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俄罗斯的金融制度

一、俄罗斯金融制度的演变

俄罗斯金融制度的变革是与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分不开的。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经济手段是全面的私有化;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手段是自由化,通过自由化建立市场制度和发展市场,减少或放弃国家对经济的管制,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调控。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成为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指导思想,自由主义贯穿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全过程。

俄罗斯原有的金融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的。实行“休克疗法”的俄罗斯金融改革,是在彻底否定和迅速抛弃原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改革初期,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关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几乎都是空白,因而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体制的真空”。所以,俄罗斯自由化的金融改革与其他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内容有所不同。俄罗斯的金融改革更主要表现为在“空地”上建立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体系,表现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在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自由化是政府的主导思想,表现为金融产品的价格(利率和汇率)自由化、外汇管制的放松、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等。可见,俄罗斯金融制度的构建自始至终体现着自由化思想。

(一)俄罗斯银行制度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改革的逐步深入,苏联储蓄银行和外经银行等率先从原来单一银行体制中分离出来,随之又出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二级银行体制并未从法律上得到明确规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按市场经济原则和要求重新建立金融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二级银行体制的建立,并制定国家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中央银行开始具有独立的职能与地位,负责对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于是该时期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同时具有各类金融市场的金融体制。

俄罗斯商业银行是在私有化和自由化两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央银行在对待商业银行的调控方面充分体现了自由化原则,主要表现为:行业准入自由化、业务自由化(混业经营等)、利率和汇率自由以及银行体系对外资的开放等。私有化使银行体系中的国有比重降低为1/3,金融工业集团以自己的银行为中心控制了俄罗斯经济的50%;自由化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数量最多时接近3 000家,分支机构不计其数,其中大多数商业银行规模偏小,资本金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很低;业务自由化使商业银行的活动与实体经济脱节,即可以不受限制地将主要资源用于与实体经济无关的金融投机活动(国家有价证券和外汇业务等),因此商业银行在稳定经济、促进投资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潜在原因之一;利率自由化使商业银行的卢布贷款利率长期高于工业的利润率,工业企业无力使用昂贵的贷款;银行体系的对外开放使外资银行在俄罗斯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商业银行在自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无法满足当时国内实体经济的需要,致使国内金融风险累积,一旦受到外部冲击,就会促成国内风险的实现。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其经济与金融带来巨大冲击,到2001年9月,俄罗斯商业银行只剩下1 322家,比危机前减少了近一半。为了重整银行体系,从1998年9月开始,俄政府与中央银行决定改革当时十分脆弱的银行体系。这次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9月到2000年,主要任务是银行业并购重组;第二阶段始于2001年,主要任务是提高信贷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机构经营能力,以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增长。2002—2008年期间的俄罗斯银行业发展状况又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5年为均衡发展期,2002年4月,银行体系的自有资金占GDP比重提高到了5.5%,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占GDP比重则提高到了7.6%,比金融危机前的状况(都约为4.4%)明显好转。2006—2008年上半年为加速成长期,以2007年数据为例,俄银行业总资产达到20.13万亿卢布,比2006年增长44.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比2006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俄银行业总资本额为26 715亿卢布,占GDP的比重为8.1%。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使俄罗斯银行业步入萧条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银行系统开始注重加强体制运行的自我完善,危机爆发后不久,俄罗斯银行系统就对货币政策工具做出了迅速调整,主要解决了银行清偿力问题,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2009年银行体系向实体企业的贷款发放量仅增长了1.5%,向居民贷款总额减少了10.8%。之后随着改革战略的调整和工业生产的稳定恢复,俄罗斯的金融状况才有了改善,2010年银行系统开始由萧条变为恢复增长,银行业总资产增长了14.9%,自有资金增长11.5%,2011年的俄罗斯银行业继续呈现增长趋势,贷款质量良好,银行资源储备充足,这些都有利于实体部门信贷进程的加快。但是相比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银行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俄罗斯银行业的总资本增长率达到4.5%,绝对数额接近6.4万亿卢布,信贷机构资产增长6.5%,数额为52.7万亿卢布。

表2-1 俄罗斯银行业宏观指标

资料来源: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

(二)俄罗斯证券融资制度的变迁

与银行制度变迁的自由化色彩不同,其发展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在经济转轨初期,市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私有化催生的大量私人企业规模小,主要采用同内源性融资,因此必须借助政府力量发展证券市场。政府必须担当法律法规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任,甚至参与证券市场发展当中去。另外,为了弥补转轨初期的财政赤字,俄政府大量发行国家有价证券,其中短期政府债券市场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资金市场,占俄罗斯证券市场交易总额一半以上。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制定的高收益率。这种过高的收益率,不仅使国家有价证券市场成为最大的投机场所,而且使大量资金集中到政府手中,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股票市场的产生与私有化密不可分。改革初期所推行的快速私有化政策不仅奠定了俄罗斯经济的性质,而且形成了原始的、初级的股份制企业,其中一些成为后来俄罗斯股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大量的企业股份制改革,必须有一个市场容纳这些私有化的股票,因此在企业私有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开始筹备建立股票交易所。许多公司发行股票的目的是重新确定股权结构,而不是为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

从理论上而言,俄罗斯股票市场产生于1990年12月25日,其标志是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部长会议颁布的《股份公司章程》决议。该章程规定了三级管理体系,并详细地规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公司管理机构的权限。

在实践中,俄罗斯股票市场产生于1991年12月28日,当天俄罗斯通过了《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证券交易所章程》。该章程确立了俄罗斯财政部在证券市场中的管理者地位和权力,这一权力不久以后转移到中央银行和后来成立的证券委员会手中。

1996年4月,俄罗斯《有价证券市场法》的颁布,使得有价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更加规范成熟。2001—2002年俄罗斯重新修订的《股份公司法》、新颁布的《投资基金法》及《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修改与补充法》,为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法律和制度保障。

俄罗斯股票市场一度成为叶利钦政府巩固政权和与金融寡头进行交易的工具与场所。为了获得俄罗斯新贵们的经济和政治支持,1995年11月俄政府和总统将俄罗斯最好企业的股票转给一些最大的商人作为抵押,作为交换,它们保证对反共政府绝对忠诚,并在大选中动用一切经济和舆论支持叶利钦。通过1995年11—12月的抵押竞拍,俄罗斯新贵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私人的金融工业帝国,即金融寡头。这些金融寡头控制了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并且能够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决策。

1997年俄罗斯证券市场同全球证券市场一样,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10月28日俄证券市场爆发危机,“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下降20%,是俄证券历史上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证券监管组织和交易所的协调机构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如暂时降低市场参与者的准入门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宣布降低证券交易所服务费等。为了加强对投资者的权益的保护,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俄罗斯证券市场的吸引力,俄罗斯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律草案。如1999年3月11日公布实施《关于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权利和合法权益的规定》,1999年7月9日公布实施《俄联邦投资法》,经过上述反危机措施以及相关法律的实施,俄证券市场逐步迈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三)俄罗斯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提及金融制度不能不提到金融业的开放问题。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程度很高,表现为投机性的国外证券投资可以决定俄罗斯金融市场的走势,俄罗斯金融市场的风险与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密切相关。

经济转轨期间,在自由化思想的左右下,俄罗斯加快了银行体系对外开放步伐,外资银行迅速进入俄罗斯并成为影响俄罗斯金融的重要力量。

俄罗斯的《银行和银行活动法》和《关于外资信贷机构登记的特殊性和已登记的信贷机构利用外资增加法定资本金获得批准的程序》是管理外资银行的两个基本法律文件。虽然俄罗斯对外资银行进入持鼓励态度,但是,中央银行对外资银行的活动仍然设置了许多限制性措施,如最低资本金、雇用本地员工、数量限制,法定资本中外资比重的最高限制等。1994年6月叶利钦与欧盟签署有关协议,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外资银行进入呈加速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俄罗斯共有123家外资信贷机构和1家外国银行分行。对于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俄罗斯国内有不同意见。认为这会导致本国银行的消亡,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应限制外资银行比重,并对其开设分支机构进行约束,但是,俄罗斯仍然寄希望于引进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本国银行竞争力。

俄罗斯股票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股票交易中的非居民比重很大。根据莫斯科财经学院的я.мирки的统计,1998年俄罗斯股票市场中非居民的比重为65%,国债市场中的比重为35%。截止到2001年年初,在俄罗斯有价证券市场上非居民参与者的比重达到40%—65%。外来的因素决定了俄罗斯股票市场的80%—90%。股票市场中的投机活动十分活跃,1997年交易量超过了中东欧国家主要市场的交易量。受199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股市一度萎缩。2000年以后,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股票市场开始复苏,2002年交易量达到400亿—410亿美元。

俄罗斯于1992年进行外汇兑换自由化改革。随着经济的不断恶化,俄罗斯对IMF贷款依赖性越来越大,反过来,IMF对俄罗斯的外汇自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俄罗斯国内自由主义代表不断推进外汇自由化进程,俄罗斯的经常账户已经实现了自由化。资本账户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由化。其不良后果是加剧,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性、美元化和资本外流。

二、俄罗斯的金融组织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苏联一直实行单一银行体制,由一家中央银行加上少数几家专业银行构成的银行体系,囊括了全部金融信贷业务。苏联国家银行兼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银行体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单一银行体制逐步改变为二级银行体制,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见图2-2)。中央银行职能转变,成为“银行的银行”,主要职能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保障本国货币稳定,并且监管银行业和金融市场。

图2-2 俄罗斯的金融组织体系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独立的国家成为其主要继承人。1992年1月,俄罗斯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其中就包括金融制度的重大改革。

俄罗斯目前的金融体系包括:

(一)中央银行

俄罗斯中央银行是在改造苏联国家银行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通过立法赋予中央银行比较独立的地位,同时以政府和商业银行为其业务对象。其基本职能是,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定和执行俄罗斯联邦的信贷政策,稳定货币流通,组织银行间结算和出纳业务;负责货币发行,完善货币关系,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负责监管国内所有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在俄罗斯境内注册的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负责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俄罗斯境内的注册工作。俄罗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也有很大的变化,开始采用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所采用的一般性政策工具,如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

(二)商业银行

俄罗斯的商业银行均为股份制银行。俄罗斯商业银行绝大部分是公司和个人持股,包括外国公司和个人持股。俄罗斯商业银行虽然数目众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别:

1. 国家直接控股银行

国家直接控制的银行只有苏联对外经济银行(财政部控股)、对外贸易银行(中央银行控股)、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中央银行控股);其中,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目前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国有银行。

俄罗斯的商业银行最多时达到2 700家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数量已经下降到834家左右。

俄罗斯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办理保险业务,但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参与保险业市场。俄罗斯商业银行可以参与有价证券的交易。

2. 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

其他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包括金融工业集团所属银行、大型公司银行、大型对外贸易结算银行等,如天然气工业银行则是公司控股的典型。

其中管理金融工业集团所属银行的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融工业集团,也称“金融寡头”,是一种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组织。据统计,到1997年年底,在官方注册的金融工业集团已有700多个,联合了近1500家工业企业和100多家信用金融机构。而“七人集团”是最具代表性的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之一,其是当今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中最有影响的7大金融财团。具体包括: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瓦斯—西伯利亚石油集团,波塔宁的奥涅克辛姆银行—诺里尔斯克镍业—辛丹卡集团,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捷普—尤卡斯集团,古辛斯的桥集团,阿文和弗里德曼的阿尔法集团,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农工银行,阿列克别罗夫的卢卡伊尔集团。“七人集团”是一个庞大的企业集群,拥有众多的独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雇佣十几万名职工,经营领域遍及第一、二、三产业。它们的影响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1996年俄罗斯的整体工业生产在下降,但是金融工业集团的产量当年则增加了3倍。金融工业集团对于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是俄罗斯市场经济的主要推动者。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

除商业银行、专业银行之外,俄罗斯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非银行小额信贷机构、信托公司、资产投保障基金(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

(四)外资银行

俄罗斯鼓励外国投资者建立独资和合资银行,以引进西方银行的管理经验及技术。俄罗斯中央银行已给10家外国银行颁发了总许可证,允许1家外国银行分别与非常驻法人和自然人进行本币业务。但俄罗斯政府对外资银行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在俄罗斯开设的外资独资银行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0万美元,外资银行对银行业的投资不得超过俄罗斯商业银行资本总额的5%;外国银行不得经营俄罗斯公司的股票业务;外国银行在俄罗斯境内只能设一个分行或附属行等。1996年1月1日起外资银行可为俄罗斯客户办理有关的银行业务。

(五)政策性金融机构

作为典型的经济转轨国家,俄罗斯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俄罗斯开发和对外经济银行、俄罗斯区域开发银行、俄罗斯农业银行、俄罗斯中小企业信贷银行、俄罗斯中小企业基金和俄罗斯邮政储蓄银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了其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合并成立“俄罗斯开发和对外经济银行”使俄罗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

三、俄罗斯金融制度的特征

俄罗斯金融制度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伴随经济转轨而采取的金融改革是在彻底摧毁原有计划体制与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依赖路径被人为破坏,原有的政策法规基本上被废止,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经济联系被割裂。由于俄罗斯市场机制薄弱,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俄罗斯形成了既不同于转轨前的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当采用银行业总资产与股票市场市值之比确认一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时,经计算,俄罗斯与英国结构相近,属于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的国家,即实体经济的融资模式以直接融资为主(发行股票或债券),间接融资规模和所占比例较低。俄罗斯金融制度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俄罗斯金融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虽然俄罗斯当前已建立起种类多样的金融组织和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金融资源的地区分配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比如全国80%以上的金融资源高度聚集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大中心城市,资金充足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有更强的实力建立自己的银行资金融通,相反,资金匮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则通常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或并购。

(二)二级银行体制已经形成,但不够完善

在银行组织体系方面,形成了以俄罗斯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但是中央银行仍然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表现在:一是《俄罗斯中央银行法》对中央银行的权力限制中加入了大量的“除外条款”,使中央银行仍然能承担商业银行的许多职能;二是中央银行在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仍然缺乏独立的地位。中央银行在许多商业银行中持有股份,与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此外,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势必影响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

(三)俄罗斯银行体系资产增加受限,存在与实体经济脱节现象

俄罗斯商业银行资本、资产规模小,资本不足限制了俄罗斯银行业总资产的增长,使其资金转化能力不足,所以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总量偏低,而且从结构上看,新增贷款基本上属于银行对本金融工业集团内部企业的贷款,银行在有权配置社会资金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截至2001年10月1日,俄银行对经济实体的贷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仅为11.7%,不仅低于东欧转型国家平均90%的水平,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1%的水平。

(四)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相对发达

经济转型期间形成的巨额债务是其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而长期的预算赤字则是有价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量。俄罗斯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是导致短期国债高收益的根本原因,国债的高收益促使国内银行大量持有(部分银行占总资产60%)和外资的大量涌入,形成了金融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虽然存在不利影响,但国家有价证券的蓬勃发展的确能在弥补预算赤字、实现货币政策、动员闲置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俄罗斯股票市场畸形发展

俄罗斯股票市场是顺应私有化政策而产生的,俄罗斯股票一级发行目的不是融资,而是股权的重新分配。二级市场上主要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几家蓝筹股,垄断和投机色彩浓郁,股市变化与实体经济关联不大。股票市场规模小,风险的高度集中性以及管理极不规范仍然是俄罗斯股票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俄罗斯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高

俄罗斯积极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在自由化思想的支配下,俄罗斯逐步放宽了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希望通过外资银行进入以改善国内银行体系效率;为了弥补国内金融资源短缺,俄罗斯开放证券市场来吸引外资,非居民在俄证券市场上十分活跃,外国投资者行为是影响俄罗斯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此外,俄罗斯还积极推进外汇自由化改革,实现了卢布经常账户的开放,资本项目的开放和汇率自由浮动的改革同时进行,央行不再干预汇率波动,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具体汇率。但对于俄罗斯目前状况而言,国内银行业和证券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过早地开放资本项目容易使整个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下降,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俄罗斯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就是最好的体现。

(七)俄罗斯金融业缺乏统一的监管体制

目前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00—2006年,以国际清算银行为首提出了国际范围的银行监管理念。俄罗斯的银行业仍处于分散监管的状态,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监管部门,具体来说:俄罗斯央行负责储蓄银行的监管,财政部负责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监管,农业部监管俄罗斯农业银行等。2004—2007年,俄罗斯曾尝试建立统一监管机制,但阻碍重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监管立法和司法制度都还不够完善,所以应首先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种业务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 fsI2Y3uMOeGwNBd+Odd0FofFdt/6Yyfv1GA8aElf+sMd0IaDCgIcs3SVQraBPU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