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课
雏鹰需暖巢孕育孩子要家庭滋养

案例分析

“小候鸟”安家记

暖儿的老家是山东菏泽,上三年级那年,爸妈去青岛找工作。爸爸在敬老院当上了护工;妈妈当了环卫工人,负责海滨景区某段的环境卫生和一处公厕的保洁。

爸妈临行前,告诉暖儿在家跟着奶奶,他们要出去挣钱,等挣了钱就回来接她去城里上学。暖儿哭得跟泪人儿似的,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接她。妈妈说等她放了暑假就接她去妈妈那儿。爸爸在敬老院工作,管吃管住。妈妈就住在负责的那所公厕的工具间里,5个平方米,放一张单人床,一个旧课桌和一个小圆凳。因为是景区公厕,设施比较好,卫生标准也很高,妈妈觉得这里很干净,上班又方便,就这么住下了。

留在家里的暖儿这两个月过得好像过了两年,终于盼到放暑假了,爸爸如约接她来到青岛。暖儿跟妈妈挤在那间小屋子里,虽然条件非常简陋,但她却幸福得不得了,每天早晨不到5点就起床跟妈妈一起打扫景区的卫生。妈妈用大扫帚,她用小扫帚,汗水顺着她的脸颊像珠子一样流下来,浸湿了她的头发,却甜透了她的心。两小时的工作之后,她和妈妈站在海边望着大海,兴奋无比。她搂着妈妈的胳膊撒娇说:“妈妈,我不想回家了,我要跟您在一起!”早上5点钟,妈妈给她煮上一碗面条加荷包蛋,吃完饭她就开始学习,学着学着就困了。她说:“妈妈,我困了。”妈妈说:“小孩子不能起得那么早,缺觉了,睡吧!”她一骨碌翻到床上,妈妈笑眯眯地看着她渐渐入睡。妈妈锁好门,又出去干活了。等暖儿一觉醒来,妈妈已经准备了两个馅饼和一碗麦片,还有水果呢!吃过午饭,暖儿就逼着妈妈休息:“妈妈您睡一会儿,到点儿我叫您。”接着她就开始写作业。虽然夏日炎炎,热浪滚滚,但暖儿的心里却那么清凉——和妈妈在一起真幸福!

有时候,暖儿写完作业会到外面去,看大哥哥大姐姐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生。她看得如醉如痴,心生向往。夜幕降临,游人渐渐退去,暖儿和妈妈在海边聊天:“妈妈,我长大了也要学画画。我要当画家,挣好多好多钱,买大房子给您和爸爸!”妈妈说:“有闺女这句话,当妈的就知足了。”再晚一些时候,景区没人了,妈妈就烧壶热水,给女儿洗澡。妈妈用小舀子把水浇在暖儿的头上,轻轻地揉着她的脸颊和头发,边洗边说:“看你瘦的,咋就不长肉呢!”暖儿说:“最近妈妈做的饭好吃,我都觉得自己胖了好多呢!”就这样,母女俩说说笑笑,温馨极了。爸爸偶尔放一天假,就来看她们娘俩儿。暖儿搂着爸爸的脖子,撒娇地说:“我要下海,爸爸领我下海!”爸爸领着暖儿走到齐膝深的海水里,看着浪花远远跑来,打在岸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暖儿高兴极了!

眼看着就要开学了,暖儿的心情由晴转阴,话也少了许多。妈妈说:“暖儿,高兴点儿!”不说还好,一说暖儿就哇哇地哭了起来。孩子哭,当妈的也跟着掉眼泪。暖儿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我在这帮妈妈干活,我自己会学习,落不下功课的!”妈妈说:“那哪儿行啊!不上学没文化,人就没有前途!”就这样,在妈妈的劝说下,暖儿离开青岛回到家乡奶奶的身边。可是,之后每次跟妈妈视频聊天,她都是眼泪汪汪的,声音像蚊子叫似的,一点精神都没有。有一次暖儿跟妈妈通电话,说小表哥这几天老是欺负她,还问她喜不喜欢他,吓得她晚上老做噩梦。妈妈立刻跟奶奶说了这件事,让奶奶要多上心看好这俩孩子。

妈妈越来越不放心暖儿,就跟爸爸商量,要把孩子带过来上学。爸爸不知道好办不好办,说找人打听。有个人给他出主意,说上私立学校容易,就是学费贵点儿。爸爸心疼女儿,春节时把暖儿接到青岛,送孩子进了一所私立学校,一学期交一万多块钱。上了一学期,夫妻俩都犹豫了——学费太贵了!无奈之下,夫妻俩去了教育局相关部门,咨询他们的孩子可不可以在公立学校上学。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要他们准备一些材料,说符合这些条件就可以上。夫妻俩一看,除了工作证明,还需要暂住证和租房合同。正好妈妈的一个同事自己租了一个套二的房子,嫌太贵,想找人合租,她就租下了其中的一间,每月1500元钱。8月下旬,暖儿接到通知,可以在青岛上学了!一家人高兴极了。暖儿和妈妈把那间租来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暖儿还在墙上贴了一张自己画的画,上面写着:我爱我家。

从此以后,妈妈早晨准备好早饭,就悄悄上班去了。暖儿吃过早饭,坐校车去上学,傍晚放学去菜市场买菜,高高兴兴地回家做饭,等妈妈回家吃。晚上,妈妈静静地看着女儿写作业的身影,睡着了。看着熟睡的妈妈,暖儿由衷地感恩道:“妈妈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让您和爸爸过上好日子!”

中心议题:母爱无华润后生

母亲是孩子的“黄金恋人”和感情依托,要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这份情感不断地巩固发展,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幸福感,进而获得自信。在母亲身边,孩子安然自在,无忧无虑,童心洋溢,这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其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幸福快乐的人。对孩子来说,母爱是无可替代的潜教育。

现在,母爱缺失和母亲角色错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的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有的虽与孩子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边;有的不能合格地履行母亲的职责,而是集教师、保姆等身份于一身,使孩子“找不到妈妈”,对母亲近也近不得,远也远不得,陷入趋避两难的矛盾中。

教育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显教育,一种是潜教育。显教育是言教,是知识技能教育,是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潜教育是身教,是潜移默化的“无为而教”,是润物无声的人格教育,看似无形却有形。潜教育是塑造孩子人生底色的“底盘”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孩子为什么需要母亲?孩子需要怎样的母亲?让我们透过这个故事一起来思考一下。

一、这个故事为什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父母满足了孩子对双亲的依恋

依恋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长期持续的积极的情感联结。儿童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抚养他的母亲,这份充满依恋的深情,对儿童的性格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暖儿在与妈妈分离的日子里觉得伤心难过,紧张害怕,郁郁寡欢,说话“像蚊子叫”,精神头也“打五折”;暑假来到妈妈身边,虽然生活、学习条件都很差,但她感到很幸福,笑逐颜开,畅想未来,整个人洋溢着无拘无束的天真与率性。

父母心疼女儿,不惜重金把暖儿送进私立学校,对于收入微薄的他们来说,无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他们努力把孩子留在了身边。后来全家人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青岛安下了家。暖儿可以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了,这对孩子来说是天大的事。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几乎一无所有,她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温暖的家。

2.父母解除了分离给孩子带来的认知失调

孩子与父母分离会产生不安全感、断裂感和被遗弃感,这些心灵深处的消极体验会影响他的情绪,使他处于悲伤、沮丧、紧张和焦虑之中,进而为他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时间久了,会导致认知失调,使他的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思维都受影响。

暖儿在妈妈身边能安心学习,虽然“夏日炎炎,热浪滚滚”,但她心里还是觉得清凉平静。这是母爱的滋味,是幸福的果实。暖儿的爸妈对女儿很负责任,爸爸克服人地两生的困难,想方设法给孩子寻求留在青岛读书的机会,政府的政策使他们如愿以偿。

有了真正的家,暖儿觉得很踏实。她爱她的家,爱她的父母。这份爱点燃了她心中的梦想,她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3.母爱滋养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暖儿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对孩子的爱朴实无华,温暖细致。她欣赏孩子,接纳孩子,为孩子甘心付出。她对孩子没有什么刻意的要求,只是默默地做着她能做的事。她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她感到满足,甚至觉得幸运,因为有衣有食,身体健康,能干活有收入,家庭和睦圆满,人生就有盼头。

母亲的这种心态好像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植根于这样的情感沃土,孩子的情感不会干枯粗糙,不会冷漠无情,相反,她也会平静温和,对世界充满爱意。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暖儿非常像她的母亲,她清早起来帮妈妈干活,中午劝妈妈休息,晚上给妈妈做饭,还陪妈妈聊天,用灿烂的笑脸回馈妈妈点滴的辛劳。对一个孩子来说,没有比懂得感恩、懂得爱更重要的了。

二、请为爸妈点赞

1.爸妈虽然跟孩子分离,但经常跟孩子通电话,关心孩子。

2.爸妈兑现给孩子的承诺,假期接她到身边,让孩子产生信任感。

3.爸妈了解到孩子在家乡的诸多问题,怕老人照顾不好,最后想方设法把孩子接到身边上学。

4.妈妈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她不焦躁不指责,而是静静地看着,关注着。

5.爸爸爱妻子和女儿,常常看望,为暖儿解决了在城里上学的事,争取到了女儿随父母就读的机会。

6.暖儿的妈妈朴实无华,默默付出,让暖儿感到很温馨,很安全。

三、教育方法

1.父母要尽量与孩子在一起

只要有可能,孩子就应该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这是孩子情感的需要,也是其性格发展的需要。只有跟父母在一起,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和存在感,否则孩子会认为他不重要,或者没有父母的工作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信赖者,只有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基础。

因此,年轻的父母要不辞辛劳,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亲自把孩子带大,不要假手于人。如果工作、生活实在不允许的话,最好也是白天由其他人帮忙带,晚上接回家自己带。

即便需要短暂的分离,父母也要跟孩子保持通讯联系,关心他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让孩子感到被父母关爱和重视。

2.尽量给孩子一个安顿的生活

安顿的生活包括两方面,一是安顿的居所,合适的居住环境,孩子要有自己的房间,哪怕是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另一方面是指良好的家庭氛围,有一个和睦温暖、可以彼此沟通交谈的家。后者这种内在的安定对孩子的认知、性格和品德发展都极为重要。

现在,有的父母可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环境,但还没有给孩子一种安顿的感受,建议父母在物质环境上不必做太高的要求,但在心理环境上要努力改善。家人之间过和睦的生活,彼此感恩,知足常乐。心安家才安,要安顿好自己的家,首先要安顿好自己的心。

3.不要让消极情绪包围孩子

有很多孩子天天不开心,他们沮丧,沉默寡言,甚至抑郁愤怒,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接纳和关怀,被父母奚落、指责和否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父母要认识到,这些消极情绪扩大开来,会使孩子整个人、整个认知活动出现问题。

所以,父母要抓大处放小处,既讲原则又讲方法,保持家庭好的情感氛围,使孩子不受家庭的伤害,能享受家庭的幸福。

4.回到原点做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女人的名字是母亲。为孩子付出,陪孩子长大,是母亲的荣耀和幸福。母亲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抱怨、指责,推卸责任。母亲是辛苦的,是需要牺牲精神的,但做母亲是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从暖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本真的母亲形象。虽然她没有“高大上”的特质,但却有很多“高大上”的母亲身上不具备的品质,那就是淳朴、勤劳和安详。她对孩子的爱是朴实健康的,她允许孩子帮自己打扫卫生,也把买菜做饭的活儿交给孩子;她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起居,也默默关注着孩子的学习。也许是因为她没有上过多少学,所以她才由衷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一点实属难得。如果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也能学会用这种眼光去欣赏孩子,孩子的成长可能会更加顺利。

四、引以为戒

有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父母几乎跟孩子失去了联系,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还有一种儿童,叫“城市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因为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他们,把他们托付给祖辈或者保姆。这种抚养方式也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而且隔代抚养中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过度保护以及用电子产品代替陪伴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将给孩子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五、举一反三

1.虽然有些父母没有跟孩子分离,但却忽略了孩子,尤其是“手机控”“网络控”父母,拒孩子于千里之外。这比真正的亲子分离危害更大,他们让孩子感到失落,甚至产生愤怒和敌对情绪;有些孩子会效法父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2.有的家庭时尚豪华,但不具备“家”的内涵,家人感情疏离,关系僵硬,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豪宅豪车,而是关心他、爱他,能够陪他一起长大的父母。所以,做父母的不能本末倒置,撇下孩子去挣钱,觉得给孩子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就是爱孩子。这是很多父母认识上的误区,需要快快醒悟。

六、家长小作业

您跟孩子经常分离吗?您在家庭教育上有“咫尺天涯”的行为吗?不管有没有,都请常跟孩子聊聊天,分享一下轻松愉快的事!

阅读材料
情感仅仅来自食物吗?

提起“妈妈”一词,我们往往会产生安全和温馨的感觉。这是我们从小与妈妈相处所积累起来的亲密情感。心理学家把婴儿对抚养者所产生的这种身体接近、情感亲近的心理倾向称为依恋。它是一种依附性的情感,通过这种依附性的情感联系,可以让婴儿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代理母猴”。一只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网编成,胸前挂着一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只是布母猴,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包裹,身体内也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

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哈洛试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了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结果发现,幼猴与布母猴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铁丝母猴。甚至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只是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布母猴,吃完奶后便迅速回到布母猴这里。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哈洛在笼子里放置一些令幼猴害怕的东西,如玩具熊等,观察幼猴有何反应。幼猴看到那些令它害怕的东西后,会飞快地跑向布母猴,紧紧地拽着它,寻求安慰和保护。

在陌生环境的实验阶段,哈洛又将幼猴放置在一个陌生的小房间里,里面放了许多物品。哈洛分别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情境,观察幼猴的反应。一是布母猴在房间里,二是铁丝母猴在房间里,三是两者都不在。哈洛发现:当布母猴在场时,幼猴会立刻扑到妈妈身上,用身体蹭它;过一会儿后,它开始尝试触碰这些物品,然后又迅速回到妈妈身边,如此循环往复。但是,当铁丝母猴在场或者两者都不在场时,幼猴就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害怕和恐惧,与布母猴在场时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对幼猴来说,接触安慰才是形成依恋的主要因素。

哈洛的实验结论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母子依恋关系形成的思考,更影响了早期幼儿养育方式的改革。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与安抚。孩子出生后,不仅给予物质的满足,同时要经常地给予爱的抚慰和触摸。来自母亲的温暖的、无条件的、源源不断的爱与接触,不仅能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安全需要,也有助于其生命的社会性发展。

(摘自《教育心理学》,边玉芳等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BIs27h09mAZAZz6OX1h4cP7rWi+uS+C6wYk5u0p5Bu2bcMDbm6CiFUQyVC4GtW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