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晏子论“和”与“同”

【题解】

此篇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现在一般认为它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不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有了惊人的提高,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在《左传》中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出色,作者用笔简练而不乏文采,周密而有所侧重。在描述历史故事时,还十分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左传》的这种文史结合的叙事传统,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

齐侯至自田 [1] ,晏子侍于遄台 [2] 。子犹驰而造焉 [3]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4]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 [5] ,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6]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7] ,以泄其过 [8]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9]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10]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11]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 [12] ,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 [13] ,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 [14]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1] 齐侯:指齐景公。田:打猎。这里指打猎处。

[2]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原籍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齐大夫晏桓子弱之子。约生于齐顷公十四年(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卒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讽谏匡君,朝夕不怠,闻名于诸侯,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治理齐国有一定业绩,品德高洁,哲学思想也有所创见,因此成为历史的名人。遄(chuán)台: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

[3] 子犹:齐国大夫梁丘据的字。造:到,往。

[4] 羹:调和五味(醋、酱、盐、梅、菜)做成的带汁的肉。不加五味的叫大羹。

[5] 醯(xī):醋。醢(hǎi):用肉、鱼等做成的酱。梅:梅子。

[6] 燀(chǎn):烧火。

[7] 济:增加,添加。

[8] 泄:减少。过:过分,过重。

[9] 献:进言指出。

[10] 干:犯,违背。

[11] 这四句诗出自《诗·商颂·烈祖》。戒:具备,意思是指五味全。平:和,指味道适中。鬷(zōng):通“奏”,进献。嘏(gǔ):通“假”,至,指神灵来到。无言:指肃敬。

[12] 济:这里的意思是相辅相成。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13] 一气:空气,指声音要用气来发动。二体:指舞蹈的文舞和武舞。三类:指《诗》中的风、雅、颂三部分。四物:四方之物,指乐器用四方之物做成。五声:即五音。六律:指用来确定声音高低清浊的六个阳声。七音:指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种音阶。八风:八方之风。九歌:可以歌唱的九功之德,即水、火、木、金、土、谷、正德、利用、厚生。

[14] 这句诗出自《诗·豳风·狼跋》。德音:本指美德,这里借指美好的音乐。瑕:玉上的斑点,这里指缺陷。

【提示】

关于“和”与“同”的区别,《国语·郑语》周朝史伯有这样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在这之后,孔子又更进一步,把它们引入伦理学领域,作为识人的重要标准,得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和”与“同”的概念,始为西周末年太史伯所提出。认为“和”与“同”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一对范畴,并提出“去同而取和”。当时人们将这种观点应用于人的审美活动,推崇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单调划一并没有美。到春秋时,晏婴又进一步发展了史伯的思想,从事物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角度来阐述“和”与“同”的关系。指出“和”是包含差异与对立的“和”,并且对立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事物的美就在这种“和”中得以充分之地显现。他还以“和”与“同”的关系来阐述音乐之美,指出美的旋律就是在各种音律的有规律的相成相济中表现出来的。这一范畴后来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美学对于美的法则的认识。

简言之,“同”是相同东西的相加,“和”为不同事物的结合,“和”比“同”的高明处在于它承认差别,承认矛盾,这是“和”的基本前提。正因为有对立面的存在,有多样性的差异,也才有了“相成”和“相济”。

五音和谐才有美声,七色和谐才有美景,五味调和才有美食,“和而不同”中的“和”是“中和”,“中”者,恰到好处之谓也。

在“和”的观念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朝野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还应注的是到,“和”的最终旨归,是人的内心的心性平和,也就是说,它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它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是人本的,而不是物质的。

【思考与练习】

1. 晏子和谐思想的主旨是什么?在今天这样国际国内的大形势下,有什么现实意义。

2. 晏子是在谈政治、谈哲学、谈美学、谈烹饪,你读后有何启发?

3. 试析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 fF1BnU/nzZU3GlCPdtepy5PZCKE2wTYsEH82R/k6dyONNlaVtwsYoWupDVYc+t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