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
要尊重不要放纵

案例分析

作业的烦恼

“妈,我不想做作业了!”正涛一本正经地跟妈妈说。

“什么?又不想做作业了?怎么回事儿?”妈妈展开了一连串的追问。眼看就要上中学了,孩子却没有出现妈妈所期望的那种努力学习的紧张状态,妈妈急坏了。

爸爸说:“急有什么用呀,还是先听听孩子怎么说吧。”

正涛一脸不耐烦地说:“老师讲的那些概念,我早就懂了。做练习,每天都是那些内容,都做了无数遍了,天天做来做去有什么用呀?反正我是不想做了。”

妈妈又问:“那你作业的质量怎么样呢?是不是每次考试都得满分?是不是从来都没有不会做的题呢?”

“怎么可能,我没那么厉害!”正涛说。

“既然你没那么厉害,也不是所有的题都会做,做作业就是帮助你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机会呀!”妈妈说。

“我并没有发现做作业对我有什么帮助。我会的,就是会了;不会的,做练习也没用。反正我不想做作业了,也交不了作业,你给老师打个电话吧!”正涛坚定地说。

妈妈无法接受正涛的无理要求,正想据理力争,正涛接着说:“你们不是说我长大了,会尊重我的意愿吗?我会对自己负责,你们尊重我就好了!”

妈妈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正涛的这番言论,愣在那里。没想到时隔一个学期,长大了一点儿的正涛,学会用“尊重”一词来要求不做作业了。

爸爸给了妈妈一个示意的眼神,妈妈这才缓过神来,不再跟正涛就作业的事进行纠缠。

但今天正涛的这番话,让爸爸妈妈都很意外:看似是“要不要做作业”的问题,本质却是“要不要对孩子的自我主见予以‘尊重’”的问题。难道“不管”就是“尊重”吗?

正涛在做作业的事情上闹情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有一次放学回家,他并没有马上做作业,而是全神贯注地玩他的拼装汽车。妈妈看见后,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先做作业。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上了一天学,脑袋都木了。先活动活动,有助于提高我的反应速度。”晚饭结束后,正涛开始做作业,妈妈也不再念叨他放学回来没马上做作业的事了。

可过了一会儿,正涛又开始跟妈妈抱怨道:“做作业真是烦人,又不是不会,还天天都要写,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在一旁的爸爸没有正面回应正涛的牢骚,而是跟妈妈说:“我明天实在不想去上班了。”

“为什么呀,你哪里不舒服吗?”妈妈关切地问爸爸。

“没有呀!”爸爸回答。

“单位发生什么事了吗?你要是不去,那些等着你签收盖章的票据不就要堆成山了吗?”妈妈一脸不解地望着爸爸。

爸爸跟妈妈对视了一下,说:“天天都干一样的活儿,多没意思呀。”

妈妈会意后趁机补了一句:“那不仅你的年终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要泡汤了,你们张总也肯定会认为自己用错了人,以后不会再重用你了!”

正涛听着爸爸妈妈的对话,怯怯地凑上去问了一句:“爸爸,不上班的后果真有那么严重吗?”

爸爸无奈却又坚定地回答:“不上班,看似是对人家的不负责,其实是对自己不负责。能工作证明你有价值,如果你没有价值,谁会用你呀。就跟你们做作业一样,看似是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其实是给你们自己做的,因为通过做作业可以检查你们是不是掌握了老师教的知识。一个学生如果不做作业,就跟一个员工不上班一样,是不负责任的。”

正涛似懂非懂。他不再说什么,回到屋里继续做作业。

第二天,正涛的表舅来家里吃饭。席间,他跟正涛的爸爸妈妈聊起当年没考上大学的事,颇为遗憾地说:“如果当年我妈坚定地按她的原则来要求我,在学习上不允许我懈怠,不允许我逃避问题,也许我就不会在高考时名落孙山了。”正涛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妈妈尊重了你的意见还有错吗?”表舅叹了口气说:“一个孩子懂什么?很多事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一冲动,可能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一冷静,又后悔,还要面子,不肯认错。所以,有些原则性的事,家长还是得坚持的。”

表舅的一席话,让正涛的爸爸妈妈深思:如何把握好度,正确地尊重孩子,还需要认真琢磨。

爸爸知道正涛很喜欢下围棋,但是记不住棋谱,平时总缠着自己陪他玩,而自己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他。面对正涛“重学轻习”的想法,爸爸决定从围棋练习上找切入口。

“正涛,等你做完作业,咱们下盘棋如何?”爸爸说。

“太好了!爸爸好久都没跟我下棋了,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过把瘾。作业不用做,我早就会了。”正涛延续着这段时间对待做作业的态度。爸爸没有理会他的反应,只是说:“准备一下,咱们马上开始吧。”

不一会儿,才刚布好局,可正涛无论是走边还是挂角,都会被爸爸“杀”个片甲不留。正涛的脸都憋红了,看他快要泄气的时候,爸爸说:“你怎么忘了你学的定式棋谱了?”正涛拍拍脑袋,直呼:“忘了!忘了!”在爸爸的提醒下,他回忆起棋谱的走式,随着落子点进,正涛渐渐有了自己的“地盘”,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几盘棋下来,正涛越走越好,似乎有点儿停不下来的阵势。

爸爸说:“今天我累了,咱们先下到这。不过我想问你,你今天下棋为什么先输后赢?”

“一开始我没有反应过来,乱下一通。”正涛挠着脑袋笑笑说。

“那后来又怎么赢的呢?”爸爸盯着他看。

“您提醒我想想以前背的棋谱,我想起来了,心里就有了定式。”正涛肯定地说。

“那为什么一开始想不起来呢?”爸爸又问。

“您好长时间没跟我下棋,我也就没有机会用棋谱。长时间不用,就想不起来了呗!”正涛一脸无奈。

“看来,学会的本领还是要经常用才行,是吧?”爸爸摸摸正涛的头。正涛似乎明白了什么。

妈妈看见父子俩聊得正欢,就跟正涛说:“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尽量理解你、尊重你。你说不想上特长班,因为在学校的体育课上你已经学得很好,我们听你的;你说假期想跟同学出去玩,只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同学,我们觉得这是你们交往的方式,也同意了。但是,关于做作业的事,你只要‘学’而不要‘习’,我们觉得这是不正确的。刚才跟爸爸下棋时你也发现了,如果只知道棋谱,而不常用,就下不好棋,对不对?我们理解你、尊重你,但不会放纵你,更不会让你随心所欲。一个学生就应该按时完成作业,就跟我们大人有了工作,就必须认真上班一样。”

随后,爸爸又与正涛一起分析了以前考试的问题所在,肯定和鼓励了正涛做得好的地方,也指出他“大意失荆州”其实都是因为缺乏练习。

经过这一晚上跟爸爸的“棋盘较量”,正涛也醒悟过来。他说:“在爸爸提到棋谱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意识到了练习真的很重要!”

一场关于只“学”不“习”的硝烟渐渐平息了下去,正涛不再为要不要做作业跟妈妈讨价还价,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了。

中心议题:家庭教育中的“尊重”与“放纵”

尊重,就是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人格权利,拥有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在社会交往中,当个体的尊重需求与社会要求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规范为原则。放纵,则是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到尊重的内涵,分不清放纵与尊重的边界,将尊重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提出了要求,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通过不断学习,自我意识会不断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受儿童知识储备、思维逻辑的局限,这些观点的内在合理性还值得商榷。父母需要理性对待、深入解析,一味否定或是一味盲从都是不可取的。家长需要明确尊重的界限,坚持原则,避免放纵。

一、这个故事为什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帮助孩子认识写作业的作用与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和“习”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行为,不能只“学”不“习”,也不存在没有“学”的“习”。只有将“学”与“习”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学”开阔眼界、了解世界,通过“习”检验是否“学”到了、“学”对了、“学”会了,“学”“习”并行,才能够真正学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故事中的正涛并没有认识到“学”与“习”的正确关系,只是用自己的错误经验来判定做作业没有用。正涛的爸爸通过下棋,让正涛感受练习棋谱的作用,巧妙地让孩子知道了写作业的必要性。

对于学生而言,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家长要帮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明白,他们上学、做作业,与大人上班、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是一样的。在故事中,正涛的爸爸用自己要不要上班的问题,让正涛明白了自己也应该每天完成作业,这是他作为一名学生的责任。

2.拿捏好“尊重”与“放纵”的尺度

首先,从人格层面来说,受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每个家长都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让儿童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故事中的正涛放学回家后想先玩拼装游戏再做作业,父母同意他先玩后学习,这就是对孩子自我安排的尊重。

其次,从自主层面来讲,尊重是指人在一些非道德领域里,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比如,选择上什么样的兴趣班,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只要没有做出违背道德原则的事,就都可以给孩子留下自主决定的余地,这是对儿童自主性的尊重。在故事中,正涛妈妈对正涛“不上特长班”“假期与同学外出游玩”这些自主层面的选择,都予以尊重。

当然,在“尊重”这个行为模式中,既有当下社会道德的要求,也有历史沉淀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尊重是以遵从社会规范为前提的,如果个体的尊重需求与社会规范发生了冲突,当以社会规范为原则,这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作为学生,“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是正涛要遵从的社会范式。他不愿意写作业,还要家长尊重他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尊重”的社会行为模式。正涛的爸爸妈妈在这时候坚持不放纵,说明“尊重”不是无前提、无限制的。

3.对原则的坚持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家长能够明辨是非,坚持原则,但往往会因为时间、地点等因素的转换,而放弃对原则的坚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也会不断地去试探家长的底线,达到他的目的。故事中的正涛不想做作业,尽管被爸爸妈妈制止,但他不断地试探家长,希望家长同意他不做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正涛的爸爸妈妈始终坚持“做作业是孩子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无论孩子如何换着形式跟家长纠缠,家长对原则的坚持都没有动摇。

二、请为爸妈点赞

1.爸爸关注妈妈跟孩子的交谈内容,能够及时制止妈妈与孩子之间简单的情绪纠缠。

2.在没有思考清楚孩子提出的要求时,不贸然回答。

3.能够冷静分析孩子提出的问题,精心设计沟通方式。

4.能够用孩子看得见、听得懂的身边事讲道理,以理服人,让孩子明白“麻烦”和“无用”背后的道理,理解责任的内涵。

5.寓教于乐,通过对家长要不要上班的讨论,让孩子理解每个人的责任,借助下棋让孩子理解做作业的价值。

6.让孩子开视野、明事理,没有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时机。

7.爸爸能够放下工作,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摆事实、讲道理的背后是爸爸妈妈一起对原则的坚持。

三、教育方法

1.共同商议责任义务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让孩子理解尊重、懂得尊重、学会尊重的重要前提。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和商定家庭成员的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让孩子从家庭成员的分工中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对家庭所作出的贡献,尽管孩子不能像爸爸妈妈那样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任,但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增长能力,也是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让孩子参与家庭责任与义务的讨论,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个体看待,这本身就是尊重孩子的体现。通过家庭责任的承担,让孩子认识到家庭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孩子努力学习就是对家庭的爱护,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是值得尊重的。

2.尊重孩子要讲原则

对孩子的尊重,一定要防止过犹不及。如果让家长从“尊重”与“放纵”中选择,相信家长都会选择尊重而不会对孩子放纵。可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尊重但不放纵,却往往不那么容易。有的家长帮助孩子做作业,有的家长默许孩子抄别人的作业,有的家长甚至跟孩子一起蒙骗老师……他们只考虑到孩子自主层面的要求,以为这是尊重孩子,却忽视了尊重的底线,任由孩子颐指气使。当孩子因不懂得尊重而尝尽苦头之后,这种所谓的尊重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

3.平等、沟通不可或缺

被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面对尊重,人人平等。但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家长往往会因为孩子幼小,觉得他“不懂事”,就擅自做主,为孩子考虑一切。家长要想真正尊重孩子,就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对方想表达的观点上,认真听完对方的表达,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本着平等信任的原则进行交流,而不是贸然打断,断章取义,甚至予以否定。尊重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尊重也是儿童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品德与能力。家长一定要坚持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在与孩子事先约定的道德、责任范围内展开沟通,达成共识,避免一味听任放纵,或是单方面强硬要求。

四、引以为戒

1.家长简单地把尊重孩子理解为不管孩子,或凡事迁就孩子,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就帮孩子请假,最后发展到孩子厌学。

2.家长按照孩子的意愿报了各种兴趣班,等开班后,孩子却因为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不能坚持下去。

3.家长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强行要求孩子凡事听家长的。

五、举一反三

1.当孩子提出要自己参加游学项目时,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全面了解这个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内容要求,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再做决定。

2.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不愿上学,向家长要求转学。对于这样的请求,家长在回答孩子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原因,帮助孩子正确面对与同伴的人际冲突,而不是通过不上学来回避这种矛盾。

3.孩子突然喜欢上了一个球星的发型,而且非要剪一模一样的发型,家长不要简单地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孩子的欣赏水平。只要不伤大雅,尽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探寻自我审美的尝试。

六、家长小作业

跟孩子一起讨论,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尊重的,哪些行为属于要加以制止的。 /6WP2pESWNJO68mNurKX7Sxl1owUefjxuf19RF0qpz2+Lc9GieYd5YvtMllBE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