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
兴趣浸润两代人趣味连接亲子情

案例分析

我和儿子是“同学”

我家的小家伙潇潇今年6岁了,十分活泼,可爱极了。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就是进行捏橡皮泥、剪纸、画画这样的活动。我一直坚持顺其自然的思想,没有刻意让儿子去上兴趣班。然而,公司的一次年会,彻底改变了我对“兴趣班”的看法。

年会上,同事的儿子居然流畅地弹了一首动听的《森林波尔卡》。我被震撼到了,内心突然有一丝自己的孩子落在了起跑线上的担心。与同事交流才知道,原来,她和儿子是“同学”,娘俩一同学习钢琴,常常在家里比赛谁弹得好。

回家之后,我和爱人说起这件事。我爱人说:“和孩子一起去上兴趣班,确实是个很棒的主意,这样不但俩人都能学到东西,还陪伴了孩子,咱们可以试试。不过得先问问他愿不愿意去上兴趣班,并且还要问问他愿不愿意我们陪他一起去。”“坦白说,一直以来,我认为教育就应该顺其自然,现在看来,我有点过分地抵制、否认兴趣班的作用了,总觉得这是在逼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如果孩子真的对这件事特别感兴趣,认真并且享受地参与这个过程,咱们却没有适时地去给他做引导,那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职啊!”“我看潇潇最喜欢画画,还喜欢唱歌和踢球。”“先挑一样吧,同时学那么多太累了,以后可以一样一样来。”“咱们俩别瞎琢磨了,不如直接问问儿子的意见吧。”说着,我们一起去了儿子的卧室。

儿子正在画画。画画的时候大概是他最安静、最不调皮捣蛋的时候了。“小帅哥,妈妈想问你一件事。”我神秘地说。“怎么啦?”儿子放下画笔,一下抱住我,一改刚才安静的模样。“你喜欢画画吗?”“喜欢呀!”“那我们找一个特别棒的老师教你画画怎么样?”“好啊,妈妈,我最喜欢画画了。”“那咱俩当同学,一起学画画怎么样?”“妈妈也要成为我幼儿园的小朋友了吗?”儿子有点兴奋地问。“不是在幼儿园学,而是去绘画兴趣班学,每次咱俩都一起去。”“嗯,好棒!”儿子有点激动地在画本上又重重地画了几下。“咱们去画画,得一直坚持才行,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哦。”我说。大概我潜意识里一直拒绝兴趣班的最主要原因是害怕孩子养成三分钟热血、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我和儿子就这样达成了协定。每周日我都会和儿子一起提着画具去学美术。我们一起从零开始,他学简笔画,我学素描。他现在可以画出一个主题的内容,比如节日主题,还可以在一张纸上生动地展现出故事情节,比如“乌鸦喝水”这类小故事。而我从素描打线、临摹正方体、画球开始。学画画真的需要耐心和坚持,有时因为工作和生活琐事,我偶尔有放弃的念头,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看到:儿子越来越专心,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也能轻松画出生活中的小物件,比如苹果、香蕉、暖瓶等,家里甚至有了很多我自己画的装饰画。有趣的是,有了我的陪伴,孩子画画时不仅更安心,而且学得更起劲了。在老师面前,我们都是学生,变成了同学关系,时不时一起讨论该怎么画才更好,争辩着谁画得更美。我爱人也没闲着,经常陪儿子踢球、打篮球。他们尝试了很多运动,儿子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更重要的是,全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往往凭一个眼神便懂得对方的想法。有什么不愉快的情绪,父子俩一起踢场球便烟消云散了。

中心议题:培养亲子共同兴趣

兴趣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家长发现并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的兴趣,会促进孩子的发展。共同兴趣指双方共同关注同一种兴趣。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倘若家长能够寻找到、培养起与孩子的共同兴趣,亲子便能产生极大的共鸣。在培养共同兴趣的过程中,亲子多了一层“同学”关系。“同学”便意味着平等、有比较和竞争。对孩子而言,与爸爸妈妈一起做事,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高度认可,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对家长而言,这样做不仅能更了解孩子,自己也可以拥有难得的休闲时光,能够在娱乐与休息中修身养性。此外,家长以身作则,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能够帮助孩子塑造优秀的品格。家长引领孩子关注健康、充满生活情趣的兴趣爱好,也有助于孩子热爱生活,提高品位。

一、这个故事为什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父母抓住了“兴趣”这个儿童发展的原动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情感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让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个性的发展。兴趣产生行动力。面对种类纷繁的兴趣班,需要坚持以兴趣为第一选择的标准。唯有对一件事真正感兴趣,学习时才不会觉得是负担,而是乐在其中。

2.妈妈按孩子的兴趣特点引导孩子

人的兴趣是广泛的,但精力是有限的,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更加需要有可以独自安排、休闲小憩的时光。所以,不能因为孩子兴趣广泛便让孩子同时上多种兴趣班。案例中,妈妈了解孩子的喜好,在最初只让孩子上最喜欢的画画兴趣班,是智慧的选择。

同时,兴趣是容易转移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触新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但是随着熟悉程度加深,好奇心也会减少,兴趣便有可能发生转移。或者,当儿童在活动中感受不到快乐时,兴趣也会消失。所以,兴趣转移或者消失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如果孩子的兴趣点转移了,是可以放弃该兴趣的,不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3.共同的兴趣使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孩子最初、最好的伙伴也是父母,父母与孩子亦师亦友。孩子与父母一起学习,更像是同学间的交往——平等、互助、关爱。父母陪伴孩子以及亲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会促进孩子心理的发展。孩子在观察中模仿爸爸妈妈,在模仿中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案例中,妈妈不但重视培养孩子坚持、向上的品格,自身也在不断学习,即使工作劳累、生活琐事繁杂,仍继续坚持,这本身就在给孩子上一堂品德课。

二、请为妈妈点赞

1.妈妈善于吸取其他家庭的长处,很有智慧。

2.妈妈做事果断,有决心,有毅力,能坚持。

3.妈妈及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并与孩子的爸爸及时沟通,营造的家庭氛围特别好。

4.妈妈很注意与孩子交流的语气、语调,略带调皮的语言使孩子更愿意接受。

5.妈妈没有强迫孩子报兴趣班,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并陪伴孩子学习、进步。

6.妈妈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与孩子亦师亦友,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7.妈妈很重视孩子好品格的养成,优秀的品格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8.妈妈结合孩子的兴趣,理性地选择兴趣班。

三、教育方法

1.建立亲子共同兴趣

建立亲子共同兴趣需要家长有发现的眼睛。首先,需要家长通过观察或与孩子商量,发现孩子的兴趣。其次,对照孩子的兴趣,检视自身的兴趣,最终决定亲子的共同兴趣。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广泛且容易转移。因此,在确定兴趣发展方向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广泛接触各类兴趣的机会。跑步、游泳、爬山、打球、读书、画画、弹琴、书法、摄影等,都特别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确立亲子共同兴趣后,还需了解不同特长适宜培养的年龄。比如,钢琴和小提琴需要大量的技巧、练习,不适合作为3岁前幼儿的音乐启蒙。管乐器则需要更大的肺活量,比较适合10岁左右的孩子。

2.维持亲子共同兴趣

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将共同学习的过程变为最美好的亲子时光。学习器乐的家庭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气氛,让动听的音乐萦绕家庭的每一个角落,可在晨起时、孩子倦怠时、夜晚入睡前播放不同的音乐。孩子学习绘画,家里可能需要一面墙膜,让孩子能够任意挥洒。

其次,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孩子的年龄、个性、天赋不同,适宜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孩子偏内向、害羞,需要老师不断鼓励,而有的孩子则需要老师和家长略加“敲打”。

再次,通过亲子比赛、举办家庭展览等方式,维持孩子的积极性。竞争能够激发孩子的斗志,展示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兴趣学习变成一件真正有趣的事情,提高孩子持续参与的兴致。

3.真心陪伴,不做“影子父母”

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用心。用心观察和寻找孩子的兴趣,用心聆听、关注孩子的需求和学习过程中情绪的变化,用心感受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陪伴,不是单纯的像影子一样的“物理陪伴”,而是心灵陪伴。但是,许多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只顾低头玩手机。长期处于“物理陪伴”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真正的心灵陪伴,是陪伴孩子享受成功、面对失败。让孩子在取得进步时,获得真心赞美;让孩子在跌入低谷、情绪低落时,依然有前行的勇气。一颗全心全意陪伴的心能够感受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悲所喜,完全接纳孩子。

四、引以为戒

1.兴趣班太多,导致孩子压力太大

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的真正兴趣,盲目报多个兴趣班。但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且兴趣班太多会挤占亲子时光。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取舍,不是所有感兴趣的都要去学。家长通过观察,帮助孩子确定艺术、体育、智力方面的一两个特长,参加一两门兴趣班就足够了。

2.假陪伴,真忽视

有的家长美其名曰陪着孩子一起上兴趣班,实际上只是把孩子送到兴趣班后,自己在一旁玩手机。

3.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试图用兴趣班改变孩子

兴趣班是用来满足孩子发展需求的,不是用来增加孩子负担的。有的父母考虑到孩子内向就给孩子选择小主持人班,硬逼着孩子登台亮相,却不考虑这样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

五、举一反三

父母要有伯乐的慧眼,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优势,顺势而教。但是,让孩子上兴趣班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攀比心。有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天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有一颗平常心。

六、家长小作业

请通过问答的方式找出亲子之间的共同兴趣。 CkgrQOsl9Ec9s/6mOIlIKAZ7UmFl9Gw8tuc/t2hNlF5kEb9taVmbuAsIXS0Ll1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