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诫外甥书》
诸葛家族世代居于山东琅琊地区。从西汉第一代始祖诸葛丰开始,诸葛家族一直以博学多智、勤勉好学、上忠君主、淡泊名利、心存高志的家风闻名于世,到诸葛亮、诸葛瑾这一代更是达到了巅峰。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他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和聪明才智为蜀汉鞠躬尽瘁,是家族传承的家风遗训的忠实传承者。
同时,诸葛亮、诸葛瑾为了自己的后人也是殚精竭虑,并竭尽全力将诸葛家的家风传扬了下去。诸葛亮为自己的子侄后辈写了仅百余字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其中道尽了他对后代子孙的殷殷训诫。
诸葛家族传承至诸葛亮父亲这一代一直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人家,但是他的祖辈早就教导过后代子孙,让他们记得无论以后家族如何繁荣,都不要忘记勤劳节俭,这样家族才能更久远地存在。
到了诸葛亮父亲这一代,诸葛家族逐渐没落。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虽然也在朝廷为官,但是在诸葛亮8岁的时候他去世了,而诸葛亮3岁丧母,父亲去世后,生活境遇可想而知。于是,他只能与最小的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时任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不幸的是,诸葛玄没多久就被免职了,这下诸葛亮一家的生活便没有了着落,不得已,诸葛玄只能带着他们兄弟二人投奔好友刘表。
没过多久,叔父诸葛玄也去世了,诸葛亮兄弟二人唯有相依为命,他们为了生活就在隆中盖了茅屋,耕种田地以求温饱。虽然父辈去世得早,但是他们都对诸葛亮兄弟进行过家族的教育,生活的艰辛也使得诸葛亮更加明白先辈们所教导的节俭持家的美德,就算他以后官至丞相,也没有改变自己勤俭节约的习惯。
诸葛亮在成长的过程中读过很多历史书籍,从中了解了丰富多彩的先贤文化,也对历史上的国家兴衰更替和名门望族的衰落原因进行了总结,明白无论是国家还是名门望族,能够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祖辈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而失败则是因为后代子孙抛弃先辈的勤俭美德,生活变得奢华无度。因此诸葛亮在对后代子孙的教导中,要求他们要如先辈们一样亲自耕种、勤俭持家,并将其作为一个家族能够长长久久传承下去的经营准则。
诸葛亮娶妻以后,一家人仍旧过着亲自耕种、勤俭节约的生活。后来,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常年在外,妻子就留在家中教导儿子诸葛瞻,将诸葛家族的家训讲给诸葛瞻听,希望他从孩童起就深刻领会诸葛家族的勤俭家训。她带着诸葛瞻在院前院后亲自栽种桑树八百株,让诸葛瞻能够亲身体会衣食住行的不易,明白生活劳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诸葛亮46岁时才有了儿子诸葛瞻,自然爱若珍宝。他发现诸葛瞻很是聪慧,高兴之余却也常怀隐忧,担心因为分隔两地而无法更好地教导儿子。他曾经给诸葛瞻写过多封信件,其中一封信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希望儿子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成为有才德的仁人志士。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后统一天下。晋朝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曾经三国名士后代的礼遇,就下诏给诸葛亮幼子诸葛怀封爵,并请他赴洛阳任职。诸葛怀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国,愿终老于家。他的心中放不下母亲曾经种植的那八百株桑树以及与母亲一起亲自开垦的田亩。在诸葛怀看来,勤俭节约的家风足以让他过上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富贵与功名却不是自己要追求的东西。
诸葛家族自始祖诸葛丰开始就一直秉持淡泊名利又心存高志的品质,诸葛亮继承先祖遗志,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入了《诫子书》之中,以勉励后代。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以为人风雅闻名于世,这风雅便体现在他的淡泊名利上。当年父亲去世,兄弟们跟随叔父离开后,他自己避乱到了江东,之后就在东吴孙权手下为官。诸葛瑾任职时并没有因为自己才学出众而言行狂妄,反而更加谨慎小心。孙权曾希望诸葛瑾能够说服他的弟弟诸葛亮来东吴做官,但是诸葛瑾并没有答应孙权,而是告诉他,诸葛亮不到东吴来正如他不前往蜀国是一样的原因。诸葛瑾并没有为了自己在东吴的权势能够更上一层楼而答应孙权的要求,反是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婉转拒绝。他知道弟弟诸葛亮并不看重名声和权势,而是希望在明主面前施展才华。他也明白人各有志,因此不会做出令两兄弟为难的事情。
自叔父去世,诸葛亮带着弟弟在隆中耕作生活12年,直到他被刘备请出茅屋。在躬耕的12年中,曾有不少主君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而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全部拒绝了,他可以出山,但前提是心中的那位主公出现。
诸葛亮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目标或者说是一个更加高远的志向,而在行动之前,他要选择一条最为合适的“路”。诸葛亮自比“管乐”:文能如管仲,武能如乐毅。他希望自己在将来也能如管仲、乐毅一般得到主公的重视,辅佐其建立一番功业,使自己可以淋漓尽致地施展才华,而不是深陷权势之争去钩心斗角。
当时,曹操、孙权以及袁绍等人的身边已经有了大批谋士和武将,若是此时投靠,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根本没有完全施展的空间。即便一些主君钦慕诸葛亮的才华,并承诺了诸多优待,他也没有因为这些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最初的志向。
诸葛亮将一切送到眼前的荣华富贵全部淡然拒绝,不为这些利禄改变心志,直到刘备出现。当时的刘备,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除了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其他的所有都要依靠荆州的刘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时候可谓是一穷二白,而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刘备,便是因为追随刘备的他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能够使自己像管仲一样为刘备成就霸业,也可以如乐毅一般帮助刘备攻城略地,施展自己的文武才干。事实证明,诸葛亮选对了人,他为刘备这个实力薄弱的后起之秀赢得了与强者比肩而立的地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一生的志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做一个能够辅佐君上开国立国的允文允武的能臣。刘备托孤之时,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授意诸葛亮若刘禅有治国之能,便可尽心辅佐;若他不堪重任,诸葛亮可取而代之。因此,刘备逝世之后,也曾有人示意诸葛亮“废帝称王”。天下谁人不想做皇帝?可惜面对这样的诱惑,诸葛亮断然拒绝了,他的忠心只给汉家天下,他的野心只为实现志向。因此,只一心一意地辅佐新帝,就如他之前能够甘于平凡只为等待一个明主实现自己的抱负一样。
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在曹魏做官,为曹丕效力,对曹魏王朝忠心耿耿。后来司马氏一族意图谋反,曾经派人到诸葛诞所驻守的地方诱劝他,但是诸葛诞没有同意,并反问来人:司马家族世代受曹魏恩惠,如何因为他人一点儿利禄就背叛主公?并表示自己会为曹魏王朝竭尽忠节。诸葛诞在面对谋逆之臣威逼利诱的时候,没有改变自己对曹魏王朝的忠心志向,最后城破被杀。
诸葛亮官拜丞相之后,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节俭简朴,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为刘备守护江山上,对于功名利禄没有半点渴望。诸葛亮临终之前写给蜀汉皇帝刘禅的遗表上详细记录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为官二十七载,并没有多拿国家的一厘一毫。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自幼聪慧过人,诸葛亮担心他因为太过聪慧而导致自己或主动或被有心人利用走上邪路,便给儿子写了数封家书,信中多次教导诸葛瞻要看淡名利,要坚守自己的心志,时刻牢记心中的志向,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前,不管是贫困还是荣华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心志。
后来,曹魏军队攻打蜀国,诸葛瞻驻守绵竹,魏国的统帅在下令攻打城池之前曾经派人送信给诸葛瞻,并许他“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但是诸葛瞻谨记父亲的教诲,并没有屈从利诱,他奋勇杀敌,最终与不足18岁的长子诸葛尚带着忠君爱国的志向一同战死沙场。