)、农业抵押银行(Landwirtschaftliche Renten Bank)、房屋贷款银行(Bausparkassen)、工业信用银行(Deutsche Industriekreidit Bank)、德国平准基金银行(Deutsche Ausgleichs Bank)、重建贷款机构(Kreditanstaltfur Wiederaufbau)、前民主德国中央银行(Staatsbank Berlin)、邮政汇划局和邮政储蓄局等。它们均为公营或半公营的金融机构,是政府为特殊需要而设立的金融机构。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

德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金融服务公司,其中以保险业最为突出,它们在德国的金融市场发挥积极的作用。

1. 保险公司

德国保险业十分发达,截至2014年12月31日,德国境内受联邦和州监管局监管的保险公司有573家,主要从事人寿保险、私人医疗保险、财产保险、养老金保险等业务。组织形式有股份制有限公司、公法保险公司、保险协会三种。因为德国金融业是银行主导型,保险公司和全能银行主体密不可分,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是银行的控股公司,也存在相互持股的现象。比如说德国第一、欧洲最大、世界前列的安联保险集团就是德国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因为德国国内证券市场相对而言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德国的保险公司在融资方面扮演了仅次于银行的重要角色。保险业的发达同时也使德国保险业在工业保险等险种创新服务上领跑于世界(见表1-2)。

表1-2 2014年12月德国保险业统计数据

注:数据采集于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2014年年报,BaFin即德国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本表数据不包括较小的在地区范围内活动的互助保险协会,因为它们不受BaFin监督。

2. 证券交易所

德国拥有8家证券交易所,主要业务品种涉及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

3. 金融服务公司

德国目前具有金融服务公司1 000多家,这些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从事银行代理、保险代理、网上经纪人、网上代理人、销售股票、投资咨询等业务。

三、德国金融制度的特征

德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其金融制度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征:

(一)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

德国金融制度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其金融机构实行的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 System)。这种模式下,德国各类银行之间没有严密的分工和严格的业务界限,各种银行都可以全面经营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国家对其并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全能银行的全能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能银行的经营范围依据《银行法》涉及存贷款业务、贴现业务、信托业务、证券业务、投资业务、担保业务、保险业务、汇兑业务、财务代理业务、金融租赁等所有业务;第二,德国的证券市场完全是由银行组织所控制的;第三,全能银行可购买企业的股票,在许多企业中的股权往往超过25%,成为企业的大股东,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形成具有内在利益关系的康采恩。德国的这种全能银行制度不仅能使经济部门得到廉价的银行服务,也保证了货币在金融部门中迅速流通,广泛分散了银行风险。

(二)高度独立的二级中央银行体系及功能弱化

德国在中央及州设立二级中央银行机构,并通过《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加以确定。其独立性表现于《德意志联邦银行法》规定上: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公法意义上的联邦直接法人,政府持有联邦银行的设立资本只是享有货币主权的基础,且联邦银行的中央银行理事会和董事会享有最高联邦政府职能机构的地位,州中央银行及分行也享有联邦政府职能机构的地位。由此可见联邦银行在职能、经济、人事等方面享有高度的独立性,在执行法律给予的权力时不受政府的干涉,有权独立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与联邦金融监督局共同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德意志联邦银行虽然在本国内享有高度的独立性,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央银行职能有所弱化。这是因为随着《欧洲同盟条约》的生效,欧共体在1999年1月1日起进入欧洲货币联盟第三阶段即实现统一货币“欧元”、统一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德国是其成员国之一,为适应发展,德国对《德国联邦银行法》进行了第六次修改。随之在欧洲货币联盟的三年过渡期,德国的马克发行要经过欧洲中央银行批准,过渡期一过,也就是在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金正式进入流通,至2002年2月28日,成员国货币全面退出流通领域。德国的货币政策制定权、货币政策发行权将全部移交欧洲中央银行,央行职责简化为按照欧洲中央银行的指示和方针办事、监督本国金融市场、协调欧洲中央银行及本国金融事务。

(三)银行资本高度集中且与工业资本紧密结合

德国的银行资本高度集中,且随着工商业与银行的资本联系和人事的加强,逐步形成了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商业银行三大垄断财团,虽然2008年后两者合并后削减了部分有业务重合的部门。但三大商业银行及信用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其分支机构占全国的90%,业务量占70%以上。同时,德国工商企业自筹资金低,对外来资金的依赖性较大,加之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促进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表现在:一方面德国的银行大量持有企业的股票,加上接受中小股东寄存股票的代理权,使银行在企业和公司董事会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银行界在工业界大量任职,从人事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四)结构完善的银行协会

19世纪末,为保护银行集团的利益,德国建立了银行协会,战后虽被解散,但随着经济的复兴又逐步得到恢复,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组织。目前全国性的银行协会有“德意志银行业协会”“德意志储蓄汇划协会”“德意志大众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协会”“公营银行协会”等,全国性协会和其他各协会之间又有同盟合作的关系,比如德国银行业协会就由其本身和10个其他州或地区银行协会共同组成,覆盖了全国大大小小共210家银行。这些协会均为民间性质,其宗旨是为保护本金融行业利益,与外国银行协会同业进行联系和往来,在货币、信贷、资本市场和公共关系事务等方面,为当局提出建议。 jsM8AItuNCM7idO/uaNUBekWfQOF3oQt13Otko4X8tsNdpHv2q7L9/V/MeNpL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