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学,谦学,而后博学

博学是诸葛家族世代相传的家风。西汉诸葛丰酷爱学习,深得儒家经典的精髓。在西汉没有科举制的情况下,诸葛丰以明经闻名于山东一带,同时也因为精通明经而被郡守推举做官。他刻苦读书的精神为当时的琅琊诸葛氏赢得了博学的美誉。

诸葛丰不仅博学也好学,为人也并不迂腐。他在通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在涉猎其他各种不同的学问,如他与西汉时期以精通《公羊春秋》而闻名天下的贡禹结为好友,从他那里学到了“公羊学派”的学说,而且还通过贡禹认识了很多“公羊学派”的大家学者。

诸葛丰还接受和学习《易经》的相关思想,甚至将黄老思想杂糅到自己的思想中,可谓是博采众家之长。诸葛丰不止博学,还很有才华,因明经被举荐官拜光禄大夫,离开朝堂之后便将自己博学的家族风气传给了后世子孙,希望他们能够如自己一般博学而有才干,能为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后世子孙诸葛珪、诸葛玄谨遵博学的家训。其中诸葛亮的亲叔叔诸葛玄是东汉末年非常有名的文人,他博学多才,曾经在荆州刘表的手下做属吏,并且叔代父职将诸葛家博学的家风教导给了诸葛珪的儿子们,即诸葛瑾、诸葛亮以及诸葛均三人。

诸葛瑾经过父亲、叔叔的相继教导,养成了好学的习惯。他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除了在自己年少生活的老家私塾内学习,还长途跋涉到外地求学。当时交通不便,又因为正处东汉末年,流民四处逃窜,路途上可能会有很多穷凶极恶之人,在没有武力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丢掉性命,但是诸葛瑾并未惧怕。在这种好学精神下,诸葛瑾很快成长为博学之士,之后前往东吴,成为孙权的谋士,更在之后成为东吴的重臣。

诸葛亮的博学多才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起初,诸葛亮同他的哥哥一样在家乡的私塾内读书,父亲去世之后,他便跟随叔叔在荆州的私塾内完成了学业。除了在私塾里学习,他还四处拜访大家名士,学习更加深奥广博的知识,因此也留下了非常多关于他拜访名师的历史故事。例如诸葛亮还没有跟随刘备打江山的时候,他经常会到庞德公那里求教学习,每回都会跪在庞德公的榻前聆听老师讲学,还认识了很多和他一样博学多智的人,他们对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抒发着自己的见解,彼此在争辩和讨论中增长着见闻。

诸葛亮不只向才高八斗品德高尚的名士求学,还曾向老农夫学习关于天象的知识。年少时诸葛亮在隆中耕种田地,他不是一开始就精通农事,也曾经犯过错误。据说某一年,麦子熟了,他便早起拿着镰刀到田中收割麦子,没割一会儿,就有一个老农夫走过来阻止他,告诉他等一会儿就会大雨倾盆,如果诸葛亮将麦子收割完毕又来不及捆走,很容易被雨水冲走,那样他一年的劳作就白费了。可是诸葛亮自认为已经很懂农事学问了,而且认为一个老农夫又不识字怎么会知道的比自己还多,所以就把老农夫的提醒当作玩笑,继续埋头割麦子。老农夫看到诸葛亮并没有听从自己的建议,反而是更加快速地收割麦子,他摇了摇头不想管这个不听劝的年轻人,可是他抬头看看天空,又看看在田中干得热火朝天的诸葛亮,只能无奈地帮他把割下的麦子捆好并搬运到高处,以防下雨之后被冲走。

诸葛亮看到老农夫的作为后不知道要说什么,一方面觉得对方是个好人,一方面又觉得他说的不对,可是也阻止不了老农夫,于是诸葛亮低下头继续割麦。就在这个时候,天边狂风大作,黑云压顶,还没等诸葛亮反应过来,大雨倾盆而下,将诸葛亮割下来尚没来得及捆好放到高处的麦子全部冲走了。诸葛亮这才幡然悔悟,向老农夫深深鞠了一躬,请他原谅自己的无知,并希望老农夫教导自己看天象的本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虚心求教的精神,只要对方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知识便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诸葛亮这种好学精神使得本就博学多才的他更加出类拔萃,博采众长的他对儒、道、释、法、兵几家都有涉猎,并写了一篇《论诸子》。

诸葛家族的博学家风不止在诸葛亮这里发扬光大,还在他的子侄中得到了传承。他的侄子诸葛恪就是一个非常聪颖的人。诸葛瑾在东吴为孙权所重用,但是孙权多疑,在重用的同时也对诸葛瑾产生了猜忌。诸葛瑾的脸长得有些长,一次宴会上,孙权和东吴的群臣喝得都很尽兴,酒过三巡之后,孙权叫人牵来一头驴,并且驴脸上挂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的牌子。这是在拿诸葛瑾开玩笑,同时想看看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会有什么反应,间接地考考他。就在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办的时候,诸葛恪对孙权说,希望在这四个字的下面再多写上两个字,孙权当场就同意了,诸葛恪就用毛笔写了“之驴”两个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使一场尴尬得到化解,既保全了父亲的脸面,又没有得罪孙权。由此可以看出诸葛恪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这般的才思敏捷正是其多年来刻苦读书的结果。 0rq3qFj+XU7vQp6I5K0yCygesNUQ1g9mUSMB96T+ntT0lB3mVSUj576j8FhQcQ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