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版前言

本研究生教材自2005年第一版出版发行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尤其是广大金融专业研究生同学以及社会各界的读者对本教材的逻辑结构、编排体系和知识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但是,在长期对比较金融问题的研究与观察中,作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未来比较金融学发展的出路问题。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年,世界上发生大规模的制度性剧变,涉及欧亚10个国家,占地球表面近1/5的面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上所发生的这一制度变迁,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也许没有任何影响,但对比较经济学的研究造成的影响却非同小可。比较经济学最初以“主义”的比较为研究对象,事后虽然部分地抛弃了“主义”比较法,但整个说来并未完全抛弃。如今,世界上的某个“主义”的制度突然消失(实际上并未完全消失),这对比较经济学来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比较经济学向何处去,甚至比较经济学还能否存在下去,都成为问题。那么,作为比较经济学重要分支的比较金融学如何看待苏东国家所发生的制度性剧变对其提出的挑战?这是必须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是自从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市场都在经历深度的调整。站在国际视野来观察,加强国际的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协调,尤其是加强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以及国际金融协调机构的普遍共识;仔细观察各国金融体制的变革与发展,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各个国家都在新的金融发展环境中力求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例如,美国政府实施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对欧洲五国债务危机的救助、中国政府积极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等),实现金融对本国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

正是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密切跟踪全球金融体制变革与发展的新特点,对本教材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本次修订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更加合理

第一版教材对于全球金融制度主体的观察是按照传统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思路来展开的。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以来,原来的转型国家走上了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以今天的世界发展来看,已经很难再将这些国家归于一类。反之,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在内,这些在原有思维框架下不属于一类的国家共同走上了大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并且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在此次修订中重新调整结构,按照发达国家、金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思路展开,这既考虑到目前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变革与发展的现实,也有利于突出重点,让读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尽快把握全球重要经济体的金融制度特征。

2. 内容更加丰富

在本版对各章内容进行修订时,除了及时更新反映各国(地区)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数据外,还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各国(地区)金融活动中的体制与机制变革的内容。例如在介绍美国货币政策的部分,补充了对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分析;在介绍中国金融市场的部分,增加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问题的知识;在介绍金砖国家金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部分,增加了金砖银行和亚投行的成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的相关内容。考虑到第一版教材在介绍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金融制度变迁中出现的泛泛而谈的问题,在本次修订过程中,突出以国别金融为重点,通过深度剖析巴西、南非等代表性国家的金融制度,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不同区域国家金融制度演变与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为便于学习者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达成学习目标,我们将大量国别金融的网站和国际金融协调机构的网站信息放置在参考文献中,以便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

3. 重点更加突出

为了更好地突出各章研究内容的重点,在本次改版过程中,我们根据近十年全球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各国(地区)金融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在介绍各国(地区)中央银行体制时,不再简单地罗列各国(地区)中央银行体制的一般性特征与独立性问题,而是直击主题,详细介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巴西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印度储备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南非储备银行、韩国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代表各国(地区)中央银行的运行机制,以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其金融体制的特征性变化。

4. 逻辑更加清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金融制度之间的差别日益模糊,同时两种表面似乎对立的金融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金融大潮中暴露出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各国开始注重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平衡发展,出现了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两种体系在竞争中逐步走向趋同。其中,德国、法国和日本等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的国家先后通过金融改革来培育、发展和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开始建立全能银行模式;而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金融制度的国家则主要是通过金融改革放松对银行的管制,发展金融控股模式。基于世界各国(地区)金融制度发展的现实,本教材在写作体例上,更加注重通过对各国(地区)金融制度最新演变的分析,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世界各国(地区)金融制度如何在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商业银行体制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崛起、政策性金融机构分化、金融市场培育和金融监管创新等金融制度变化的全过程。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和不断变革的国际金融秩序,到底是以国别(地区)的视角构建比较金融制度的体系框架,还是以金融要素(机构与市场甚至金融工具)为重点展开比较金融制度的教学体系,仍将是比较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无论怎样,中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愿与广大师生和社会读者一道,共同为推进比较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尽心尽力!

本次修订过程中,我的研究生通过使用本教材过程中细心观察到的细节问题,提出了许多充满睿智的建设性意见,刘姝雯、徐娟、易孟霏、刘昕、欧阳佩、邓璐茜、何玉婷、张冰清、徐超、赵宇成、陈雨萧、雷翊民、李维、刘逸伦、何飞颖、崔雷霆、刘叶焕、张一帆、殷敖、熊一洲、李诗皓、雷牧君等研究生同学协助作者进行相关章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部分文字修订工作,尤其是殷敖同学在其中做了许多具体而烦琐的协调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张燕、赵学秀编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尤其值得特别鸣谢的是,在与我国著名金融学家、比较金融学的权威白钦先教授多年的学术交往过程中,受益于白先生的思想启迪和他出版的多部有关比较金融问题研究著作的启发,作者对比较金融学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当然,基于作者的研究能力与视野,也由于一部教材的篇幅所限,不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展现无限的问题。因此,也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将本书作为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加以完善。

杨胜刚
2016年8月 JJ4V5DJ6TUiWiNZ6imZwnqWh5HetcPFAjQ1mX6L1QzuO+ArgYmZ70jfP/zD68R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